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锦衣卫:风雨祥符,才子佳人 第294章 账本数目
第294章账本数目
“忠叔,你看先从什么地方查起?”
张忠微微一笑,淡淡的说道,“公子,今天我们先不查账!”
“不查账?”
“是的,公子,请问查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看看账目是不是被人做了手脚?”
“对啊,可是不查账,又怎么知道有没有问题?”
张忠也不着急,随意的翻了翻桌上的账本,“公子,老夫今天就告诉你一招百试百灵的妙招。其实啊,看账目有没有问题,一上来就差账本,那绝对是最愚蠢的办法。如果账目做的够好,就算你查上十年,也未必能查出什么问题。所以啊,老朽查账,从来不看账本内容,先查账本数量!”
不看账本内容,却查账本数量,这就像不看《论语》内容,只看有几本《论语》一个道理,这查账的意义何在?
“公子,你不管账,不知其中玄妙,也不稀奇。我朝账本都是特定的,就拿民间账本来说,账本是官方指定出售,售出多少本何人所买,都要记录在册的。这样以后出了事情,想要查的话,也会方便很多!”
忠叔顿了顿,继续说道,“若是账目没有猫腻,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要是账目有猫腻,那问题就出来了。有猫腻的账目,为了以后对账方便,保证没有人私吞,都会做两个账本,一本为明账,一本为暗账。也就是说,一个是假的,一个是真的,但其实这两本对外就只有一本。一本账,却用了两个账本,这账本数目可就对不上了。”
渐渐地苏瞻有些明白了,忠叔这个法子其实并不复杂,完全是吃准了账房们记账的习惯。
若要做假账,就要做一本明账,一本暗账,一本账却用两个账本,数目就出了问题,而账房们由于平常习惯,再加上为了明暗对账方便,即使是假账也会使用和真账本一样的本子。
只要你的账目有猫腻,对对账本数目一般就能看出问题来,账本内容还有可能做到天衣无缝,但是账本数目你很难做到。
没人会为了造假账,而去专门印刷官方一模一样的账本吧,吃饱了撑的?
民间做假账,还可能偷偷地多弄一本账本,导致账本数量不出问题。
可是锦衣卫这么大量的账务,需要许多账本,只要账务有猫腻,那么账本数量绝对会对不上。
想通其中关节,苏瞻便命令人将没有用过的账本也搬进户房,接下来,忠叔那几个学生就干一件事,就是数账本,数数有记录的账本以及没用过的账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
而锦衣卫所用账本跟民间账本还不一样,自成一体,每年都会由镇抚司下发,数目都是有记录的,账本总数只要跟下发的数目对一下,就会看出账务有没有猫腻。
数账本数量,这工作量就小了很多,仅仅一个时辰,一份统计就送到了张忠面前。
拿着这份统计单,又看了看当时镇抚司派发账本的记录,花白的眉毛挤成了一团。
“公子,你自己看看吧!”
苏瞻拿着两份记录仔细看了看,仅仅看了一眼,脸色就有些变了。
老千户所户房已经使用和没有使用的账本加起来一共三百九十八本,而镇抚司这三年一共分发了六百本,两个数字足足差了两百零二本。
如果是两本三本甚至是十本,都没有问题,三年内,随便出个意外,就可能毁了一本,数目稍有差错,毫不稀奇。
可是,差了两百零二本,谁要说这里边没猫腻,我特么敢把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另外那两百多本账本去哪了,很简单,被人拿去做暗账了,而已经被使用,有内容的账本是两百零一本。
两百零一本,两百零二本,还真给苏某人面子,还给老子差一个数字,你当我傻呢?
苏某人就想好好混混日子,熬到明年春闱,查个账而已,竟然给老子添堵,这里边猫腻竟然如此深,要是不亲自查,还真不敢相信。
两百多明账,两百多暗账,也就是说这三年内从一开始,账务就有问题,这胆子还真够可以的。
这是哪位大神,薅羊毛这么薅,三年来从第一天薅到最后一天,你就这么有恃无恐,不怕别人查出什么来?
苏公子觉得自己已经是薅羊毛的高手了,薅的无生老母教现在见了自己都发抖,今天算是开眼了,薅羊毛竟然还有这个薅法的。
只是,苏公子搞不懂,户房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都有问题吧,既然如此,这么多假账是怎么做的?
“忠叔,这可该怎么查,要说有假账不稀罕,可要说户房这么多吏员全部参与造假,不现实啊!”书房吏员,有贪心的,必然也有不贪心的,而且,谁能有如此大能量,让书房二十多名吏员听话?
张忠早就在想这个问题了,他点点低声道,“公子,你有所不知,你知道真正的假账是什么吗?”
“什么?”
“假账就是真账,至少明面上你根本查不出来问题,这就是做假账的极限。以前老夫在京城待着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件事情!”
随着忠叔娓娓道来,苏瞻听到了一件陈年往事。
那应该是三十多年前了,二十出头的张忠跟在张懋身后,见识过许多事情。当时盐课司发生了一件账务问题,谁都知道账务出了问题,可是几名刑部官员查了好几遍,愣是没查出问题出在哪。
后来,抓住了那名负责假账的责任官员,经他叙述,方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问题根本不在账本上,因为账本是真的,就连负责记录的吏员也不知道自己参与了造假。
某日,运进来十斛盐,等着吏员记录完,这批盐就被责任官员运走,总之,东挪西补,责任官员能用十斛盐,弄出一千斛的假象,吏员们根本毫无发觉。
一年半的时间里,责任官员就靠着这一手作假功夫,从盐苛司搞走了上万斛盐,想想都觉得可怕。
也就是从那件事开始,张忠才明白,假账未必就是账本,很多假账,你光看账本就算看上一辈子都未必看得出问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