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农场:正文卷 第一百零二章 妈妈做的豆腐脑
公司有章程规定,做出对公司工作有用的建议和措施采用后,公司会根据所产生的效果做出奖励,这个大棚专用犁地机估计总奖励会在50万左右,他们几个技术员和李伟分,每个人会分到十多万,这是他们几年的公司,在这个年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看到机器试验成功,这几个技术员是非常兴奋的。
李赟现在需要的是做出肯定的回答:“现在看来这个机器是比较适合在大棚里使用,你们做一个申请到公司批量生产吧,以后你们还得一边使用一边改进,在各个生产环节发现能够改进生产效率的就及时向公司提出报告,尽量减少人工劳动强度。”
:“好的,李总,我们马上就报告公司。”几个技术员高兴的回答。
二哥也是上前说着:“这回咱们就可以开始栽种了吧,大伙都着急的能早日栽种,早点能长成鲜花,早点卖钱。”
李赟听了哈哈的笑着说:“二哥,我这次回来短时间不走,在家等着把花栽种完,这鲜花生长周期就三个月,很快就能上市,大伙也很快就能拿到钱了。”
这时大哥在后面说:“咱们出去打工,不也得年底才拿到工钱吗。咱们现在公司是按月发的工资,鲜花上市卖了那就是咱们的纯利了,大家还等不起吗。”
人群中的三哥说:‘大伙是想着公司早点卖鲜花,不是都要早点挣钱吗。”
这话说道大家的心坎上了,对啊,大家希望早点挣到钱。
李赟和大家在大棚里待了一下午,快天黑了,大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大棚。最后还是二哥喊着要大伙早点回家休息,明天就正式栽种,以后悠闲的日子没有了。
二哥出了大棚和李赟一边走一边聊着往李赟的家里走去。
李赟告诉二哥:“到年底公司开年会时,春波会回魔都,可以回来过年了。另外你也得去参加公司的年会,作为合作伙伴身份参加,因为村里的鸡蛋和笨鸡的销售在公司已经占了一定的份额,虽说公司并没有拿利润,但是和公司别的产品形成一个系列,在销售上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又有了花卉产业,这样明年的一些上市工作计划也是需要一起参与.”
二哥也是痛快的答应了,村里在李赟提供的资金后,自来水和村里面的道路都是重修了一遍。孤寡老人也是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这个冬天全村人在忙碌着花卉大棚,全村是呈现出忙碌向上的状态,大伙是真正的感觉到了希望,干起活来也是劲头十足。二哥担忧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是工作的顺心如意,在参加镇上的办公会还得到了镇长的表扬。
回到家,看到妈妈已经回来了,早就自己溜走的大黄正围着妈妈转来转去,那尾巴是摇的欢快的很。
妈妈问李赟:“你上哪了,我回来看你的车停哪里,没见你。”
:“我上大棚哪里去了,做到什么饭。”
:“知道你回来了,我就泡了点黄豆去你二哥家里加工了下,回来做豆腐脑你吃,刚烧开锅,等舀出来点上卤就好了,你先洗洗手等一会就行。”
李赟老家的豆腐脑是全国还是保持着纯盐卤点豆腐的传统,点出的豆腐脑,絮棉状的豆腐脑在青黄色的浆水中,散没有发出香浓的豆香。这个不是在城市里那种纯白色的没有浆水的豆腐脑,还得靠调料来增加味道。
妈妈在烧开的豆汁中均匀的撒上用水冲淡的卤水,随着妈妈用勺子的满满搅拌,白色的豆汁逐渐凝结成散装的豆腐,浆水也是满满的变清透明,呈青黄色的浆水。
李赟不等妈妈,自己拿碗盛了一碗,里面豆腐和浆水对半。吃点是妈妈自己烙的煎饼,是用的纯小麦磨成糊糊,用烧火的鏊子烙出来的,烙的稍微有点焦黄,并且还保持煎饼的软硬适合。
妈妈切的葱花和香菜段凉拌的小菜,喝一口带有卤水特殊甜味的豆浆水,用勺子舀一勺颤抖抖的热豆腐,在咬一口浓浓麦香的煎饼,加一口小菜,一会吃的李赟满头大汗。李赟自小就爱吃这个,就家里不算小的吃饭碗,李赟是连喝四碗另加两个煎饼,妈妈凉拌的一盘小菜也是横扫殆尽。最后放下碗筷,李赟摸着隆起的肚皮直喊着:“吃撑了,吃的太多了。”
妈妈慈颜看着李赟这狼吞虎咽的样是满意的高兴,即使李赟确实是吃撑了也没有怪他。
这种妈妈做的饭和在农场吃的烤全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满足,妈妈做的豆腐脑是让李赟感觉很想吃能吃饱,烤全羊是满足了需求肉食的食欲。
晚上在家陪着妈妈聊着村里的家常理短,李赟说这次回家在家会多住些日子,妈妈高兴的问道:“韦欣什么时候回来?”
:“她得在魔都照顾那些孩子,等公司开完年会我再带她一起回来,今年我们在家陪你过年。”
妈妈更高兴了,去年在魔都过年虽说在大城市也挺热闹,但是没有了家里这些熟悉的邻居亲朋好友,妈妈总是感觉不适应。
妈妈又问起婚事的事,李赟解释说:“我的想法是等明年农场忙完秋收后的,这样自己和公司也会能稍微有点时间,回家办完婚礼后去澳国度蜜月。”
:“哦,也就是明年冬天办,还有一年,也行,我找个人给你找个好日子。”
:“行,好的,你找好了日子告诉我,我好准备发请柬。”
一晚上就在和妈妈絮絮叨叨温暖的谈话中过去了。
第二天,李赟带着大黄就在老家开始了悠闲的农村生活,在这里没有农场那种恶劣的天气环境,也没有那些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和一望无际的沙漠。
家里有的是清晨的鸡鸣,还有大黄那吃饱了高兴的嚎叫,还有出门邻居们的互相问候“吃了吗”
“吃的什么”
:“你上哪?”
:“我去赶集”
:“我去趟闺女家”
这些简单的问候构成了家乡温馨、和睦、祥和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