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召唤猛将:汉末废帝 一千六百四十六 克夫之命
站在刘辩面前的孔融算是老资格的从龙之臣,当年与黄琬、卢植并列三公之位,就连刘伯温、荀彧都位居其下。
而如今黄琬、卢植的坟头草已经多高,就连后上任的陆康也已经去世多年,而大耳朵的孔文举依旧生龙活虎的活跃在大汉朝的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孔融并不像八岁时候那样谦逊有礼,更多的时候以老顽固的姿态出现在刘辩面前,对于一些崭新的政治措施总是持反对姿态,让刘辩倍感头痛。但碍于孔融的声望与资历,刘辩又不得不卖孔融几分薄面。
听了刘辩的话,孔融直了直略显伛偻的身子,清了清嗓子,肃声道:“既然陛下如此说,老臣便斗胆直言。”
刘辩与满朝文武俱都竖起了耳朵,挥手吩咐一声“但说无妨!”
“东宫甄皇后自被册立为皇后以来,待人和善,勤俭朴素,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天下人称赞,确有母仪天下之风范!”孔融抱着笏板,先把东宫皇后甄氏夸赞一番。
刘辩闻言不由得内心一“咯噔”,看来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还是要发生了,甄宓因为几个姐姐获得荣耀,看来现在也要因为几个姐姐而受到牵连。
孔融话锋一转:“然而,甄皇后的大姐嫁于甘兴霸,二姐嫁于秦叔宝,三姐嫁于李存孝,四姐嫁于文成都,此四人皆为我大汉朝的中流砥柱。”
“是啊,是啊,真是可怜可悲啊!”孔融的话说到这里,所有人差不多都明白了孔融的用意,太极殿上响起一片叹息之声。
孔融继续侃侃而谈,音量逐渐提高,看起来颇有气势,是个不错的演说家:“然而秦叔宝先阵亡于青州,甘兴霸又战死于河内,文成都阵亡于李元霸锤下,真是呜呼哀哉,天地同悲!”
“唉!”
听孔融说到这里,刘辩唯有一声叹息,想想这些最早的从龙之臣与心腹爱将俱都生离死别就心痛不已,犹如被针扎一般。
刘辩犹记得当年缺兵少将之时在宛城遇见了拦路打劫的锦帆贼甘兴霸对穆桂英出言不逊,最后被穆桂英折服加入自己麾下,从此以后南征北战,陆地江中,每战当先,为大汉帝国的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就在天下即将一统,大汉朝雄霸天下之际,甘宁却战死沙场,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泪沾衣襟?
秦琼是刘辩召唤到的第一个武力接近一百的猛将,正是靠着他的骁勇方才横扫江东。刘辩至今还记得虎牢关之下面对着气焰嚣张的“人中吕布”,是秦琼第一个跃马挺枪出阵迎战,为刘辩挣足了面子。才让天下诸侯不敢小觑这位被废的汉帝,引得天下英雄纷纷前来江东投奔刘辩建立的新朝廷。
而宇文成都作为刘辩的贴身侍卫,更是君臣情深,每到刘辩陷入危机之时,宇文成都总会第一个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捍卫主公的安全,每每忆及这份情谊,刘辩的心头都会泛起一阵酸楚。
孔融并没有察觉到刘辩的情绪波动,继续振振有词:“就连飞虎将军李存孝也差点死在李元霸的锤下,庆幸福大命大,方才逃过一劫,但依旧被砸断了三根肋骨。由此可见,那句市井坊间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啊!”
“什么传言?”
刘辩眉毛一挑,肃声喝问,满朝文武也不自由自主的直了直胸膛,竖起了耳朵。
孔融的喉头微微抽搐了几下,嘎声道:“市井坊间传闻‘甄氏有克夫之命,若继续立甄氏为后,恐不利于陛下,有伤国祚,殃及万民……”
孔融说着话跪倒在地,以额头撞地,一副无奈的语气:“甄皇后本无过错,老臣也不忍弹劾,但为了大汉社稷,为了陛下龙体,为了黎民百姓,不得不做出违心之举,上此奏言。还请陛下当机立断,将甄皇后贬为嫔妃,以正朝纲,安社稷,抚百姓之心!”
孔融话音刚落,户部尚书糜竺、吏部尚书鲁肃、御史大夫魏征、学部尚书顾雍,以及十几个御史台的官员还有各部侍郎、员外郎齐刷刷的站了出来,鞠躬作揖:“臣等亦曾听闻过此传言,再综合秦、甘、文三位将军之死,可见此事并非空穴来凤。请陛下临机决断,将甄皇后贬为嫔妃,以安社稷!”
面对一大帮臣子的逼宫,刘辩报以一声长长的叹息:“若是秦叔宝、甘兴霸、文成都三位将军九泉之下有灵,得知因为他们战死沙场而殃及妻妹失去后位,安能瞑目?”
刘辩话音刚落,刚刚官拜工部侍郎的何珅就跳出来坚定不移的支持皇帝:“陛下所言极是,秦、甘、文几位将军浴血卫国,马革裹尸,朝廷理应厚抚其家眷,岂能恩将仇报,无辜迁罪于甄皇后?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如此对待甄皇后,让那些在前线厮杀的将士岂不心寒?”
魏征当即大声驳斥:“何侍郎此言差矣,秦、甘、文三位将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自然应该从重抚恤其家眷。但吾等也应该明白,三位将军之死其实是受甄氏姊妹的克夫命所牵连,我大汉的猛将多如过江之鲫,却偏偏甄氏三姊妹相继丧夫,岂不印证了甄氏克夫的传言?”
糜竺也附和道:“魏御史所言极是,三位将军都是国之忠臣,在他们的心里肯定社稷重于家庭,陛下重于家眷。若是九泉下知道甄氏有克夫之命,危及陛下,殃及社稷,岂能瞑目?”
而右丞相刘伯温、农部尚书徐光启、刑部尚书狄仁杰、翰林院院丞李白、金陵府府尹公孙策等人则站出来支持何珅:“孔司空与魏御史所言固然有理,但甄皇后自立后以来贤名远播,宅心仁厚,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就因为市井坊间的传言而褫夺后位,未免不妥,也过于残忍,此事当从长计议!”
至于话语权举足轻重的两位丞相,左丞相王猛与上丞相荀彧则不置可否,俱都双目微闭,静观势态的变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