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第一纨绔:正文卷 第1035章 恶名传天下(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同样是警示语却表示着不同的含议,比如说一个是建设,一个是毁灭。但是无论如何,这两句的中心思想都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的意思。
李承乾从没有想过征服高句丽可以一蹴而就,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怎么说高句丽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存在了数百年的国家。
虽然高句丽国中大部分都是汉人,但是怎么说呢,两个国家就是两个国家,和是不是汉人没有关系。就像春秋战国,‘七雄’尽是汉人,最后还不是人脑子打出狗脑子。
所以在高句丽的问题上,李承乾从来都是高举轻放,别看咋呼的挺欢乐,但事实上做起事情从来都是小心谨慎,努力争取不留后患。
就像这次安市城之战,尽管他一直在强调着屠城、坑杀,但最后真正死掉的,也只有守城时死去的那些高句丽人,其余人等并没有受到一丝的伤害。
在城破之后,包括那些在城外挖坑的高句丽人都算上,连个受伤的都没有。当然,昨天晚上的事情是一个意外,这个不应该算在里面。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俞荣昌算是暂时被李承乾收服了,不过为了掩人耳目,对下手的那些士兵宣传上依旧还是安市城城主拒绝投降,被太子殿下一怒之下在城主府中处死。
至此,安市城之战宣告结束,随着大批的流民不断向东逃亡,整个辽东陷入了不可避免的恐慌之中。
一个大唐太子是满手血腥的刽子手,是吃人的狂魔的流言也开始在高句丽的城市间传扬开,让无数高句丽百姓人心惶惶。
“我是亲眼看到老孙家三哥被放进锅里的,当时孙三哥叫的那个惨啊,不过没一会儿就安静了,然后第二天一早城外就多了一堆白骨。”某难民誓言旦旦的在给同伴宣传着自己在安市城的所见所闻。
“你知道什么,孙老三还不是最惨的,我还见到过那个大唐太子活吃人的惨状,城主家的闺女就是被他给活活吃了!”另一个叫花子打扮的高句丽人不甘示弱的抢过话头。
“切,你们知不知道自己的说些什么?大唐太子会吃人?也不看看你们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样子,就算是要吃也不吃你们吧?”
“你根本就没听懂老子说的是什么,告诉你,唐军这次是真的发狠了,一路过来根本就是寸草不留,所有高度超过一尺以上的活物全部杀光,这才是老子要说的重点。”
“都别废话了,没累着是吧?今天还要再赶五十里路,有那个力气说闲话,不如留着走路。”
流言越传越广,难民越聚越多,一万、两万、十万……,无数高句丽人背井离乡,向着鸭绿水东岸而去。
抢劫、偷盗、斗殴等等事件在逃难的一路上不断上演,无数人因为出来的太急没有带上足够的粮食和衣物,最后冻死、饿死在路边,以至于最后整个辽东饿殍遍野。
但是不管怎么说,辽东军团的恶名算是传出去了,从安市城往东,几乎是整个镇子,整个镇子的高句丽人在逃命。
家?!不要了。地?!也不要了。
面对如此凶残的军队,高句丽人自认在辽东已经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与之抗衡,只有逃过鸭绿水,依靠鸭绿水这道天然屏障才能有效的阻止其前进的脚步。
辽东城,李道宗正悠哉游哉的摆弄自己的棋谱。
入冬至今,李承乾那边除了前一段时间小小的做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再就是整军整军再整军,并没有搞出什么新鲜玩意儿,以至于让这位任城王无所事事。
“报,启禀郡王,辽东军团紧急军报!”就在李道宗琢磨着是不是要躺下好好睡一个下午觉的时候,外面亲卫风风火火的闯了进来。
“什么?!”刚刚躺下的李道宗猛的坐起来,头上冷汗涔涔冒了出来。
现在的时间是大年初五,整整一个冬天没有动作的辽东军团,按照李道宗的估计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行动。
那么紧急军报送来的原因只有一个,高句丽人反击了,李承乾率领的辽东军团很可能在高句丽人的袭击之下伤亡惨重。
甚至很有可能李承乾……。
想到这里,李道宗再也坐不住了,一个箭步从榻上跳下来,光着脚跑到门口,薅着亲卫的衣领:“辽东军团怎么了?太子殿下怎么了?快说!”
“啊?!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没怎么啊,就是,就是辽东军团把安市城打下来了,这,这不是刚刚送来消息么。”亲卫被李道宗吓了一跳,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的说道。
“什么?你重新说一次?”李道宗本以为自己会听到辽东军团大败,李承乾被擒之类的汇报,结果没想到,亲卫竟然说的是安市城被占领的消息。
“辽东军团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对安市城发起总攻,并且在晚上占领了该城的南城墙,现在,安市城已经是我们的了,只是太子殿下……”亲卫理了一下思路,就这样被李道宗提溜在半空,几乎是一定一顿的把李承乾安排人送来的消息重复了一遍。
“只是什么?接着说。”李道宗经过这么长时间心神稍定,将亲卫放开之后追问道。
辽东军团能够在一日之内拿下安市城的的确确是超出了他的预料,不过李道宗现在关心的并不是这些,他只想知道李承乾那小子到底有没有出什么事情。
“只是太子殿下似乎下了屠城的命令,安市城里好像死了百姓,而且,而且听说殿下似乎还吃了好几个人!”亲卫犹豫着,把听来的事情传言说了一下。
“胡说八道,那小子连吃肉都挑挑拣拣,还特么能干出吃人的事儿来?”李道宗瞪了亲卫一眼,示意他不要再胡乱说话,转而问道:“送消息的人在哪里,把带他来,我要见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