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唐朝:正文卷 第六百八十三章 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一役
唐朝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实力强大,尤其是经过了李佑在西域、波斯等地区的拓土开疆,已经在君臣乃至百姓的心目中,建立起了一种强大的心理优势。
这种藐视一切敌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来之不易,必须不断地强化,才能够真正地融入民族的性格,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再加上李世民第一次东征的失败,已经对唐朝人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不仅仅是百姓,就连朝中的重臣们,也对高句丽产生了恐惧心理。
这种恐惧心理,表面上说起来没有什么,比如房玄龄、长孙无忌包括阴弘治在内的人,让他们拿唐朝和高句丽进行比较,他们也认为唐朝比高句丽强大。
可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对征讨高句丽都不看好,这就是他们不肯承认,却隐隐约约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而这种想法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只要是一提起东征高句丽,他们第一感觉就是要表示反对。如果问他们,是不是怕高句丽,大家都不会承认,只会承认自己有些担忧。
可是,担忧本身就是怕。
这绝不是一种好现象,这说明在唐朝的大臣和百姓心目中,仍然没有树立起认为唐朝无比强大,进而藐视天下的那种精神面貌。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将来在征讨吐蕃或者其他强大的外敌的时候,一旦遇到困难,立场就会产生动摇。
大家既然能够像对高句丽这样一个敌人产生妥协,那么对其他的敌人进行妥协,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慢慢的,这种妥协的思想,会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民族的心态就会形成消极懈怠,甚至畏敌避战的思维模式。
华夏的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塑造民族性格的关键时刻,唐朝可以失败,但是不能因为惧怕失败而对敌人进行妥协。
唐朝人必须要有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战胜一切敌人的坚强决心。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不断的胜利去强化这种必胜的信心。
李世民御驾亲征,失败了一次不要紧,以唐朝强大的国力,完全可以支持他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很多次御驾亲征,直到彻底消灭高句丽为止。
试想一下,有灭掉高句丽这个例子摆在这里,任何的敌人都会对唐朝望而生畏。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得罪了唐朝,就会面对无穷尽的打击,直到灭亡为止,不死不休。
这就是大唐所需要的精神有敢犯大唐者,虽远必诛!
因此,李佑坚决支持李世民再次御驾亲征,一定要彻底消灭高句丽。
只要李世民再次御驾亲征灭掉高句丽,整个唐朝的精神面貌,将会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唐朝的君臣军民,将不会再惧怕任何的外敌。
同时,建立在隋朝基础上的唐朝,能够战胜隋炀帝无法征服的敌人,就足以证明唐朝比起隋朝更加合理,更加强盛。
因此,这一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攻打高句丽用不着李世民御驾亲征,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他亲自统率大军,会束缚将士们的手脚,从战术上来说得不偿失。
然而,李世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威望会影响到今后唐朝的许多代皇帝,因此他一定要开个好头。必须由他御驾亲征,来完成对高句丽的灭国之举。
李佑决定暂时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支持李世民打下高句丽的事情上来。
两仪殿,书房。
午膳过后,李世民的心态已经恢复了平和,他和李佑回到书房,想继续谈论征讨高句丽的事情。
李佑望着面带疲惫之色的李世民,心疼地说道:“父皇,反正下午还要讨论这件事情,您不如睡会儿午觉。”
李世民望着李佑关切的目光,能够感到他真诚的关心,他点头说道:“好吧,我就小憩片刻。”
“那儿臣先告退了。”李佑行礼后,退出了书房。
李佑来到了东宫,李承乾的侍卫长李得志到飞虎军镀金后,已经回到了东宫,他听说齐王殿下到了,急忙迎了出来。
他说道:“殿下,小人已经禀报了太子殿下,他已经起床了,正在客厅等您。”
李承乾也有睡午觉的习惯,李得志叫醒了他以后,就过来等候李佑了。
“臣弟参见太子哥哥。”李佑行礼说道。
“免礼,五弟,我就知道,你这个时候过来一定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李承乾说道。
“是,大哥。事情是这样的”李佑说道。
李佑介绍了上午发生的情况,他说道:“父皇去年东征高句丽不太顺利,他想再次御驾亲征,大臣们一定会劝阻父皇的。”
他说到这里,李承乾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也一起劝阻父皇?”
在李承乾的心里也是不赞成李世民在次御驾亲征的。高句丽就是个刺儿头,提起来就令人头疼。
中原民族打高句丽打了几百年了,隋炀帝以举国之力,最终还是败在了高句丽的手下,李世民御驾亲征也遭到了挫败,大家都不希望李世民走上隋炀帝的老路。
李佑摇头说道:“大哥,这件事儿你一定要坚决支持父皇。父皇已经铁了心要东征高句丽,咱们所要做的就是坚决支持他。不仅在朝堂上支持他,在接下来的物资保障上也要大力支持。”
说起这个,李承乾就有些后悔。
上次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李承乾原本想过调集大批的过冬物资去支援,但是遭到了长孙无忌和张玄素的劝阻。
他们都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信不过李世民的能力的嫌疑。因为李世民信誓旦旦的要在入冬以前就拿下高句丽。李承乾如果这样做,有可能会令李世民不高兴。
李承乾想起这件事儿,是真心的后悔了。他觉得还是李佑说得对:做事出自本心,不必要顾及那么多。如果自己当初就是本着一心关心李世民,能够早日筹集过冬物资送到李世民的军中,李世民就不会遭到这场惨败。
李承乾听了长孙无忌和张玄素的话,患得患失,错失了一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同时让李世民和唐朝遭受了重大损失。
想到这里,李承乾说道:“好,这次就是倾全国之力,也一定要打下高句丽。”
随后,他对李佑说道:“五弟,下午到两仪殿议事,咱们要不要提前通知其他的人,让他们支持父皇?”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