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黎明起航 第六零五章 闪电行动
现在的郑氏正是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自十年前接受了朝廷的招抚,郑氏有了官身之后可谓黑白通吃,迅速膨胀。
郑氏从当初的三万步众,千艘战船,发展到现在,郑氏军队包括了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廿万人的军力,战船三千艘。郑氏的贸易范围十分广阔,东洋、南洋、中南半岛各地,甚至远达印度的孟买。
所以郑氏才是福建真正的土皇帝,福建巡抚邹维琏都要看郑芝龙的眼色,轻易不敢招惹,生怕再次逼反了这个庞然大物。
虽然台湾海峡之战郑氏损失惨重,却没有伤到它的根本,真正受损严重的是郑氏的保护费收益萎缩。
福建地理环境特殊,只有沿海地区有少部分平原,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丘陵和山地。历史上日寇侵华,都没有看上福建,一个是福建资源不足,并不是战略要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福建的丘陵地貌,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而且地形复杂区域是游击队最容易活跃的地区,极不容易控制。
正是这个原因,王越才希望郑芝龙能够主动投诚,看来他的期望破灭了,可能是郑芝龙太自信。
“报告司令,我们调查局在福建等地的工作开展了一年多,进展不是很快,尤其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工作尤其难做。在外面人人都知道郑芝龙是海盗出身,但是郑芝龙在当地却多行善举,许多人都受过郑家的恩惠,所以我们这些外来人要想获得更多的内线情报,就比较困难。”
说话的人是军事调查局福建地区负责人林锦明,他所负责的地区包括福建和台湾两地。
郑氏在福建的情况,王越挺李传新提到过。这个郑芝龙有点像嘉靖年间的严嵩,虽然在外面做的是杀人越货的买卖,对家乡却很不错。在福建经营十几年,基本可以说是无冕之王。
郑芝龙不仅对福建官场官员大方,在对待家乡父老方面他也做得非常好。
修桥、铺路、赈灾这种小事就罢了,郑芝龙每个月都要捐出不少银子和粮食给孤寡老人,还资助了不少读书人考取功名。
而且他也从不恃强凌弱横行乡里,是以郑芝龙在泉州乃至福建的名声都是很好的。
至于他的老家,安平镇的人更是将他当成了万家生佛。
“经过我们军事调查局的观察发现,这一年多来,郑家一直都在修建防御工事,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其规模是前些年少有的,所以卑职判断这些工事的防御对象应该是我军。”
海军司令员韦小亮问道:“郑家的船队主要在哪里驻扎?”这是他最关注的。
林锦明指着大地图道:“据我们的情报人员的侦查,郑芝龙船队一部分停泊在金门的料罗湾,一部分停泊在厦门鼓浪屿,还有一些停泊在安平。空军和无人机的例行侦查,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继续介绍到道:“郑家的防御措施中的第一道屏障是金门岛,金门岛是厦门咽喉,正处于厦门湾和围头湾的结合处,不但是厦门的钥匙,更是九龙江入海口的屏障,对漳州的海上安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金门附近的港口停泊着郑家的许多大型战船。”
“郑芝龙现在哪里?”王越问道。
林锦明道:“他现在在厦门,郑芝龙现在最关注的是两个新建造船厂建船进度。据可靠消息,郑家投巨资搜罗人才和设备建了一个火炮厂,这个火炮厂就在厦门造船厂附近。”
王越笑着道:“郑芝龙雄心不小嘛,竟然要自己造炮。”造炮可不是小工程,这涉及到关键的许多技术,所以大多是国家行为。
限定期限已经过去了,郑芝龙没有如王越想象的那样痛痛快快的投诚,看来回起点城过年的计划要推迟了。
继续敲打一下郑芝龙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的实力尚在。郑芝龙必须收服,否则天策军海军还谈不上已经拿下了大明沿海,收服了郑芝龙也等于控制了福建。
冯源山道:“看来这个郑芝龙还妄想与我天策军掰一掰手腕呢。”
王越摇了摇头道:“他只是想自保罢了,郑芝龙乃枭雄,他不会不明白与我天策军的差距。”
“司令,您说怎么干吧?卑职保证一日之内拿下厦门。”冯源山道。
“我的目标是郑芝龙,要求是抓活的。”王越道:“我把此次行动命名为‘闪电行动’,要求在最快的时间内抓住郑芝龙。”
一六三九年一月十五日晚上七点,天策军海军舰队由台北拔锚起航。
舰队由一艘船坞登陆舰、一艘补给舰、两艘海警战舰和六艘海监战舰、四艘客货滚装轮组成,共十四艘战舰。这次出征的陆军为第五旅两个团和驻台湾的海军陆战队第三营及治安军第二旅的一个团,约五千兵力,陆军指挥官为冯源山。
舰队抵达距离金门岛西南四十海里处附近海域,开始进入临战状态,所有战舰实行灯火管制,最终到达金门料罗湾附近时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五点。
到凌晨五点三十分,通过月色金门岛已经依稀可见,用望远镜勉强可以看到料罗湾中的樯桅如林的景象。
所谓艺高人胆大,由海上进攻厦门,必需拿下金门乃是常识,否则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但是天策军海军舰队没有理会金门岛的驻军,而是直奔厦门岛。
王越所制定的“闪电行动”其实就是玩的猛虎掏心,直奔主题,不与敌纠缠。
金门岛与厦门岛相距仅仅十八海里,站在两岛的高处,都可以相互看到对方。
在现代时空厦门黄厝海边环岛路的中段,面对着金门岛的位置,矗立着一块大型标语牌“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对岸的金门岛竖立着巨幅,内容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两块巨幅标示牌,两岸人民都能清楚地看到,这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旅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