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田家的战国:剑指备中 第一百零二章还有后招
“少主不要在意,我们会回来的。”这时候一个人把村上元吉给扶了起来。
“是五郎呀!哎!我知道事情的重要性,我也知道不能够违抗松井重孝大人的命令,但是……但是这以次实在是太窝囊了。”村上元吉郁闷几乎要哭出来了。
“少主,不要难过,主公大人是明白你的心意的,只不过这一次我们必须要配合好大殿和松井大人的行动。我等既然在黑田家的麾下做事,就一定要相信黑田家,大殿的能力经天纬地,就算是角隈石宗再厉害,只要大殿来到长门国,黑田家就绝对不会输给大友家的。”井之头五郎坚定的说道。
“大殿,大殿,是呀!五郎,你说的一点都不错,大殿确实是整个倭国天下间最值得信任的人,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五郎,谢谢你,黑田家必胜。”村上元吉说道。
“黑田家必胜。”井之头五郎也跟着说道。
“黑田家必胜”村上元吉呢喃道。
在大友家烧毁黑田家水寨之后,连夜走陆路包围了赤间关。
但是在赤间关内众人紧张的准备迎接大友家进攻的时候,大友家还是没有进攻赤间关,这下就奇怪了。
如果说在夜里不进攻赤间关,是因为要进攻不远处的黑田家军港,从而获得制海权的话,那现在对赤间关围而不攻又是为什么呢?
但不久之后军目付传来了消息,从大友家大营的情况来看,赤间关外围困的敌人应该有七千人左右,领军者应该是大友家名将田北镇周,因为外面竖的就是他的旗帜,另外还有户次家,吉弘家的家纹旗帜。
本来小佐井镇直、服部宗家还嚷嚷着要出去和大友家杀一阵来着,结果被原田义种和大田原宗时两个人给拉住了,只是看大友家大营之中的旗帜,应该不难猜出对面的敌人是谁了,田北镇周、户次鉴连、吉弘鉴理,这都是名扬天下的人物,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抗衡的,这一点来自九州的原田义种和小佐井镇直是最清楚。
这里要提一句,吉弘鉴理本来在历史上,应该是已经于前一年死没了,但现在还活得好好。
所以最后只能够全部窝在赤间关之中,远远地看着外面大友家的军营开始埋锅造饭,七千人的大营,有能够容纳七千人的帐篷,在飘起七千人炊烟,就是这大友家可能的七千人,让黑田家的赤间关众人只能够投鼠忌器。
不过有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眼见就为实的,如果这个时候小佐井镇直、服部宗家两人真的前去冲杀一阵,那么整个长门国的形势或许又会是一番景象吧!
在成功的遏制了黑田家的赤间关之后,大友家其他的上万人马在角隈石宗等人的带领之下,此时已经来到了山口馆的城下,将这座黑田家在长门国的统治中心,也是通往周防国的门户之地给围困了起来。
虽说黑田家还没有推行一国一城令这样的政策,但是在长门国,之前因为确认了要围绕山口馆和赤间关两处搞建设,所以其他的城池已经基本都被拆除掉了,除去这两座城池,只保留了和石见国边境的大宁寺城。
也就是说诺大在靠近大友家领地的长门国,在黑田家入主并且开始大搞建设之后,从原来的五十多座城砦,被拆到只剩下了三座重要的城池,其他的土地全部用做了农业生产,另外还有一大片土地空置,之后等黑田职高有了打算之后,才会在做计较。
那些城池拆解下来的建筑材料,只要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全部都用做了这三座城池的扩建和加固上,而不能够使用的则全部就地焚烧,化作了土地的肥力。
那大片的土地已经在黑田家的百姓和屯田兵的劳作之下,成为了极为适合种植的地方,现在正是季夏初秋之时节,田地之间乃是大片的绿色,而稻子上已经挂满了上浆的稻穗。
这个时候在山口馆的天守阁上,松井重孝正指着城外的即将成熟收获的稻田,还有不远处的大友家大军。
他手扶着天守阁的栏杆,转身对站在一旁的栗山利安说道:“安助,多亏了你的提醒,看来大友家一切都和你说的一样呀!”
栗山利安只是对着松井重孝一拜之后说道:“大人谬赞了,在下这都是和主公学来的本事,完全当不得大人的夸赞。只是在下目前年纪尚轻,还需要多加历练,在下深知自己还并不成熟,离主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而且松井大人,目前虽说大友家在按照在下的设想在行事,但是在下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哦!此话怎讲?”
“松井大人,在下之前就和大人提到过,这次大友家的军师,乃是九州名将角隈石宗,仅仅是从这一次的安排上来看,此人智略只怕不在主公之下,他也是之前主公提到过的劲敌之一,连主公都要如此注意的人物,在下认为他很可能还有后招,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还有后招是吗?连官兵卫都忌惮的人物是吗?那确实是要小心谨慎了。”松井重孝若有所思的说道。
“嘿!只是松井大人,在下总是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我们现在已经在角隈石宗的准备之中了。”栗山利安说道。
“哦!此话怎讲?”
栗山利安马上跪倒在地,一拜说道:“这……松井大人,请恕在下愚钝,角隈石宗此人之安排,非在下可以参透,如果是主公或者是两位军师军师在此,或许可以看透大友家的行动,在下实在是无能,一切都只是在下的预感,但是在下可以肯定大友家的行动绝对不会只是那么简单。”
松井重孝将栗山利安扶了起来,缓缓开口说道:“安助呀!”
“嘿!”啦啦回答道。
“角隈石宗此人确实是智谋逆天,你做的已经非常好了,无需介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