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普渡:正文卷 第708章 小童
果然是佛门大士,庄严伟岸,慈悲无量
随着人群之后,进了雷峰塔。
这佛塔仍为宏伟。
一层佛殿之中,有数百香客伏拜,却不显狭小。
殿上一尊佛像,身披翠纱,佩金银宝玉之饰,眉目低垂。
在白蛇眼中,更似有无量光明罩身。
好美
饶是白蛇本身也是一个世间仅有的美人,见了这尊菩萨之相,双目中也不禁微露痴迷,心中感叹。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弟子青城山下白素贞,虽是异类成道,却一心向道,清规自持,只盼有朝一日,得成正果,”
白蛇再无疑虑,随着香客人群,也在一张蒲团上拜伏而下。
“还望大士慈悲,指点弟子迷津。”
殿上菩萨尊像,就如其他寺庙中的泥胎木偶一般,虽外相庄严无比,却只视众生如无物,从未有回应。
白蛇也不心急。
只一心虔诚拜佛,心中默念。
或许真是她心成,感动了冥冥中的意志。
菩萨尊像身有八臂,忽然似微微一动。
刹那便已恢复,若非白蛇并非凡人,也无法发觉。
只见一道金碧佛光从菩萨一臂中射出。
在白蛇面前缓缓游动。
似有无形之手,执无形之笔,在她面前虚空,一笔一画书写着。
“三月三日是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
白蛇低声读出,目露茫然。
这字句倒是浅显直白,却更让她心生不解。
她抬头看了一眼菩萨像,虽有心再求,却也知道凡事不可太过。
能得指点已是大幸,再磕破头恐怕也不会再得到回应。
“多谢大士指点。”
白蛇只得伏地拜谢。
又恭敬地上了香火,便离开雷峰塔。
种种异象,殿中香客却都无人察觉。
距雷峰塔约百余里地,罗刹江上乱石滩。
化身法海的陈亦,站在一座乱石崖壁之上,一袭月白僧袍于江风之中烈烈吹拂。
目光所落,便是雷峰塔。
“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呸!”
太魔性了,竟然顺口就唱出来了
陈亦抹了把冷汗。
还好没有人,否则他这形象就完了。
“不过,想不到这白蛇如此有魄力”
陈亦也想不到,白素贞居然敢把自己的记忆给抹掉。
听南岳夫人说,她抹掉记忆,不是为了忘记许宣,从此只一心问仙。
恰恰相反。
她是清晰知道,若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日后便是寻到许宣园转世,也难免再遭遇劫难,而束手无策。
但她又无法放下对许宣的情,这样下去,恐怕他要在对许宣的千回百转、断肠摧心之中,匆匆度过五百年。
便自行消抹了记忆。
为的便是潜心修炼,更为的,是以全新的自己,和转世轮回的许宣,再续前缘。
她倒是对自己和许宣之间的情爱很有自信。
哪怕一个记忆消失,一个转世轮回。
也坚信两人间的情爱不会丢失。
坚信两个“陌生人”再度相遇,也一样会再度相爱?
“情之一字啊”
陈亦摇摇头,虚着眼:“真讨厌!”
哼 ̄, ̄
本座法海,就是你们的劫
陈亦想着,冷笑一声,正欲转身回到金山寺中。
眼角忽然瞥见一个小小的身影。
不由回过身来。
岸边,一个石坡上。
那身小不身影,竟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小男童。
正在崖上,吃力地搬起一块对他的,大得过分的石头,一步深一步浅地来到崖边,奋力往湍流的江水扔了下去。
然后又转回去,再次搬起一块石头,一步一步地回来,再扔
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
哪怕每一次都被石头压得直不起腰,每一次往江上扔下石头,都要喘半天粗气,他仍然没有停歇的意思。
别的不说,一个小小的六七岁孩童,这份执着和毅力,就令人动容。
陈亦微微寻思,便一步迈出,无声无息出现在男童身后,静静地看着。
这小童身子极瘦,一身宽大的灰布粗衣,略显褴褛,看着倒像是大人的旧衣服所改。
一张小脸,也被一道道灰黑的泥痕遮掩。
几乎看不出本来面貌。
过了一会儿,时间不算长,但对男童来说,却已经是个大工程,他那小小的身体也根本难以承受这样的来回折腾。
但这小童并没有停下的意思,哪怕他头上汗如雨下,那小小的胸腔已经急剧起伏,发出如风箱般的喘息声。
陈亦这才忍不住道:“小子,你这是在做什么?”
“”
陈亦连着唤了几声,却不想这小童却充耳不闻,对陈亦视若无睹,仍在继续搬运石头,往江上扔。
陈亦的好奇心更是被提上来了。
这小娃是谁?
又为什么要不停地搬石头往江里扔?
难不成想效仿精卫,别人填海你填江?
陈亦左右四顾,见江上有不少渔船。
有几艘就依靠在不远处的江边,船上的人,似乎也在朝这边看着。
陈亦便从石坡上下来,走了过去。
近一艘船上,是一个老渔夫,似在休憩。
蹲在船头,边上放着一张小木几,一壶小酒,就着一盘小鱼干。
在这茫茫大江上,倒显得十分惬意。
陈亦来到船边,合什道:“阿弥陀佛,老丈,小僧有礼。”
“哟,小师父好相貌。”
老渔夫睁开微微迷蒙的醉眼,似如梦初醒,回头见到陈亦,醉眼微亮。
陈亦微微一笑:“老丈过誉了。”
“不过,不过”
老渔夫挥了挥手,拿起小几上的酒葫芦,美美地啜了一口,发出一声长长的哈气声。
老渔夫晃悠悠道:“小师父,有事啊?”
“小僧是有事相询,不知老丈可否见告?”
陈亦指指那边石坡:“那边的小童,老丈可识得?”
老渔夫朝他指处瞥了一眼,见到小童,也不以为怪,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摇头叹道:“唉,识得,怎不识得?”
也不等陈料追问,便自顾道:“这孩子,原本也是这罗刹江边,一户农家孩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