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正文卷 第53章 全线溃退
帝都首辅官邸。
因为早了4个时区,所以战斗打响的时候,这边已经是上午8点,周涌涛也就刚好吃完早饭。
虽然早就做好思想准备,也知道西陆集团绝不会等到最后通牒到期再动手,毕竟只要做好要打的准备,就肯定会选择在对方猜不到的时间发起进攻,以达成战役,至少是战术的突然性,但是在收到西北战区司令部发来的消息之后,周涌涛依然很是惊讶,或者说有点难以接受。
几乎同一时间,西骆沙军队在伏尔加河全线发动了进攻。
重点突击的地点有三个,从北到南依次是:乌里扬诺夫斯克,萨拉托夫与伏尔加格勒。
此外,还在北面的彼尔姆,以及南面的罗斯托夫投入了大量兵力发起佯攻。
这套进攻打法,本身并没有多少独特之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方集团一直就按照这一套方法在部署防御,而且大方向上的判断并没有错。
关键,其实是突击力度。
按照西北战区司令部送来的报告,只是在最初的一个多小时里面,西陆集团就投射了数千枚导弹,其中一半是弹道导弹。
其实,这个数量比预期的少。
在过去的预测当中,西陆集团在首轮突击的导弹投送量在1万枚以上,而且弹道导弹就超过5000枚。
可关键是,在这些导弹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备末端制导能力的中短程弹道导弹!
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导弹突击的效率反到提高了好几倍!
这一个多小时,从伏尔加河往东,500千米内的所有军事基地都遭到重点打击,而且几乎全都丧失了运作能力。
虽然有部分野战基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肯定无法支撑起防御作战。
即便扩大到1000千米,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军事基地遭到重创,其中很都已经被彻底摧毁,其余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
当然,参与首轮突击的其实还有西陆集团的航空兵,而且是以战略航空兵为主。
相对而言,充当主力的还是导弹部队,航空兵所承担的,其实主要是前线支援任务。
就是掩护装甲部队强渡伏尔加河。
因为战区范围内的前进基地几乎全部遭到打击,所以从防御的角度看,东方集团沿河伏尔加河修建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崩溃了,而且第二道防线,从乌拉尔山一直延伸到阔海北岸的这道防线,能否守住还是个问题。
只要西陆集团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而且愿意承受巨大的作战损失,也愿意消耗更多作战物资,那么在本月内突破第二道防线的难度就不是很大,或者说东方集团肯定守不住第二道防线。
正是如此,西北战区司令部提到,希望采取备用的作战计划,把防御重点放到第三道防线上。
有趣的是,西北战区司令部把遭受的巨大损失,推到了军情局的身上!
按照战报中的说辞,关键是,西陆集团大量使用具有末段寻的能力的弹道导弹。
可问题是,在几年之前,军情局就发出过相关警报,反到是总参谋部与陆军方面没提高重视。
现在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军情局,只是这种做法就很不负责!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第一道防线已经被敌人突破,第二道防线也是岌岌可危,真要退下去,守卫仅存在于地图上的第三道防线?
显然,这也是周涌涛一直在考虑,而且始终没有能够做出决定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第三道防线,其实是指希姆河到咸海这一线。
可见,如果退守第三道防线,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乌拉尔以西地区。
先不说能否在第三道防线上站稳脚跟,只是撤退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再打回去了。
更加重要的是,第三道防线其实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防线,而是分成了四段。
在最北面是以叶堡为中心的北部防线,也就是必须守主东骆沙的行政首都,以及向西挺进必须通过的山口。
主要还是为了守住叶堡,毕竟这座城市有着无比重要的政治意义。
此外,守卫叶堡的难度很低。
就算西陆集团的突击行动取得了成功,突破第二道防线,因为有乌拉尔山挡着,所以只能从南面强攻叶堡,也就必须强攻包括车里雅宾斯克在内的,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几座大城市。
显然,这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如果西陆集团调集兵力去强攻叶堡,那还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短期内无法在其他方向上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发起进攻,也就没办法拓展防线纵深,更不可能给东方集团施加压力。
让东方集团缓过气,西陆集团就有得看了。
可见,就算在取得突破之后,西陆集团也未必会去强攻叶堡。
从西北战区司令部发来的战报看,当前的战局符合这个判断,即西陆集团把重点放在了南面的伏尔加格勒,不是中间的萨拉托夫,因此有理由相信,西陆集团的重点突击方向是阿斯特拉罕。
这边,面对的是第三条防线的中北段,即伊希姆河方向。
要说,这才是关键方向。
连接东方与西方的2条陆上动脉,第一干线铁路与第二干线铁路,全都得从伊希姆河上通过!
此外,伊希姆河是第二防线东面,第一道天然防御屏障。
要说的话,只要能守住伊希姆河,特别是几座铁路大桥,就能够把敌人挡在这道防线的西边。
西陆集团继续向东推进,就必须耗费重兵突破伊希姆河防线。
只是,该方向上的防御也不需要太过担心。
原因只有一个,太远了!
从第二道防线,阔海北面的阿特劳到伊希姆河,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
哪怕沿途几乎全都是荒漠与平原,没有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可如此遥远的距离本身就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关键还有,西陆集团其实并没有要继续向东推进的意图。
简单的说,在突破伊希姆河防线之后,还需要推进上千千米,才能到达梁夏帝国的西北地区,然后要继续推进数千千米,才能到达梁夏帝国的腹地,而西陆集团根本就没有完成进攻所需的兵力!
反过来看,从伊希姆河到阿特劳的1000多千米的荒漠,对东方集团地面部队,何尝不是一道天然屏障呢?
从军事角度看,也没有必要立即进军伊希姆河。
主要就是,在进攻初期,兵力与资源都很紧张,因此就算要继续向东推进,也要在其他方向稳定下来之后。
主要就是扫荡阔海东岸。
这也是第三道防线的中南段,即从咸海到阔海东岸。
从咸海到伊希姆河,几乎全是荒漠与沙漠,不但没铁路,公路都很少,基本上不存在需要防御的必要。
要说的话,这也是最难防御,却必须得守住的方向。
关键就是后勤补给!
因为与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区隔绝,所以在阔海东岸,只能依靠通往南部地区的一条铁路获得补给。
要命的是,这条铁路的终点是在巴铁的卡拉奇,不是在帝国本土!
也就是说,先要走海运去卡拉奇,然后才由铁路送过来。
此外,该铁路的中间段还挨着波伊国!
因为补给线太漫长,还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东方集团部署在该方向上的兵力也最少。
还不到20万,而且主力部队也就只有一个轻量化的机步师。
要说的话,西陆集团在进攻时要面对的挑战也不少,同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没法得到充分保障的后勤供应。
当然,对西陆集团来说,这是必须强攻的方向。
原因非常简单。
只有拿下咸海西部地区,也就是阔海东岸地区,才能够封锁阔海,也才能够拿下位于阔海西岸的跋窟。
只要阔海东岸的几座港口城市还在东方集团的手里,就能够通过航运,向跋窟守军提供支援。
其实,部署在阔海东岸的战术航空兵就能掩护跋窟。
可见,西陆集团在该方向必然会投入重兵。
不过,真正的强攻方向,其实是南段,也就是枷锁路桥防线。
要说的话,这也是第三条防线上最难守卫,或者说是几乎没办法守住,却又必须死守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骆沙一直都把重兵放在枷锁陆桥这边,高加索北部地区。
这里除了有面向墨海的港口,东骆沙仅有的海岸线之外,还有条件最好与规模最大的产粮区,以及比产粮区重要百倍的跋窟油田。
正是如此,在该方向上,只是东骆沙陆军就有了70万大军!
为了配合该方向的防御部署,帝国陆军还投入了一支精锐机步师,并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
此外,还用几十年时间,耗费巨资吧新罗西斯克打造成墨海头号海军基地。
任何时候,在这座军港里面都有十几艘帝国海军的舰艇。只不过除了旗舰,其他全都是几百吨的小船。
可惜的是,守住枷锁陆桥的概率几乎为零。
因为是一条完全孤立的防线,而且海运线路在战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保障,所以只要阔海航运被切断,那么派驻该地的百万大军就将弹尽粮绝,到最后只有投降,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
关键还有,就算阔海东岸在东方集团手里,阔海航线也未必能够保证畅通无阻。
此外,西陆集团首先拿下的,也就是跋窟油田。
这也是西陆集团把重点放在南面,派主力强攻阿斯特拉罕的关键所在。
按照西北战区司令部发来的消息,只是在罗斯托夫这边,西陆集团就出动了至少20个师的兵力。
在伏尔加格勒那边,投入的兵力高达35个师!
如果是以强攻阿斯特拉罕为目的,在其他方向只是佯攻,那么投入该方向的兵力很可能多达50个师。
总共,大约80万官兵。
只看人数,不算多,可是这50个师是西骆沙陆军绝对主力,至少有10个是战斗力强悍的近卫装甲师。
其战略意图非常的明显。
主力强攻阿斯特拉罕的同时,派部队扫荡墨海东岸地区,攻占新罗西斯克与索契等几座港口城市,切断该方向东方集团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线,然后向东南方向推进,协同北面的主力攻打跋窟。
要说的话,这也在预料之中。
当前局面,已经无法用“凶险”来形容了。
真正让周涌涛头痛的是,到这个时候,西北战区的司令官似乎还没有进入状态。
前面说的,把责任推卸给军情局就是证据之一。
虽然周涌涛并不是陆军统帅,也没在陆军干过,但是在海军的那些年,他跟陆战队有过不少接触。
在总体战略上,海军与陆军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战争已经爆发,西陆集团一出手就是全力强攻,而西北战区的司令官,仍然觉得这场战争还有转圜的余地。
认为会在某个时候戛然而止!
正是如此,也才提出直接撤退到第三条防线上,名义上用空间换时间,实际上则是不想拼命!
现在这个局面,能撤吗?
先不说会对士气造成多大的打击,只是在战略层面上就不可接受。
原因也很简单,西陆集团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消灭东方集团,而是想通过一场大规模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
直接一点,其想得到的,就是枷锁陆桥的跋窟油田。
胃口再大一点,也就整个东骆沙。
如果东方集团就此后撤,就有很大可能丢掉东骆沙,至少会丢掉东骆沙人口最为集中的西部地区。
这么一撤,还能打回来?
或者说要为打回来付出多大代价?
何况,波沙湾那边的战争还没结束呢!
现在后撤,很可能会丢掉半个世界岛。
此外,在战略上表现得软弱,还会让纽兰当局做出错误判断,从而让纽兰共和国在近期参战。
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面,由西北战区司令部发来的战报,让周涌涛不得不怀疑当初换错了人。
如果留在阿斯塔纳的还是施授良,就肯定不会有这么多问题。
那么,是否需要让施授良回去呢?
周涌涛没立即采取行动,其实是在等待更加确切的消息。
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必要让施授良回去救火。
按之前的安排,施授良的任务是在大战爆发后,尽快完成在波沙湾的作战行动,然后以联合部队司令身份,统管西北与西部战区,也要到这个时候,才需要由他来直接指挥西北那边的作战行动。
当然,前提是,西北那边能够顶住西陆集团的进攻,不至于迅速溃败。
只是现在看来,恐怕需要另做安排了。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