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兴汉使命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兴汉使命:第二卷 黄巾风云 第64章 扬武张绣

    秦颉把押运的战利品向兴汉军后勤部门交割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来找刘正。

    刘正和郭嘉盛情的欢迎了秦颉的到访。

    当秦颉提出购买弩矢的时候,刘正面色一沉,义正辞严的拒绝了秦颉的请求并且拂袖而去。

    郭嘉说:“秦都尉,强弩是兴汉军最大的机密,你这样的要求着实让校尉大人很生气。”

    秦颉问:“郭司马,真的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吗?”

    郭嘉说:“秦都尉,要是换了别人,我打死也不会说。谁叫你我投缘呢,就告诉你一个秘密,兴汉军的军械,一直都是张氏山货行负责转送,这其中的门道嘛……”

    郭嘉似乎不胜酒力,话还没有说完就醉了,趴在酒桌上打起了呼噜。

    秦颉热心的呼唤了几声,却没有什么效果,匆匆的跟黄叙道了别,回转堵阳联系张氏山货行的分店掌柜去了。

    至于能否达成交易,秦颉反而不会担心,只要钱给到位了,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兴汉军的第一桩武器走私的交易,就这样悄悄的达成了。在王越的情报部配合之下,张氏山货行慢慢的把重心转向了对外的武器走私。

    在达成秘密交易的时候,张氏山货行都会在最后附上特别的备注。

    备注:为了避免交易信息的泄漏,给交易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该批次武器不得用于对付兴汉军及相关人员,否则就会追究使用者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将列入交易的黑名单,不承诺取消使用武力给违约者予以打击。

    郭嘉见秦颉走了之后,忙站了起来,走进了内帐对刘正说:“校尉大人,你看我的演技怎么样?”

    刘正说:“还行吧!”

    郭嘉问:“还行……?”

    刘正说:“关于武器贸易,兴汉军是不会参与其中的,相反还会不定期的打击走私,这可是调整走私价格最光明正大的借口了。”

    郭嘉问:“校尉大人,你就不怕曝光之后,有人来找兴汉军的麻烦吗?”

    刘正说:“武器走私是违背南山城律令的,是不法商人在暴利的驱使之下利欲熏心才导致的结果,兴汉军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谁敢责备,谁能责备?”

    郭嘉说:“万一有人仿制,又会怎么样呢?”

    刘正说:“本来畅销的武器,突然交易量锐减,这些都是有迹可寻的。咱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来判断出咱们的对手正在做什么,以及将要做什么?从而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措施。”

    郭嘉从来都没有想过,简单的武器走私贸易,还能牵涉到对手的战略抉择,甚至是操纵对手的战略抉择。

    具体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对手感兴趣的东西,在不经意间泄漏给对方就可以了。

    关于如何利用武器走私来诱惑对手,以及引导对方走上兴汉军预设的研究方向。这些都得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的摸索。

    时间过得真快,夜已经很深了。

    刘正站在粗陋的交战示意图前,望着四个指向宛城的巨大箭头一直沉默不语。

    黄叙走进来的时候,有意识的放轻了脚步,以免打扰了刘正的思路。

    刘正转身就看见了黄叙的到来,于是就问他:“知书,有什么事情吗?”

    黄叙说:“校尉大人,时间到了!”

    刘正看了看摆在军部会议桌上的沙漏,对黄叙说:“那就开始吧!”

    兴汉军第一次强袭宛城的战斗,在黄叙发出信号之后就展开了。

    四位团长都按照作战计划开始了有序的强攻。

    值得一提的是,张绣的西凉团所进攻的西门方向,依旧是宛城最大的豪强张家的势力范围。

    张曼成虽然收了张家的地,但是却没有取缔张家的武力。

    张家新推举出来的家主,名字叫张霖,被族老们抓了壮丁的他,为了避免前任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为了自保,赶鸭子上架的开始了背叛黄巾军的准备工作。

    宛城豪强那无孔不入的能力,很快就察觉到了兴汉军的攻城计划,甚至是连张绣这个素不相识的本家,也掌握了他的一些秘密材料。

    张霖亲自带队,准备偷袭西门放张绣和西凉团的将士们进城。

    这已经是张家这一个月之内的第二次背叛了,张霖做起这样的事情来,也是轻车熟路。

    张绣发起进攻的战斗之后,不到一刻钟,宛城的西城门居然莫名其妙的就打开了,试探性的放出一个营,居然在一股神秘力量的协助之下顺利的占据了城门和左右两边的城墙。

    张绣立即让主力出动,朝着太守府方向突击。

    同时派出两个连,从背后偷袭南北两座城门,接应典韦和周泰的人进城。

    张绣刚冲到太守府附近,就看见衣衫不整的张曼成,在三百黄巾力士的护持之下上前迎战。

    张绣手持凤鸣枪,大声喝喊:“北地张绣在此,反贼还不下马受降?”

    张曼成宿醉未醒,失了胆气。一众黄巾力士见西凉团人数众多,不敢上前交战,拥着张曼成朝着东门方向逃去。

    张绣立即进占了太守府,又派人把张曼成的囤粮地点给保护了起来。

    再说张曼成抵达东城门的时候,正逢太史慈和两栖团主力登上了城墙与守城的黄巾军激战。

    张曼成也不打旗号,不声不响的开了城门逃了出去。

    堵阳被秦颉的江夏郡兵攻占的消息被兴汉军严密封锁,张曼成并没有得知。

    苏飞在得知兴汉军强攻宛城之后,心念一动就命令江夏郡兵伪装成黄巾军贼将韩忠的部众。他觉得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飞命人在距离堵阳西门一百米远的城内挖了一条壕沟,并且埋伏着由都尉秦颉亲自带领的四十名强弩兵。

    张曼成带着残兵败将来到堵阳城的西城门下之后,才命人打出了荆州黄巾军大渠帅和神上使张的两面大旗。

    守在城墙上的三百江夏郡兵忙点头哈腰的参拜了神上使,又命四个人去城门洞里打开城门,开门之后拔腿就往城外跑。

    张曼成还以为四人忠勇可嘉,是要替他们断后的。这才放心大胆的进了城。

    待到张曼成的人全部进了堵阳城,城上的江夏郡兵忙把早就准备好的滚石和擂木推下,从外面堵住了西城门。

    虽然无法彻底的堵死,但是乱七八糟的滚石和擂木,却是有效的阻止了马匹飞驰。

    张曼成不知危险将近,依旧朝着壕沟方向前进,直到看见了壕沟,才知道中了计。

    秦颉高喊:“江夏都尉秦颉在此,反国逆贼何不早降?”

    张曼成大怒,就要上前交战,壕沟宽广,急不可越。左右忙拉住了张曼成转身逃向西城门的城门洞。

    秦颉并没有下令追赶,只是传令放箭。

    黄巾力士见无处可避,只能堆成人墙护住了张曼成。

    张曼成得到了黄巾力士们的死命保护,这才逃出了堵阳,身边的黄巾力士仅剩两名。

    苏飞带着三个人守在要道上,见到张曼成出城之后,忙下令放箭。

    仅剩的两名黄巾力士也阵亡了,张曼成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苏飞持弩大喊:“义阳苏飞在此,贼首下马受降?”

    张曼成自冠军县起兵,历时四个月,四面攻城掠地,更是一举夺下宛城,挟迫豪强,抢收夏粮。南阳黄巾军拥兵十余万,更是成了第一个执行乐享太平的黄巾军大将。

    南阳黄巾军的壮举,令天下黄巾军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张曼成的威风也一时无两。

    张曼成回过头,看着身后战死的黄巾力士,定了定心神,决定死在冲锋的路上。

    从威震天下到变成丧家之犬,才不过短短的十来日,人生的大起大落,不外乎如此。

    苏飞见张曼成顽固不化,也不再劝。举起手中的强弩对准了他。

    张曼成悍不畏死的冲锋,吓坏了苏飞身边的三位弟兄。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张曼成被中数矢,气绝身亡。

    苏飞叹了一口气,挥刀斩下了张曼成的首级。这位自称“神上使”的男人,为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然而南阳郡黄巾军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

    苏飞提着张曼成的首级,向秦颉复命说:“都尉,我奉命诛杀张曼成,幸不辱命,特来缴令!”

    秦颉看着张曼成的首级,喜出望外的对苏飞说:“苏屯长辛苦了,我这就向刺史大人报捷,具陈兄弟们的功劳。”

    秦颉命人把张曼成的首级用石灰腌制,放在檀香木匣子中,向荆州刺史报捷。

    刘正在博望坡大营中收到张曼成战死的消息之后,只是叹息的说了三个字:“可惜了!”

    回头说起宛城战事,张曼成的出逃,成了压垮黄巾军斗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万黄巾军摘掉了头上的黄巾,摇身一变就成了宛城的普通百姓。

    太史慈等人早就得到了刘正的指令,对于放弃黄巾军身份的人,一律不予以追究。

    张绣四人见宛城大局已定,便按照既定计划,想要强势收缴了张黄袁韩四家手上的兵器以及各豪强世家府库的物资。

    张霖刚想要反驳,突然想起两位前任的命运,就垂头丧气的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兴汉军可不是张曼成,不会给豪强世家绝地反击的机会。

    张霖为了保命,不顾张家族老们的反对,甚至以放弃家主大位相要挟,才得以让张家向兴汉军屈服,交出了张家私兵的所有装备,至于人员则就地遣散。反正张家已经没有粮食了,留下来也养不活。

    一向以张家为风向标的黄袁韩三家,见了张家的决策之后,也只能乖乖的献出了所有的武器装备,所有的私兵参照张家的办法遣散。

    宛城的汉室武装力量,只剩下两支了。

    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兴汉军,另一支就是堵阳的秦颉和江夏郡兵。

    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随着宛城的攻克,兴汉军和江夏郡兵之间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刘正放弃了博望坡大营,带着军部进驻宛城。

    张绣等人在宛城北大门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刘正为了恢复百姓对汉室的信心,在郭嘉的建议下大张旗鼓的打出仪仗旗号,举行了令天下人耳目一新的入城仪式。

    宛城百姓夹道欢迎,共同见证了这一辉煌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