三国重生马孟起:第二卷 天下大乱 诸侯混战 第六〇八章 孙策再欲赴丹徒
PS:最新的作者调查出来的,还请各位去选择一下,谢谢~
关羽在两军阵前,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斩杀了河北名将颜良。而他更是为曹操为兖州军立下了大功一件,于是曹操之后便是上书了朝廷,表奏关羽斩杀敌军大将之功,最后关羽依旧是被封了侯了,就是那个汉寿亭侯。这个汉寿是个地名,而亭侯则是侯爵名之一。
要不人家怎么说,有句话叫“朝中有人好做官”啊,其实好好想想,还真就是如此。
要说马超在大汉都为官多少年了,十几年了,但是他就只是在曹操迁都到许县之后,曹操则是为了安抚马超,这才给了马超个槐里侯。可你看看人家关羽呢,到曹操帐下没多久,而就是斩了颜良这么一个大将,而就因为他在曹操的帐下效力,而曹操也是为了让他归心,所以是一点儿都没吝啬封侯赏赐什么的,他如今这不也和马超一样了吗,封亭侯了。
而曹操这步走得太对了,曹操不是没赏赐过关羽,当初关羽可是誓死保护他突出过重围的。不过曹操早就发现了,关羽是对什么钱财啊,美人啊,都没什么兴趣。是不贪财也不好色,最后曹操才知道,关羽关云长其人倒是挺看重自己名声的。
所以这个就好办了,你不喜欢名声吗,那我就给你名声,所以这次就有了关羽被封汉寿亭侯。而曹操之后还特意告诉了关羽,说如今的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马孟起。也不过是在前些年刚刚封了槐里侯。
关羽一听,表面上是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心里确实也是挺高兴的。毕竟马超马孟起那么大的官职,那么大势力的诸侯,在天下都是实力强劲的诸侯,他如今也不过就是个侯,而自己也是了,说明自己比起其人来,并不差什么。
关羽因为年轻时候杀过人,然后没办法是逃亡江湖。以致于他这人确实是有些自卑。不过之后慢慢这个自卑就转变为傲气了,在关羽他看来,自己不能就那么一直自卑下去,所以自己一定要超过天下人,而让被人去自卑,到时他们都不如自己,自己自然就不用去自卑什么了。所以关羽的傲。何尝不是自卑的写照呢,要说这个,他自己其实还是最为清楚的。
-----------------------------------------------------
江东,吴郡丹徒,当时张辽从徐州逃出来后,就直接奔向了吴郡。可惜他却是来晚了。而等他到了丹徒的时候,吕布是已死多时。张辽他也是没办法,是真没有想到,自己主公纵横天下二十几年,最后却是折在了江东孙策孙伯符的手里。不过张辽也明白。自己主公其实是用了他自己的一条命,换来了妻子和女儿的平安。
当然吕布的隐情。张辽还是不知道的,要不他了解那些的话,他就会都明白了。而在丹徒,张辽最终还是见到了严氏和吕玲绮,这故人相见,都是感慨颇多。张辽也是安慰了两女几句,不过如今自己主公身死,对他来说,就是保护好自己主公的家眷才是最为重要之事。
而吕玲绮把自己父亲的信交给了张辽,张辽一看,他是不胜唏嘘啊。自己主公是有如此大病,可惜除了他自己,谁都不知道啊。真是瞒得大家好苦啊,这时候知道了,张辽对孙策就没什么恨意了。
当知道自己主公身死在孙策手里的时候,要说张辽一点儿想法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尽管是吕布到江东这儿来的,是故意要和他孙策孙伯符了解恩怨的。但是自己主公死在了江东,死在了你孙策孙伯符手里,这个却是一点儿都没错。不过对张辽来说,不是去报仇什么的,而是要保护自己主公家眷平安。
结果这时候一看自己主公的亲笔书信,张辽是都明白了,自己主公真是用心良苦啊。张辽明白自己主公的意思,所以他自然会按照吕布的想法去做事,而不会去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什么。
至于吕布他是什么想法,其实很简单。之所以吕布要留下一封亲笔书信,就是不让人给他去报仇,俗话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吕布自然是明白。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到了他这儿,随着他的身死,就已经是完全烟消云散了。尽管最后自己是要死于孙策孙伯符之手,但是吕布却明显不想让谁去为他报仇。
因为真要那样儿的话,那么就像那句话一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如此的话,那肯定就没完没了了。这根本就不是吕布所要的,你看吕布这人,活着的时候,他怎么去拉仇恨,又去杀这个,又去杀那个的,他怎么做,他觉得都无所谓。毕竟在他看来,自己这一生,就是活在这种状态的情况下的。
但是他绝对是不愿意把这些加给他的妻子和女儿,这也是为什么吕布要让自己被孙策给杀死,还不就是为了用自己的一条命,去换自己妻子和女儿的平安吗。吕布知道,自己不是被孙策所杀,那么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那后果就不一定是什么样儿了。也许他孙策孙伯符不会把他们如何,但是能防得住江东的其他人吗,这个谁又能保证呢。
所以张辽明白自己主公的用意了,他是不会去报仇的,要不自己主公就白用心了。其次,那就是自己主公担心家人,担心自己妻子和女儿的安危,所以张辽决定了,自己要保护主母和小姐,那么自己就应该离她们最近,她们在哪儿,自己就在哪儿。
-----------------------------------------------------
在张辽还没进丹徒多久,早已回到了会稽的孙策便收到了鲁肃的加急信件。
鲁肃自然就是把张辽的行踪告知了自己主公。最后请自己主公定夺此事。毕竟张辽他之前是吕布的属下,而如今吕布早已身死。张辽他已经属于是没有主公的人了。所以鲁肃当然知道,这个是个好机会。而以他对自己主公的了解,自己主公绝对是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的。
要说张辽在天下确实没什么大名声,但是在诸侯间,细作基本上都能打听得到。吕布帐下,高顺、张辽、陈宫、这几个都是人才。高顺不用说了,他一手训练出来的“陷阵营”,那在天下都是数一数二的。是精锐中的精锐,还有几个不知道这个的。
张辽张文远,细作的情报就是,吕布吕奉先是颇为器重其人,而其人绝对是有胆识有谋略,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最后陈宫不用说了,那是吕布他帐下的唯一一个谋士。而且还算是比较不错的谋士。
至于吕布的其他手下,倒是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了,和这三个人是没法比啊。
-----------------------------------------------------
孙策看完鲁肃的亲笔书信后,他想了一下,此时确实是个机会啊。
鲁肃就是把张辽的事儿和自己主公说了下,至于自己主公要如何去做。他是一点儿都没说别的。因为这事儿自己主公自然是能定夺,自己对此却是不好多说,毕竟张辽其人如何,自己主公自然都知道,心中有数。没问自己。自己何必多言呢。
孙策是让人找来了张昭、张纮还有周瑜三人,这个目前就是他主要的谋士班底了。
演义里。孙策临终前留给其弟孙权的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从这话就能看得出来,在孙策这儿,张昭和周瑜其实就是他最为器重的两个人,是一内一外,相辅相成。而也确实是这样,对于江东的那些政务,最擅长处理这些的那就是张昭。而军事方面,当然就是周瑜了,别看周瑜年纪不是那么大,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是没一个敢小看他的。
至于张纮,也是善于谋略,这个孙策要问询别人,那肯定也是少不了他。
三人一听是主公相召,肯定是有要事,所以不敢怠慢,都马上放下了各自手头上的事儿,然后赶紧都来见孙策。
三人见到自己主公,施礼后,孙策让几人坐下,然后他把信先递给了自己左手边儿张昭。
孙策左手边为首的自然是张昭张子布,因为其人的本事、年纪和资历等等吧,可都在那儿摆着呢,所以他在孙策的帐下,从来都是左手边儿的第一个。而第二个则是张纮,至于周瑜,他这时候则是坐在了孙策的右手边首位。
张昭看过后,就递给了周瑜,最后周瑜看完又给了张纮,等三人都看过后,是谁也没说话。
最后还是孙策说话了,“不知几位都有何想法?”
几人心说,主公啊,你难道就没有想法吗?可你要是真没什么想法的话,还会让咱们几个来这儿见你?可是你既然有了想法,那么为何还非得要咱们替你说出来呢。要说张昭和张纮两人,他们对孙策确实还不是那么特别了解,不过周瑜心里可明白,但他也只能是一人在心里偷着笑了。
自己主公那人是什么样儿的自己还不了解吗,如今张辽张文远从徐州而来,在丹徒,那么此时正是收服其人的大好时机。而自己主公是想去啊,也要去,但是他却不能直接就这么去了。为什么,因为面子的问题。
这个事儿很简单,如果说自己主公什么都没说,就这么直接去丹徒了。那么如此一来的话,让自己主公手下的这些人一看,怎么主公如今却是为了这么一个败军之将,居然是特意去丹徒,说服其人了?如此一来,未免让一些人有些什么想法。
毕竟自己主公,一共才亲自去请过几个人啊,所以他一去,那么很可能让一些人不平衡。
但是这个却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结果。如果说结果,最后张辽是投靠了己方,那么张文远其人的投靠,在自己主公手下这些人看来,你张文远是让主公亲自给请来的,那么好了,以后有事没事,都得给你张文远找些麻烦出来才行。
但是如果自己主公没能说服张辽其人呢,那么结果是更不好,因为这个可是丢大面子的事儿了。主公亲自去说服张辽张文远,结果其人却都没同意,那么自己主公可不就失了面子吗。
所以周瑜的心里清楚,这事儿,自己主公只能是让别人来说,让自己几人劝说,让主公前去说服张辽。至于为什么不是自己等人出马呢,也简单,那就是自己主公要做给天下人看啊,看看我江东孙策孙伯符,是多礼贤下士。一个败军之将,都是亲自去说服啊,那么还愁天下人才不来投奔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