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玄幻魔法

城姬三国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城姬三国:江东风云 第四百九十六章 学考倒计时 第四百九十七章 当头一棒

    楚历四年,六月初六、初七、初八,楚国开始了三十所定点试验大学的招生学考。

    与科举不同,学考的最终通过者,是获得入学资格,故而参与者更加年轻化。

    并且除了演武堂之外,其他大学并未限制出身,报名资格也很容易拿到,只要通过乡内或是县学的测试就可以,所以很受寒门、甚至“真实平民”的欢迎!

    一些连寒门都算不上,仅仅是刚刚靠踏实劳动、或是接着发展红利,勇于尝试的加入开荒军之类特殊部分、工坊,继而成为普通百姓中的“富户”的平民,此时也因为有些家底,不需要太年轻的劳动力,而让自己的孩子上了县学、有报考资格。

    十几所大学中,有金陵大学这种门类齐全的院校,也有鄱阳大学这种偏向农科、十分实用且接地气的院校,更有曲阿大学这种偏向于航海技能的鼓励专业院校……

    从报考的构成也可以看出,豪族大多是派出后生子弟,大部分心思都用在管理类的专业上的;世家子弟,大多都是在偏门的专业;寒门弟子,分布比较平均;而富户则是以各个实用类专业为主……

    其中世家子弟更像是来买教材的,抱着将学问学回去,武装到自己家族中的打算。

    对此白图并不见怪,也并不认为这样做有多大的实用性,毕竟……学院的专业就摆在这里,谁都能学到。

    想要真有传承上的便利,也要学得足够精深才行,这到那个程度,对楚国也是好事,反正官办的大学,会永远对所有人开放。

    豪门的选择也很好猜,这些豪门很多都是论“壕”的话,要超过许多世家,尤其是楚国贸易兴起之后,重商、重工的豪族,更加借了东风,反而世家的大部分“投资”都是土地上,收效差了许多。

    不过在政治地位上,一些纯“壕”的豪门,甚至不如一些有出息的寒门……

    一来是本身要更加做大,需要管理类的知识,二来……也是豪门在争取更高的政治地位,管理类在科举时也是最有用的!

    至于寒门,一般有些政治地位、家里数代之前出过太守一类地方大员,或是一些世家的远亲,不过大多缺少传承,此时蜂拥入楚,希望吸取一切能吸取的知识。

    而普通富户……

    毕竟不久前还是被人鄙夷的“泥腿子”,大多都十分务实。

    考虑到这种情况,白图也在看过学考的大数据统计之后,就已经着手和工部、礼部策划,进一步加大“匠学”发展的力度。

    顾名思义,也就是学习匠人能力的地方——相比之下,虽然像是黄月英为名誉校长的南阳大学,也开设机关学专业,鄱阳大学也开设农科专业,但这类都更多的教授原理,本意是鼓励创新与设计。

    而在匠学中,则是完全以实用为主,令学员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操作那些笨重的真气机,也就是变得可以胜任技术性更强的工坊职位,哪怕字都没有认全,也不耽误教学。

    其实现在也已经有试验性的匠学在开办,主要是工部和礼部联合负责,礼部仅负责“开办”的手续与准备,内容由工部汇总。

    相比之下,匠学不需要学考之类的条件,只要交钱就能上——楚国现在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给匠学补贴。

    不过匠学的好处时,完全可以和私坊、官坊对接,定向培养专门的人才,自然这部分“束脩”……也就是学费,也有官坊或私坊垫付,之后签个三年契、五年契,甚至十年契即可。

    此举其实引来了不小的非议,不过压力并不算大。

    毕竟在如今的时代,工匠往往也都是有“传承”的,否则也不会有诸如“传男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如今一下子变成完全开放、只收些束脩就能学到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民间工匠不满,但是……

    白图现在想要扛守旧士族的压力,都简简单单,有大批的拥趸愿意为白学张目,本来就地位不高的匠人,又能造成什么压力?

    更何况真正顶尖的匠人,大多可都在工部——工部博士,位同楚国官制中的四品官员,甚至几位在中大型、巨型真气机,还有其他几个重要工程上,取得了巨大功勋的工匠,都已经被封侯……

    对于这些顶尖工匠来说,地位的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虽然只是没有封食邑的几个关内侯,但也已经足够鼓舞人心……这些人肯定是和楚国一条心的!

    而且工坊主们,本身越来越需要有些知识的工匠,令中层工匠们在这方面,也得到了许多实惠。

    相比之下,工匠不仅声音忽略不计,何况工匠本来就是工坊兴起后,受益匪浅的群体,不可能大规模的反感楚王。

    而且很快这些中底层工匠就发现,因为需求的急剧提升,匠学对老师的需求也很大,很多都已经“真香”——虽说要将这些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半垄断知识,向大批的学员公布出去,但是……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原本在楚国的“学考”,在计划中是以大学为单位,各自在期限内进行考核,不过因为楚国本身的国力提升、交通便利程度提升,并且为了进一步推广新制,白图和礼部最终决定,以“道”为单位进行学考。

    这也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不过与楚国最初的宣传相同——学考,只考核基础知识,与要报考的专业无关!

    无论报考管理类还是机关学、农科,都不会在考核中看到相应的内容,只要在同一道的大学,考核内容相同,并且所有道,都是分为四科——白学、文论、算数以及名辨。

    白学不用说,必考内容,算数也顾名思义。

    而文论主要考核读写能力,名辩……由名家、辩士引申而来,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逻辑”。

    四科比重相同,都取百分制。

    考后报名具体大学、学科,之后以分高者优先录取。

    因为各道的学考,都是在六月初六、初七、初八,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只能选择其一进行学考,并且……如果目标大学在其他道的话,需要前往对应的道进行学考,还无法跨“道”招生,在哪一道参加学考,就只能报考哪一道的大学。

    这局限也是信息传递速度所限,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无线电方面,现在只是引导发现了底层原理适用——因为缺乏人才积累,只要不是能排到庞统来亲自负责的科技方向,进步速度都很有限。

    尤其是为了不走偏,如今工部的研究项目,“硬盘知识”也都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指出方向。

    四科是提前两年半,礼部就已经公布,除了白学之外,都没什么明确的知识点,毕竟……大家本来就不是一套教育流程出来!

    反正是百分制,并且以排名为考核标准,那么只要从易到难都出些题目就可以。

    同时学考期间,各道的治所州,也都涌入了不少非楚国籍贯的考生。

    这是白图之前就许诺给其他诸侯的,考试内容一致,不过为了监察方便,外籍考生必须在每道指定的州、一般也就是最发达的城市,来进行考试……

    其中又有将近一半,都是来到了金陵,令金陵好生热闹了一番,也好生令外来的考生们,长了长眼。

    对于楚国来说,金陵也是最大对外展示窗口——都是在最繁华的城市,来接待外来考生,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这方面考虑。

    毕竟……

    楚国将楚学列入考单的时候,其他诸侯可是大为不满,甚至刘协很想宣布,用汉律来禁止任何人前往楚国学考。

    只是最终还是在刘艾等人的制止下告罢,仅仅象征性的禁止在大汉传播楚国邪说——不许传播,但是很多人都去考……恩,反正不正大光明的学就可以!

    其他诸侯虽然没有刘协这么激烈,但大多也都十分不满,毕竟他们只是想要白嫖楚国的技术,并不希望自己治下的臣民,去学楚国的那套新学。

    然而……此事的主动权,终究是在楚国手里!

    反正我会考,你们爱学不学……

    最终结果就是许多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也都学了楚学。

    当然,学归学,大多心里都是辩证看待,毕竟能千里迢迢远来楚国学考的,基本都是其他各地的世家豪右子弟,多背几遍也不耽误他们的真实想法。

    此时如果见到的楚国,是城市简陋不堪,楚民食不果腹的样子,那将楚学吹上天也没用!

    相反……

    如果能够在第一印象上,起到引爆三观的效果,那么之后楚学也将顺理成章的渗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世家豪右子弟,都是自带利益牵扯、天生就有立场的。

    不过华夏文化中,向来不缺从自身立场中跳出来,站到历史进程一边的“仁人志士”。

    毕竟华夏文明是很讲情怀的,这在楚国也很常见,尤其是……宗族制的牵绊被有意削弱之后。

    而此时展现在其他诸侯治下的考生面前的金陵,一上来便打破了大家的认知——上一次存在没有城墙的都城,还是石器时代的时候吧?

    所以楚国更喜欢用“城市”来彪炳,毕竟没有城墙之后,实在没有“池”的感觉。

    因为城外的工坊区太大,金陵早就已经拆除了城墙,并且作为楚国的都城,水泥路已经普及。

    可八驾马车并行、两侧有行人区的主干道,只允许轨道马车行驶的轨道,以原城墙位置为“一环”,共计已经修了三环的快车道,正在修外圈的第四环……

    对于外来考生来说,其实也是“危险”的地方。

    礼部为了不发生外来考生接连车祸这种心塞的事情,还专门组织了引导人员。

    按照汉人的印象,鼎盛时的长安可以号称人口百万——董卓火烧洛阳时,强行迁徙数百万民众入关。

    不过以洛阳城的面积来说,数百万也好、百万也好,不可能仅仅是城墙内的人口,否则也装不下……而应该是整个洛阳、甚至河南郡,包括哪些其他城邑中以及乡间的人口。

    以在籍来看,黄巾之乱前,河南一郡在籍的确超过百万,考虑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必定流动人口巨大,多两三倍也并非没可能。

    当初祢衡刚刚到将军府的时候,金陵还只是“新奇”并且富足而已,在人口上远远达不到巅峰洛阳城的密度。

    然而现在……

    金陵府一地,在籍人口就超过五十万,四环内常居人口超一百万,算上流动人口,全年大部分时候都是超一百五十万的!

    大量的工坊,吸引来了专职于此的楚民,而这部分人,如今也常住在“金陵”之中。

    金陵从二环开始,所有民居就已经是由民部统一规划,能够自行修建布局的府宅,价格往往十分昂贵,贵到……完全可以给官坊补贴普通民居。

    民居的买卖,大多都是发生在工坊与朝廷之间,大部分私坊与官坊,都会给劳力安排居住的地方。

    六部对金陵的聚集度,甚至有些发虚,不过白图并不意外。

    毕竟从工业化水平的维度比较的话,18、19世纪之交的伦敦,就已经达到一百万城市人口,并且当时英国的总人口,也和现在的楚国差不多。

    而此时中型真气机已经应用,大型真气机的运作,也已经在准备之中,基本已经相当于内燃机出现的档口,哪怕其他方面发展与积累薄弱些,局部的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也完全能媲美十八、十九世纪之交。

    整洁而过分平坦坚固的地面,完善的排水结构,鳞次栉比的民居、工坊,热闹到无法想象的坊市,最关键的是……一位位和自己印象中的“平民”相比,甚至可以用“容光焕发”、人均新郎官相比的精神状态,以及过于对平民来说,过于“华丽”的服装。

    形成了最好的“下马威”!

    bq

    以金陵府为首的各大中心城市,给了其他诸侯辖下的学考考生,第一道“下马威”。

    用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繁华与豪迈。

    繁华的是城市,豪迈的是楚民的精气神……

    因为有硬盘的“先知”功能,各大中心城市在规划之初,就在竭力避免布局小气的问题。

    像是后世的世界各大中心城市,往往最先发展起来的,过时也最快——毕竟在城市建立之初,布局上并没有想到日后还能有数十倍的人口涌入、还能有那么多的车辆。

    比如最早的地铁,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在伦敦出现,实际上……如果不是最初将道路建的太拥挤,根本不需要这么早就费力修地铁!

    而像是城市排水设施、保障设施,以及工坊排污设施之类的,更是得以在设计之初,就跨时代的及时加入,算是省下了好大一笔“学费”。

    自来水厂什么的,暂时还修不出,大型真气机现在依旧是稀缺资源,也腾不出更多的“手”来修更多的民生工程,不过……却有简易的替代品。

    ……

    “咦?这是何物?水从何来?”刘巴好奇的看着路边一名少年,正在蹬着脚踏板,令面前水管里涌出水来。

    没错,现在金陵虽然没有真正的自来水厂,不过在三环之内,却铺就了铁与水泥的水管,引上游江水流入,之后在各个聚居区和工坊中,引出水管、安装手动水泵。

    居民区平均三户就有一水泵管,可以自行泵水使用,而在工坊区,甚至有些大量用水、本身还不临水的工坊,会自行加装小型的真气水泵。

    在金陵已经很常见,不过……对于外人来说,看起来就有些新奇!

    一旁的曹丕,有些担心刘巴丢人,于是将他拉到一边,小声解释了几句。

    刘巴其实是荆州人,之前没有在荆州出仕,不过在蔡夫人、刘琮母子深明大义,献州楚国的时候,刘巴十分罕见的北上投了曹操。

    毕竟楚王不是楚币,后者人人喜欢,前者……终归还是有人不喜欢的。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刘巴就是曹操的铁粉,在刘备带走荆州班底的时候,刘巴就投了曹,后来在刘备占据荆南之后,刘巴因为无法返回的北方,为了躲避刘备,还在交州流亡了一阵子,后来在诸葛亮盛荐下才加入蜀汉。

    而如今在城姬世界,刘巴更加“坚决”,在荆州投楚的时候,年仅十三岁的刘巴,便独自投往北方,当时汉廷还没有收回许县一带,刘巴由此入魏。

    现在的刘巴,也不过十七岁,在一众外来的考生中,算是比较年轻的——楚国本地考生,大多集中在十五到二十岁,不过外来的考生,年纪都偏大一些。

    毕竟对于楚国本地的考生来说,这机会很普通,年年都有,除非隔着好几个道,要长途报考,否则食宿费用也没有多么夸张,而对于外来的考生来说,这可是了解楚国技艺的机会,使命感与成本都更大,故而来得都是更有把握之人。

    整个楚国今年首批试点三十所大学,共计可招生万人——相对于现代大学来说,规模小得有些山寨感,不过……毕竟现在只是起步阶段。

    然而整个楚国,本土就有三万八千多人参与学考!

    其他各方诸侯,仅魏国就来了三百多人,算上其他汉廷诸侯辖下,以及辽东、交州学子,一共近五百人,这些还只是官面上派来的,至于私下里独自来到楚国的,也有上千人。

    一千五百人不出意外的话,录取率应该在千人以上,倒不是楚国朝廷给了他们什么优待,而是……毕竟没有些把握的话,也不会大老远过来,还要跨境登记、验明身份才能参加学考!

    唯一有优待的,是亶州、夷州总督府特遣的几十人,以及五溪部、山越部的几十人。

    这些年夷州、亶州也给金陵和会稽的各个县学送了不少孩子,这些孩子都可谓是“经历巨变”——儿时还在新石器时代,而少年时就要学习铁器时代的知识,争取在青年时就要掌握真气时代的技艺,再回到家乡进行建设!

    夷州、亶州也一直在已经归心的群体中,择选聪颖机智之人,送到楚国本土进行教育。

    五溪人和山越人的城居、乡居比例不断提升,现在已经超过八成,留在山林中的已经很少,并且持续减少,不过……识字率、和掌握的工艺水平,依旧过于落后。

    真的要比的话,这些在数年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蒙童,怎么可能是对手?现在基本将能读写汉字,并且脑子活泛一些的,都已经叫来……

    当下也不是讲公平的时候,尽可能的增加并均衡各地发展速度,才是楚国的目的。

    不均衡的发展,将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令城市化的进度倒退。

    为了更好的促进融合,这共计上百名特殊考生,基本必然会入学——所考的也都是当地所需要的专业,并且……不需要特地签订协议也明白,毕业后他们必定要回到家乡建设中,否则怕是要被嫌弃。

    至于其他偏僻之地,也会陆续纳入扶持计划,不过……现在毕竟才一千多万人口,并没有每个“角落”都有人聚居,在边边角角的基本就是之前对汉文化,都接受极少的山越和五溪人。

    直接在其中遴选菁英,教导楚学,也算是极佳的同化手段。

    这样算下来的话,楚国本土的三万八千考生,录取率在四分之一左右……

    不过考虑到各大学也在完善中,并且还是五年制,算上未来将新开设的大学,五年后在校总学员,将达到七万至十万人。

    以“真气时代”的生产力而言,楚国的识字率、读写率偏低,但是以汉末而论,楚国的“扫盲”已经堪称恐怖。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楚国的识字率接近三成——这是指仅以“识字”而论,也就是能看懂常用字、会写包括自己名字在内有限几个字的人。

    很多所谓的富户、屠户、商人、基层将领等等,其实都在这一层级,同样这一层级内部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只能看懂账本和常用信息、有的能看懂邸报、有的能看懂话本、有的能看懂真正的文章……

    楚国面对民间的邸报,尽量都是白话文。

    大部分的匠学,理论上也只需要这种水准的“识字”就可以完成学业。

    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约摸在识字之中占五分之一,也就是八十到一百万人……

    今后十年,虽然将是识字率、扫盲率的爆发期,但是以目前的大学数量,以及将大量开设的匠学,足以满足需求。

    这还是得益于从将军府时代,就开始起步的蒙学——白图可还是有蒙学宗师Buff的人,从将军府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引导蒙学展开,楚国建立之后就更是列入地方官员考核指标。

    换成是十年前的话,因为城市化程度更低,普通农户做到“基础识字”的意义也更小,汉人的识字率在一成以下,且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也只占一成左右。

    现在其他诸侯治下……

    比例其实同样大了一些,毕竟识字的基本上都还在识字并传承后人,而不识字的,已经死了许多,全靠分母减少在提升!

    不过也只有楚国,属于真正爆发式的增长,毕竟以比例来说,如果没有楚国,现在荆扬两州人口而论,掌握读写能力,应该不超过二十万,然而楚国却五倍于此。

    换而言之,掌握读写能力的“人才”中,七成是原本应该无缘于此的平民,还有一成则是因为外地世家豪族的迁入——这部分人的识字率、读写掌握率都极高,会拉大比例。

    而平民中诞生的,掌握读写能力的这部分人,基本都集中在十三到二十岁,甚至……有四分之一是女性!

    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男性识字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女性在四分之一左右——注意是“识字”。

    如果仅计算二十岁以下的人口的识字率和读写率,楚国其实也并不逊色。

    只是总体而言,就要弱不少,毕竟基础薄弱!

    不过哪怕如此,对这些外来的考生,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最初的时候,因为在安排的大型客栈中,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楚国生员,这些楚外的考生,一来是为了探探楚国考生的底,二来也是为了扩展下人际关系,大多都主动交流。

    然而不交流不知道,这一交流,发现这些楚国生员,许多都……

    “你是颍川来的?俺知道,俺爹说了,你们那读书人很多!”

    “喏,俺娘腌的咸梅子,你拿去尝尝。”

    “我叫王金,黄金的金……有钱的黄金、不是造反的黄巾,字丰收,你叫啥?”

    “你别和他多说!你别看他丰收丰收的,家里就是个奸商,上次给我家砌墙,还用二手砖……”

    “你有意思不?跟着外人面你提这些干啥?你娘生病,我没给你送老母鸡吗!”

    ……

    楚国诸生大多很热情,不过诸如此类毫无营养、土里土气的对话,占了绝大多数!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楚外来的年轻才俊,还暗自鄙夷,不过随着遇到的楚国生员越来越多,这些楚外的年轻才俊,心也越来越沉……

    这“当头一棒”,似乎……比“下马威”更势大力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