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一个世界:风起云动 第316章 超清数字地图
其实,魏民生想要这个数字地图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然后把山庄的建设和周围拥有的资源、人口等信息库全部整合起来,自己就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华夏山庄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模,从而制定更好的发展规划。
魏民生想要把数字地图搞出来,直接使用现实世界中的卫星地图是不行的,因为上千年的变迁,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那些现代化的建筑和道路修建对地表的改变,也造成现有的这些数字照片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的参考作用。
但目前华夏国又没有发射卫星的技术和财力,所以也不可能获得这个世界清晰的卫星地图。
那个在浮空平台上绘制出来的概图倒是给了魏民生一些灵感,但这个平台移动起来又不太方便,遇到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就存在一些问题了。
而直升机虽然已经有了,但能够应付复杂地形和天气情况的优秀飞行员却不是那么快能够培养出来的。
目前能够对直升机进行简单操作的人只有龙浩和魏民生,但龙浩在现实世界中是作为魏民生的物资交换中心存在的,根本抽不出身来做这些事情。
龙浩都抽不出身来,魏民生就更不可能有时间来从事这个地理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了。
而且,如果想对如此大面积的地形进行全面覆盖拍摄高清数字照片的话,直升机的飞行成本也太高了。
在魏民生的眼里,这直升机是作为华夏国的的终极战略武器而存在的,有了它的参与,加上那个超大容量的共享空间,在现实世界物资的支持下,这个世界的一切城池和防御体系都如同虚设。
这样的终极力量还是要放在最关键的时候来使用,用于这些简单的工作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最终,魏民生把主意打到了无人机拍摄的照片上。
现实世界中由于飞行高度方面的管制,加之城市中电磁信号干扰严重,使无人机的遥控高度和飞行半径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只能在500米以下,但这500米的高度上,已经基本能够拍摄出一些小城市的概貌了。
如果没有这些管制和电磁干扰的话,飞到接近1000米的云层之下,足以拍摄出大部分中等城市的全貌图。
对于魏民生拥有的这个世界来说,现在几乎就没有什么电磁信号,所以无人机可以达到最佳的操控距离。
虽然没有GPS信号进行水平坐标的定位,从而影响无人机无法按照规划的路线自主飞行的功能,但魏民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高空照相机来使用的话,只需要控制上下就可以了,无人机内置的气压计和惯性测量单元完全能够稳定其在空中悬停的位置。
至于高空俯拍照片边角因拍摄角度问题引起的畸变,也是可以采用加大拍摄点密度的办法来解决的。
一般来说,GIS系统里面保存的地图分为矢量图和栅格图,而栅格图就是来自于卫星照片或者航拍照片,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分割成固定大小的照片。
用户在通过GIS系统进行地图请求时,系统就会根据请求的坐标位置和比例尺的大小,从相应的目录中提取符合要求的照片。
如果请求的位置恰好位于某张照片的边角地方,那么系统就会同时提取相邻的照片,通过无缝拼接的方式给终端用户展示出来。
所以,那个几乎可以无限放大、缩小的数字地图实际上并不是一张照片,而是由无数张小照片拼接成的。
采用这种方式后,极端情况下也只需要同时载入四张照片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载入速度,并且有效地减少终端设备对图片的处理工作,而且在个别地方的照片出现变动时,可以方便地进行替换。
大家在使用谷歌地图时,比例尺放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些拍摄时间不一致的照片,整个卫星影像完全是一个一个的方格组成的。
当然,GIS系统的作用远不是一个数字地图那样简单,它的分层信息管理方式几乎可以涵盖一切可以被信息化方式展示的内容,并且不同的信息所有者之间的操作不会产生任何冲突。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魏民生现在只是想要一个精细一点的数字地图而已,能够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对地图进行浏览就行。
采用无人机低空拍摄的照片,从清晰度来说完全可以超越航拍的照片。
因为对于数字照片来说,决定其清晰度的主要因素还是CCD成像芯片,这个芯片的面积大小就决定了其生成照片的最大分辨率。
航拍设备使用的相机与普通的照相相比,的确在成像芯片的面积上要大得多,但航拍设备的使用往往是在千米之上。
按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拍摄距离扩大一倍,照片能够展示的面积扩大四倍。
但CCD成像芯片的成像单元是固定的,所以,拍摄距离越远,照片中丢失的细节就越多。
这样的话,在五百米高度的位置上,只需要航拍照相机四分之一大小的CCD成像芯片,就可以获得与航拍设备在千米高度拍摄照片同样的分辨率。
而且,随着拍摄高度的降低,数字照片能够体现出来的细节就更加丰富,甚至连地里种的什么粮食都可以看得清楚。
采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数字地图,远远比米国最高端的卫星地图都要清晰。
在适当的时候,魏民生完全可以将这些数字地图安装在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之中,使用浏览离线地图的方式,根据周围的河流、山川、湖泊等相关地形来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