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执宋:第二卷 千年风起云涌 第九十一章 大朝会的汇报(上)
“蔡丞相,不能这么继续下去了,现如今朝堂上整日不见大王身影,却有一异域女子整日留恋我朝堂之上,说出去可是要遭天下人耻笑的。 ”王审琪面露忧色的对蔡昌毅说道。
“王尚书不必烦恼,此女子不同于一般人,她同陛下一样,都是海外之人,一身本事非同小可,王尚书下次还是莫要再说这些话了。”蔡昌毅捋着胡子说道,在新宋待的久了,他现在说话,也都带着一股古人文绉绉的感觉。
“可是....丞相,上一次,这个女子还要硬闯霹雳院和将作监.....”王审琪非常郁闷的说道。
“她如果想看,就给她看个够,对于她来说,我们新宋国没有秘密。”蔡昌毅的思想觉悟倒是非常高,姜胤从现代带过来的女孩子,还让蔡昌毅帮忙照顾,所以在新宋国,他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几乎薇薇安想去任何地方,看任何东西,他都会满足。
大殿前此刻站满了人,这些人都是新宋国的文武百官,今天是半月一次的朝会,姜胤之前已经说过自己会参加这一次朝会,所以这一次来的人格外的多。
“蔡丞相,陛下今天真的回来吗?这都快日上三竿了。”王嗣宗也凑上前来向蔡昌毅询问道。
“王尚书,莫要担心,陛下金口玉言,他说今日大朝会,便一定会来的,诸位不用着急,尽可安心等待便是。”
王嗣宗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他现在有一肚子的喜讯想要同姜胤汇报,可是这个姜胤却神龙见不见尾一般,已经整整半个月没见到人影了,这其实让王嗣宗非常担忧。
帝王者,一日不早朝,都要受百官弹劾,但是现在他们的这个皇帝,居然经常性的半月不见人影,如果不是因为居住在皇宫,而且没有现后宫有嫔妃宫娥,王嗣宗真的怀疑姜胤是不是找个地方风流快活去了。
就在王嗣宗这样想的时候,大殿上的扩音器突然传出一声洪亮的声音,“陛下驾到,百官恭迎!”
这响声在太和殿的殿前广场上久久回荡,众多的官员急忙俯身跪下。
而这个时候姜胤从太和殿的后殿走了出来,他一身金龙冠冕服,腰间束着两条金带,腰间还配着一把鎏金宝剑,看上去气势非凡。
薇薇安站在大殿上,盯着朝她微笑的姜胤目瞪口呆。
她三两步的蹿上了高台,在一群女婢仆人惊恐的目光中登上了大殿高台。
姜胤朝着他微微一笑,把这个小跟班丢在大宋,一丢就是半个月,因为现代和大宋出现时差的原因,姜胤很多时候也会忘记一些时间,就比如薇薇安这个眼睛被修复好的英国女子,自打把她仍在大宋让老蔡照看一下后,他就把她给选择性忘记了。
“你只跟我说过你能穿越到古代,但是你没有跟我说你有一个国家!”薇薇安眨着她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凑近姜胤说道。
“现在你不是见到了,我确实拥有一个国家,虽然现在它还不够大。”姜胤笑眯眯的说道。
“你居然能从现代带东西!我看到了很多吊车和挖掘机!”薇薇安的声音很大,姜胤身旁的那些宫女被吓得话都说不出,她们无法想象居然有一个女子能用这样的口气与大王说话,而大王还丝毫没有恼怒的样子。
“我当然能从现代带东西。”姜胤顿了一下,略有些批评语气道:“倒是你,我听老蔡说,你多次违规擅闯我立下的禁地?霹雳院和将作监,这可是我新宋国的国之重地。”
一说到这个话题,薇薇安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她嘴上倒是依旧不服输般的说道:“什么禁地,不就是实验室嘛,说的那么机密似的,那些地方我全都看了,不就是一个研究火药,一个研究科技的地方嘛,这种实验室跟咱们后世的比起来,差太远了。”
听到薇薇安这样说,姜胤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作为惩罚,你需要在你口中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直到能够给我培育出一批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宋代人才行。”
“你现在很需要这些古代人学会科学?”薇薇安沉吟道:“短时间内,教育肯定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这比你直接给他们后世的科学成果慢的多的多,你确定还要教他们吗?”
“当然。”姜胤微笑道:“从后世带东西,那并不是真的属于这个朝代,如果想要展,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做,你想听听他们自己的成果吗?”
薇薇安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你去旁边的垂帘后看着吧,看看这些古代人究竟有什么成果。”说罢,姜胤转过头,朝着一名武士道,“宣群臣觐见吧。”
那名武士听闻,拿起手中的话筒,然后朗声道:“陛下有旨,宣群臣觐见!”
太和殿外的大喇叭也同步传达了这一消息,原本跪在太和殿外晒太阳的文武百官顿时如释重负,两两一对的鱼贯而入了太和殿。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大型宫殿之一的太和殿,文武百官上百号人在太和殿内并不显得多么拥挤,众多的官员列做好班次,然后齐声恭贺姜胤万岁。
姜胤笑眯眯的看着下面逐渐完善的新宋国政权体系,挥了挥手,“朕今日来的有些晚,废话就不想多说了,朕今日举办此次大朝会,主要就是想听一听诸位爱卿给朕介绍介绍吾等新宋国的成果,农业部的陈本顺,就由你先来吧。”
原本站在后排的陈本顺,没想到自己能够被大王点名,顿时受宠若惊,只见他抱着玉牌,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道:“回禀陛下,我新宋从三月底所种植土豆玉米,在蓝田,繁昌县等地试种三季稻,到七月初已经完全成熟采摘,四州十六县,共栽植土地十万三千七百四十六亩,共产粮两百七十万石,几乎百姓人人家中有粮,商行粮价持续走低,实乃百姓之福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