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24:谋划 第三十章 宋应星
对于涂文辅的处理,朱由校另有安排。涂文辅请人制造燧发枪的行为,这一点无疑是很和朱由校心意的。
“涂文辅,你的燧发枪虽没有完成,但是你想到去自己制造,这点甚和朕意。”朱由校高兴地说道。
“臣有负陛下所托,臣死罪。”看到朱由校的表情,涂文辅知道自己不会受到皇上的责备了。
“你立刻去找毕懋康前来。朕有重任要托付你们两人。”朱由校想到中国燧发枪制造的第一人毕懋康。
毕懋康绝对可以说是大明的武器制作专家,不但为大明制造了第一把燧发枪,而且还制造了武刚车、神飞炮等军械装备。看到涂文辅制造的燧发枪,朱由校立刻就想到了毕懋康。
……
宋应星进京了。
现在宋应星才三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天启初年会试再次失败,回到江西之后他再次为科举做准备。但这次接到皇上召见的圣旨,宋应星明白他的机会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读书人的梦想,他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师。
朱由校终于见到宋应星这个中国历史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明亡之后,宋应星拒不出士,晚年在贫困中渡过,而其兄长宋应升服毒殉国。宋氏一门都是极其有气节的,也是朱由校衷心佩服的人。
乾清宫内,朱由校和宋应星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宋应星明显完全没想到这次会是皇帝亲自召见,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第一次见皇帝,此时的心情远不能用诚惶诚恐来形容了,再加上朱由校对他的态度,让他整个人到现在都是懵的。
“宋长庚,朕此次招你进京,是准备将新成立的制钱局交给你来负责。”朱由校说道。
“诺。”宋应星恭敬地回答道。
“此次制钱局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帝国的社稷安危,朕可是对宋爱卿寄予了厚望,不可有丝毫差池。”朱由校看着还在懵的宋应星,很严肃地说道。
“诺……”宋应星这个“诺”字刚出口,瞬间就明白皇上招他进京不止是简单地主持制钱局而已,如果只是主持制钱局,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可听朱由校的口气,明显不止于此,他想起皇上想铸造新钱的事情,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问道,“陛下,可是让草民主持制钱局铸造新钱。”
“正是,此次新钱的铸造跟以往不同,朕不但要铸造铜钱,而且还准备铸造银钱,钱币上不再印制天启通宝,而是正面印制图案,背面印制一两的字样。”朱由校说道。
朱由校的话说得并不太清楚,宋应星也是一知半解,朱由校见状,又说道:“宋长庚,你上前来,朕画一个草图给你看看,你就明白了。”
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是朱由校画好了,然后再由太监递给宋应星,但朱由校没这么多规矩,直接就让宋应星上前来看他画,宋应星现在也懵的,听到皇上让他上前,他就真的上前了。
朱由校有一手非常出色的木工,在绘画上还能表明自己的意图,他边画边说道:“银钱正面印制的武悼天王冉闵头像,背面印制一两两个大字,而在‘一两’两个大字上,印制‘大明帝国制’五个小字,整个圆也都采用实心,不再采用天圆地方。明白了吗?”
“草民明白了。”但宋应星还是有点顾虑,站得比较远,也只是大概看清楚了。
“一两的银钱净重八钱,其中含银九成,铜一成,银钱铸造三个规格,包括一两,半两,一钱。而铜钱使用黄铜铸造(即铜锌合金),铸造一元,五钱,一钱,半钱四个规格。”朱由校接着说道。
“草民明白。”宋应星点头说道。
“你需要多久能将样钱铸造出来?”朱由校问道。
“十天即可。”宋应星想了想说道。
“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宋爱卿,你要明白以后,在帝国之内以后只会通行新钱,旧钱在三五年之后将不会再使用,朕要求新钱不但精美,而且要能大规模的制造,所以你要想到大规模制造的办法。你可以去找汤若望等西方人咨询铸造的办法,西方人铸造的钱币和朕刚才说的是一样的。”朱由校说道。
现在大明大致使用的叠铸法和翻砂法,而西方人使用的是螺旋压制和滚轴碾压两种办法来制造。
“草民明白,草民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宋应星说道。
“超擢宋应星为制钱局局正一职,授正五品,即日上任。”朱由校吩咐道。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宋应星真的是破格提拔了,从一介平民直接升为正五品,这让宋应星从心底里对朱由校都充满了感激。至于其他的,宋应星完全没想过。
……
李永贞招募的一万五千新兵已经抵达京师郊外,而这次练兵的地点放在了郊外的皇庄。
朱由校决定在练兵正式开始之前要去了一趟新兵营。这支军队将是朱由校根本,也是支持他改革的基石。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放在那个时代都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朱由校这次视察新兵营,决定让内阁几位大臣一起随行。接到皇上和内阁大臣要来新兵营视察的消息,熊廷弼硬是用了半天的时间,将这一万五千人站出了一个似模似样的阵型。
“熊爱卿,朕这里有个练兵的册子,你拿过去看看,结合你的经验,编写一部新的练兵册子出来,以后新兵训练朕要求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朱由校掏出他写的册子说道。
关于如何练兵,在这方面朱由校绝对是一个白痴,但好在朱由校在那个时空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过半个月的军训,还看过不少这方面的电视,朱由校决定将这些经验整理成册,交给熊廷弼来执行,让熊廷弼结合他的册子摸索一条新的练兵模式。熊廷弼毕竟也算是带兵多年的人,这方面经验要比朱由校充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