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天子门生:三生石上旧精魂 第六十一章 且取笔墨作文章
依着科考的顺序,当须作完五道时务策,再写一章经义论,而后诗赋各一首,最后才会有十道帖经。
历年虽然顺序有所更改,但题量大致是不便了。
再加上誊抄题目,打草稿,以及认真写答案,种种事情加起来,当真没有两三天决计完不成的。而考试的时间也有个上限,便是四天,早早交卷的自然早早出去。
沈耘拿到的号牌是丙字二十三号舍。
说起来这考舍当真是凄凉的紧,大抵连沈耘家那间草棚也不如了。四尺宽,六尺长,用一张草席分为前后。桌子是不足两尺的木板,下边一张风烛残年的椅子,沈耘真有些害怕坐着坐着就塌了。
掀开草席,后头只放着便桶,甚至还有锅灶。当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简陋的环境也让沈耘心里为之一肃,此处是无数士子仕途开始的地方,也许是更多士子梦碎的地方。如今,自己也踏上了这条道路,只是,必须要竭尽全力,方能实现心中所想了。
巳时初刻。
所有考生都已经就坐,然而科考却并未就此开始。
以陆诜为首的三位考官来到考场,却首先开始参拜文庙**奉的孔圣。一番祭拜后,宣读了今科发解试的诏书,又明申考场的规条,这才落座。
文庙前,陆诜点点头,将手中用火漆密封的试题打开。与其他两位考官相互验证过后,这才让手下笔吏誊抄了对各个考舍区域分别宣读。
秦州虽然有上千应考士子,但通过这样的方法,也不过一刻时间,所有人便已经抄写好了试题。
想必考官们也害怕宣读有误,三遍过后,便有士卒将誊抄的试题挂在牌子上,沿考舍一路徐行,让士子们相继检校自己的抄写。
虽说方法有些落后,但这已经算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了。沈耘检查过题目,这才再度认真审题起来。
每一州的试题,都是由当地的学政在州学挑选名儒经过反复讨论拿出来的。虽然其中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但考生并不用理会。
因为出题人并非阅卷人。
而阅卷也有一个模糊的标准,学识有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粗浅为第五。
若是连这五等都不入,那么科考也就不用想了。
沈耘看到的第一道题目便相当的有意思,赫然是要让考生写一写面对西夏连年犯边,大宋该主战还是主和,然后写出自己的论据和处理方法。
好吧,也难怪这些个考官要出这题目了。
秦州本来就在西夏的侵犯范围之内,若是不出这个题目,那才是有鬼了。但这明显是要让考生战队,这就有些不好说了。
须知朝中这些人最不喜欢那种每个硬币都有两面的骑墙派答案。
这种非黑即白的考法,正是要让人在逼迫出说出自己的想法。纵然违心,也要说的有理有据。
而沈耘的答案,早在先前的文会中就已经宣告世人了。
想想梁氏干政,联合外戚在西夏内外兴风作浪,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强势应对西夏的攻击,那大宋的脸面就彻底被一个妇人给撕烂了。
沈耘提笔便写道:“贪妇拦政,鬼域犯边,此时不除,更待何时。”
西夏梁氏的意图,在沈耘看来,也不过是将内部矛盾转化到外部罢了。后世的米国就最为擅长这一招,每次国内经济低迷,便会发动对外战争。
梁氏无非是想通过与大宋的战争,来获取银钱上的利益,然后将西夏人的目光悉数引导在这里,却忽略了她干政揽政的事实。
对于这样的做法,沈耘唯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狠狠痛击,而后挑起西夏皇族李氏的怒火,让她在连番失败中,彻底被西夏国人推翻。
洋洋洒洒千言述尽,沈耘抬头看时,有些人依旧在皱眉苦思。
摇摇头,开始继续下一道题目。
这一道,却是说延州某地今年发生了饥荒,有上万民众准备逃荒,作为当地父母官,该如何安抚民众,鼓励春耕,顺带解决饥荒问题。
说真的,沈耘对于大宋这些出题的名儒们当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种题目,拿到后世国考中都算是相当有难度的了。而且胆子也大的出奇,就是敢拿邻州的州县官吏们开涮。因为沈耘如果记忆没错,今年延州饥荒,可真是有上万人一路向东,差点就要饭到京城去了。
消息传到官家那里,自然没说的,延州知府及长史,全都被送到岭南当知县去了。
饥荒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便是年前收成不好庄稼减产,但是当地官员并未因此减少赋税,以至于老百姓过了一冬便没了粮食。
延州的问题要更复杂些,不仅庄稼减产,秋后还被西夏劫掠了一番,朝廷下发的赈济款又被官员贪墨了一番,所以到最后引发了民变。
说到底,要处理延州的问题,还是要回到重建百姓对官府的信任上来。
“延州之乱,不在缺粮,而在官患。”
当真是将延州官场最后一层遮羞布一举撕了下来,沈耘就引发逃荒的种种乱象逐一梳理,最后拿出了自己的方法来。虽然仅仅是以工代赈开仓放粮,但逐渐推演下来,反而是最为合适的办法。
两道时务策写完,看看时间已经是晌午了。
有些士子苦思冥想这么长时间,依旧未曾动笔。反倒是肚子饿的受不了,开始拿出篮中的食物缓缓咀嚼。甚至沈耘还嗅到一股子酒味,也不知哪家大少这般放纵,在考场上饮酒。
当然了,更为奇葩的还在后头。
只见考舍前忽然走过几个士卒,手上居然拎着一大捆柴禾。有些士子居然掏了钱买了,就在那逼仄的帘后生火做饭。
沈耘只能说,自己眼界太窄了。
眼看袅袅炊烟一道接着一道,考场瞬间弥漫着烟火的味道,沈耘只能摇摇头,苦笑着拿出篮中的干粮,就着冷水吃了起来。
晌午的太阳还是有些毒辣,正照着沈耘的考舍,让他一阵阵发昏。
本来想一鼓作气将剩下三道时务策一并写完的,但考虑到自己的精神状态,沈耘还是收拾好笔墨,仔细地将考卷放在身后篮中,趴在桌子上大睡起来。
西北有个好处,因为天气干燥且凉爽一些,并没有蚊虫肆虐。不过,恼人的苍蝇就有些泛滥了,沈耘不过堪堪睡了小半个时辰,便被大堆苍蝇搅扰了清梦。
醒来后,忽然间就嗅到了一股子尿骚味。
不用多想,肯定是相邻的几个考舍不知哪位憋不住,早早为污染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沈耘的打算,争取在今天入夜前将五篇时务策写完。以是喝了口清水,等着脑子清醒了,便开始看起第三道题目来。
说起来倒也是奇葩,这题目居然拿前朝一桩悬案当作题目。
论武则天之无字碑。
好嘛,当真是什么都敢当作题目。沈耘知道在千秋论断的前提下,想要写出彩的文章,自然是很难的,尤其是还要符合道理,就更难了。
不过,这如何能难倒他。
“牝鸡司晨,千秋公论。然细数言行,不可一概而论。”
这就是沈耘的态度,看一个人,不因公论便盲从,相反,就无字碑这件事情,沈耘觉得武则天当得一代英杰。由此引申出的担当,是而今许多人不曾有也不敢有的。
从试题发布到现在,沈耘除了吃东西和午睡,其他时间一直都在不停地提笔写作。这番举动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要知道这会儿很多人都还没有正式动笔呢,就算偶尔写下一段,那也是打草稿,压根与答卷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不少人还闲着无聊,看起后头的题目来。
虽然有士卒看着不能交头接耳,但也无法禁止他们内心的疑窦:“这家伙到底是谁,居然这么厉害。”
而远在甲字四十六号舍的韩扬,此时也皱眉看着眼前关于无字碑的题目,紧紧锁起了眉头。
反复斟酌的时候,心里也隐隐念叨着沈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