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家:正文卷 第217章 开山之作
事实上,还没有等魔都的那些一直喜欢吹王德孚的评论者,比如说那位才女梁婧的“阅读理解”出现,在帝都就有另外一派的评论者,开始大肆吹捧《乌合之众》。
没错,这些评论者在政治上基本都是“帝党”,或者是精英主义者,他们对叶立清的那部《最好的民主》一直持保留态度,认为民主根本没有那么靠谱。
因此,京派的著名作家、社科院院士沈阳春,竟然站在了王德孚这一边,几乎可以看作是皇室的发声,因为沈阳春当过不少宗室成员的老师。
沈阳春在《皇家日报》上这样评价王德孚的《乌合之众》——
这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但是在思想正日益被格式化、工具化的时代本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多数人永远正确”,这是我们经常会产生的误解,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省略千余字)
当个体融入整体,我们确实会变得更无私,更有牺牲精神,但代价是理性的消退与责任感的丧失。
因为判断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个人不用承担结果,于是,群体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案,更自恋,也更暴力,并因此而引发危机……(省略五百字,举例了群体暴力的一件事)
“众意”给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也给了我们荒诞,给了我们激情,也给了我们愚蠢。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议会,却经常做出可笑的决定,和一群文盲讨论后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有力地证明,所谓“群体智商”很不靠谱,甚至很可能低于个体智商。
用投票的方式来证明科学判断是行不通的,即使大家都参与意见,也未必能达成正确的结果。
那么,该怎么超越“圈子幻觉”呢?王德孚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认为他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
沈阳春为《乌合之众》写了大概有三千多字的长评,整体上来说非常客观,既指出了这部作品的缺憾之处,又对这部作品提出来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作为一名文坛前辈,在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桃李遍天下的著名作家,沈阳春的这篇长评,毫无疑问让《乌合之众》这部作品进一步受到了文坛人士的关注,而王德孚在帝都的名气,也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提高!
然后王德孚的其他作品当然也一下子被不少帝都的文人关注到了,即使是再挑剔的读者,也必须得承认,这个名叫王德孚的横空出世的家伙,在文学上的天赋,实在让人不得不服!
倒是有一些依旧有门户之见的京派作家,觉得沈阳春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在资敌,他怎么可以这样吹捧王德孚呢,他这篇长评几乎就是在否认叶立清的《最好的民主》!
这其实也可以看出,比起什么京派作家、海派作家之分,某些作家的政治立场可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这个沈阳春可是非常铁杆的“帝党”,一直对那些激进的民主人士很有意见,认为他们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像这样的民主派作者,就该狠狠地打压!
现在既然出了一个王德孚这样的天才作者,还搞出这样一部对激进民主派人士造成如此大杀伤力的作品,那他沈阳春当然也不介意狠狠地推一把。
当沈阳春这位京派文坛大佬的长评,流传到魔都的时候,王德孚的名声,毫无疑问在魔都文坛又上了一层楼!
只因不少海派作家都觉得,王德孚这一次当真是为海派作家群体争光了!
之前那位著名青年作家叶立清,其声势是何等的浩大,而那部《最好的民主》又是这样来势汹汹,让许多海派作家都不得不佩服叶立清在社会学领域的造诣。
这个领域当然不是海派作家擅长的,海派作家更加擅长书写风花雪月,让他们去写什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启发大众的作品,简直就是强人所难!
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天才作家王德孚的横空出世,简直就填补了海派作家群体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文非子文学奖”这一原本仿佛是京派作家自留地的文学奖项,毫无疑问已经在向王德孚招手了!
如果说沈阳春对王德孚的评价,还比较客观保守的话,那魔都文坛对王德孚的评价,就非常夸张了,这显然也是在为王德孚造势!
“《乌合之众》毫无疑问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凡是那些需要发动大规模群众参与的行动,诸如政治家煽动国家疯狂、商业界鼓动群体购买、媒体诱导民众意志等等,都必然利用了王德孚的思想,很多行动纲领都是参考了王德孚的群体心理分析而制定的。
因此,《乌合之众》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者必备的一本书籍,对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们也有着借鉴作用。比如书中对于犯罪群体的阐述,说明群体的犯罪倾向等,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人们以及法律工作者们,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乌合之众》对于从事或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们也会有帮助。书中对于选民群体和议会群体心理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没错,魔都的文坛人士,已经迫不及待地继续将王德孚的这部作品,吹成了“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而像这样的开山之作,要去争夺某个文学奖项的话,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这本书的影响力毫无疑问会从文学这个圈子辐射出去,得到不少社会学研究者的认同,某几位社会学家就这样评价这部作品——
王德孚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