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声名鹊起篇 第八十一章 天子
三位阁老很快来到内廷,参拜行礼完毕后被赐座。今天这次被天子召见,在场的人很少,在场的除了皇帝弘治,就只有怀恩和萧敬两个司礼监太监,另外就是三位阁老。可以说这是新皇帝最信任的领导团队。
刚刚十九岁的天子弘治坐在御座上,他有一种不健康的苍白脸色,稍显疲倦。
徐溥担忧的看了看天子,他是天子的老师,感情非常,觉得要劝谏一下,虽然刚刚登基不久,诸事繁忙,但也要注意下龙体呀。
天子晃了晃脑袋,稍稍清醒了下,“萧伴伴,你把汪直的这封信给三位先生看一下。”
萧敬是司礼监秉笔,就点头称诺后把信交给了首辅。刘吉打开一看,原来是汪直写给掌印太监怀恩的一封私信,却是关于此次庐江府事件的。不知道这封信怎么到了天子那里。
刘吉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下怀恩,怀恩用了神药后身体好了不少,脸色很不错,也不再咳嗽,笔直的站在御座旁。
刘吉仔细看了看这封信,除去那些阿谀的话,就是汪直汇报此次庐州府事件的细节。
比如姚谦挑起官司,府县怎么审判的,皇后堂兄张松龄怎么掺和进来的,又是怎么指使姚谦等人冲击医院,然后与御马监的护卫发生了冲突,死伤情况。
刘吉看完信递给了徐溥,心里却在感叹,这个汪直被贬到南京后却是长进了不少呀。他知道掩饰国舅的消息不为怪,毕竟是皇家家奴,天子的喜好才是他们最关注的,谁不知道天子很宠信当今皇后,到现在该立的两妃都没有立。
可是现在却知道婉转汇报,向自己的对头低头,还满纸谀词,这还是他刘博野印象中的那个飞扬跋扈,横冲直撞的西厂汪公公吗?真是三日不见,当夸目相看。何况汪直天生早慧,又蛰伏南京五年之久,应该对过往有所反思吧。
刘吉想到这里,觉得以后对于汪直绝不能再等闲视之,这个人已经政治成熟了,能屈能伸。
同时这份信也解释了刘吉之前的疑惑,都牵连到了皇后家人了,现在天子应该很感激汪直把事情压住了吧,不然闹大了天子的颜面也不好看。
等众人传阅完毕,弘治皇帝抢先定了一个调子,“皇后贤德,国丈教女有方,张松龄祸乱地方必与国丈无关。”
看来是关心则乱,才继位不久的天子心机也不是很深,一下子把心里想法说了出来,弘治看着大臣们略显揶揄的眼神,不禁龙脸微红。正常情况下他应该等大臣们说完了,他再定调才是,可是他很担心大臣们不了解他的意思,牵扯到皇后一家。
两人新婚不久,感情甚笃,天子又从国丈一家那里感受到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家庭温暖,这让他甚至有些沉迷,实在不愿意让国丈一家有一丝一毫的伤害。
所以当他从怀恩那里看到汪直的那封来信,知道张松龄在庐州府乱来,天子就有些担心,要是被御史们知道了,会搅和的内外不宁。所以就想着召集大学士们提前商议,通下气,别把事情闹大。
那么天子为什么对皇后一族看的如此之重呢,这要从天子的生世说起。
弘治是成化皇帝的第三子,天子生母纪氏当时只是个小宫女,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成化临幸就有了身孕。很不幸,弘治的到来很不是时候,万贵妃所出的长子才夭折不久。
成化此时一直忙着安慰受伤的亲密爱人,就怕他们母子会让万氏感伤,又嫌弃纪氏身份低微。所以就让太监张敏把纪氏偷偷的养在西内的安乐堂,不让人知道。那么安乐堂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太监生病了,老了,他们修养的所在,可见那里的条件肯定不好。
纪氏怀孕整日里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又饱受倾轧,结果就是纪氏奶水不足,导致天子先天身体不好,胎气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幸运的是同样待在西内的吴废后感同身受,也痛恨成化的薄情寡义,所以就照顾起他们母子,才让天子勉强活了下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可能是真命天子得到上天的护佑。皇次子也夭折了,天子突然成了事实上的长子,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到了成化十一年,天子都六岁了,先皇已年近三十,万贵妃年近五十,面对朝臣的巨大压力,他们才不得不让天子出来见人。
可是天子出来见人的代价就是与生母分离,由万贵妃抚养。天子那个时候已经记事了,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母妃把他打扮的焕然一新,从上到下把他全身抚摸了好多次,然后含着泪跟他说,母亲身体不好,没办法再照顾你了,你到了昭德宫要把万娘娘当成母亲一样侍奉,千万不要触怒她。
他当时还不懂事,就天真的跟着母妃说,母妃,你好好养病,等你好了,我再回来陪你。母妃凄凉的笑着说好,然后转过身抹了抹眼睛。再望着他被宫女牵着离开西内,一直到再也看不见。
天子来到昭德宫的时候,还很小,就总是哭着想去见母妃。万娘娘对他很好,就让身边的小太监汪直陪他一起玩。汪直还扮作大马,让他骑在身上,又搞来好吃的,好玩的,让他开心。这是他在昭德宫最快乐的日子。
可惜这样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很短,仅仅过了一个月,天子的母妃就过世了。天子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是母妃为了让自己可以继承大统,牺牲了自己,让万贵妃抚养他。所以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哀慕若成人,他再也没有办法与虚情假意的万贵妃相处了。这才搬到了奶奶周太后的宫中,并且被册封为太子。
幼年这段凄惨的往事,给弘治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一般这样遭遇的人,要么从此性格暴虐,受不的一点委屈,要么就是十分宽容和善,能够体会别人的辛酸和不易。
幸运的是,弘治天子是后一类人,在他看来,国丈一家出身寒微,与京师的勋贵外戚们相比,日子过得实在拮据,方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再说天子内心深处觉得天下都是朱家的,给老丈人分一点汤汤水水,他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立志成为有道明君的他,只能心里想想,却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