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一生:青青园中葵 第一百一十二章,煲仔饭
南方的天气,南方的雨,就像女人的心,突兀而又反复无常。
和同学张罗好自己的生日琐碎后,回学校的陈利军遭遇了突然而至的五月春潮。
而她此刻的心就像此时的雨点,任性地说下就下,说来就来,起起落落,没有征兆。
握着好几次想打的手机,她匆匆地和好友蔡颖跑到一处校园小亭,望着格外低沉的天,心思儿就像千里之外的浏阳河水,趟着九曲十八弯。
她在想,是晚上喊他一起过来吃呢?还是中午单独与他寻一个僻静小地,让自己的小心思得逞。
陈利军平时是个不喜欢折腾的人,也是个娴静的性子。
与这个时代少许的女大学生一样,无所事事时,爱翻看几本书,无所感地让自己平静的生活更复杂点,有味道点。
而前段时间偶读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牧羊人》,让她特别激动,感悟特别深。
所以她无数次在醒来的深夜里许愿,期待自己的一生努力,一生所爱,到最后能被温柔地对待。
……
接到电话的于子年,出了图书馆后,他根据电话指引来到了靠近校园右侧的一条长街。
“你怎么不带伞。”
在一个书店门口集合时,右手食指勾着一把折叠伞带的陈利军看到头发有点湿的于子年,顿时有点责怪。
“刚在图书馆,看着雨也不是很大,就懒得回寝室拿了。”,笑着面对有点怨气的眼睛,他接过纸巾,往自己脸上胡乱一顿揩。
“真是的,你也算懒到一定境界了。”,闻言,陈利军浅笑着帮他擦拭身上的水。
“哪有,你看那些人。”,于子年示意了下很多在雨中奔跑的少年。
“人家都在跑,我看你慢悠悠的是喜欢淋雨吧。”,瞬间,陈利军想起了上次他从SH回来后,讲的经历。她突然觉得自己该去接他的,不让他淋一点雨才好。
“不是你的生日聚餐吗?”,于子年识趣的转移话题,对着周遭环境,他好奇了。因为酒店餐饮娱乐一条街在校园的正对面和左侧,所以由不得他诧异。
“呐。”,闻言,刚才还有点纠结的陈利军往于子年后侧努了努嘴,接着就穿过了他的身侧,她怕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被发现后窘迫。
两人一前一后,漫步二十米左右。
“煲仔饭?”
“嗯,才开不久,味道特别好,今天带你来尝尝鲜。”,听到煲仔饭三个字,陈利军也习惯性地抬起了头,瞄了瞄那三个烫金字体。
听她这么说,于子年才反应过来,04年的内陆城市,煲仔饭还算一种比较新潮的特色餐饮。
走进店里,于子年特意瞅了瞅环境,感觉和后世布局一样,简单二字能概括它的所有特征。
“你室友呢?”
在二楼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两人隔着石面玻璃桌坐好后,于子年细细看了会她那披着的,很有特点的墨绿色单衣。
“晚上都是女生,吃完饭后就是K歌。”,听到这个问题,陈利军左右看了看因不到就餐时间而空着的二楼,顾左右而言它,她当然不会道出想和他独处的那点小心思。
…
像往常一样习惯,接下来聊了差不多十来分钟。而期间,就算没有事先准备,他也送出了生日礼物。
“丽江古城,还是凤凰古城。”
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就听她提起过这两个旅游景点。所以于子年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她说旅游后,就说了这两个景点让她选择。
“可以都要吗。”,陈利军眼睛一亮,前倾着身子,浅笑试问。
“可以啊,一个八年后,一个十年后吧,怎么样?感觉十年八年挺不错的。”,想想自己现在事情缠身,他就白了个眼睛,没好气的说着。
“好~,我记住了。”,陈利军还真的点了点头,很像回事的语气让于子年一滞。
…
“你看看菜单。”,陈利军递过一个菜单。
“茶树菇炒肉。”,于子年看都看没看,然后习惯性地顺嘴就说了一个菜名。
“你来过?”,陈利军一愣。
“哦,啊,怎么可能。是我室友来过,听他们在寝室里讨论时,说这个好吃。”,看到对面女人的疑惑,于子年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刚才有点冒失了。
和记忆中一样,砂锅煲仔饭端来的时候热气腾腾。
于子年点的是茶树菇炒肉,而对面的女人点的是干煸豆角。
看着这砂锅饭,于子年还真是回忆满满地怔在了那里。
记得前世自己的外贸公司刚破产时,那时候自己可是欠债四十多万。
而第一时间知道消息赶来安慰自己的苏允一。他当时就是用煲仔饭接待的她,好像她当时点的就是茶树菇。
同时,几个大学兄弟凑钱给他还供应商货款时,也是在楼下的煲仔饭饭店吃的饭。
…
“这个煎蛋要翻过来,不然容易贴边。”
陈利军看着于子年楞楞看着他自己的饭,她以为是没吃过,所以主动拿起他的调羹教他。
“嗯。”
“你试试,这个蛋黄没有很熟,但味道刚刚好。”,翻过鸡蛋后,女人期待看着他。
在明亮视线里,于子年接过调羹,划过一小块,开始细嚼慢咽。
“真的不错。”,于子年自顾自地说了一句,就开始了不停歇地品尝。
对此,陈利军开心地笑着,也有点满足地开始了自己的就餐。
只是她时不时夹几块豆角放他碗里,然后又有点小调皮地夹他几块茶树菇。就这样来来去去的交换,她嘴角含笑,忙的不亦乐乎。
对这些,沉浸回忆里的于子年没有阻拦,也不会阻拦。今天是她生日,她最大。
只是,在吃饭的过程中,于子年发现自己有些东西需要反思。
就这样,于子年本以为会是几个或十几个人,围聚一起面对满桌菜,叽叽喳喳,吃个不停的生日聚餐,就在两个人的安静下度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