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园丁:正文卷 第三百四十二章 转移注意力
张纵说的倒是实情,贺知章少年就以诗文闻名,只不过张纵记得他好像是在武媚娘当政时才参加啊科举,而且还一举考中了状元,也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可是现在李治还没死呢,贺知章竟然赶来参加科举,难道他要提前成为官员了?
不过很快张纵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贺知章虽然是在武媚娘当政时期考中了状元,但并不意味着他是第一次参加科举,事实上许多举子几乎是从少年考到白头,诗书人之中有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明经科比较简单,录取的人数也比较多,所以十分容易考上,一般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是年纪大的了,而进士则是难于上青天,录取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有时一年只有十几个,所以有些人考到头发都白了也没有考上。
所以张纵猜测贺知章也是这种情况,他好像是在三十多岁才考中了状元,但在之前可能也考过许多次,只不过他虽然有才华,但他好像没什么背景,家境虽然殷实,但却远在越州,根本给不了他太大的支持,所以他在京城恐怕也得不到什么人的支持,最后能到三十多岁考上状元,已经算是一种奇迹了。
想到贺知章的生平,张纵也不禁有些好奇,当下拿起他送来的文章看了一下,他虽然对文章诗词方面不怎么精通,但毕竟在崇贤馆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学士,平时耳濡目染之下,对文章诗词也有一定的鉴赏力,现在看到贺知章的文章,他也感觉写的相当不错。
“这个贺知章据说才二十多岁,却已经写的一手好文章,如果能得到公子的举荐,恐怕这次中进士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婉儿站在张纵的身后也边看边点头道。
“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婉儿你帮我记下,等明年主考官的人选定下来后,不要忘了提醒我把这个贺知章举荐上去!”张纵最后也笑着向婉儿交待道。
举子把文章送给权贵叫做投卷,而权贵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与影响力,将举子举荐给主考的官员,只要影响力足够,就可以内定进士的人选,虽然这对许多举子来说十分不公平,比如造成世家大族的子弟垄断了进士的名额,但现在暂时还没到改变的时候。
婉儿听后也立刻答应一声,脸上也露出几分微笑,她高兴是因为张纵的注意力终于被转移了,虽然转移注意力不能解决问题,但至少不再让张纵沉浸在之前的思绪中胡思乱想了。
张纵这时也在想着贺知章的事,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饮中八仙之首,他可是十分的好奇,而且从历史上来看,贺知章可谓是一个有福之人,一生几乎没怎么吃过苦。
贺知章生于盛唐,家境殷实,少年时就有诗文闻名乡里,后来武媚娘打击世家,提拔平民出身的官员,贺知章刚好趁着这个机会,以平民的身份考中状元,然后在国子监教了将近三十年书。
晚年贺知章得到别人的推荐,进入仕途也是顺风顺水,一路做过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部待郎、太子右庶子、侍读、太子宾客、银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甚至还给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做过老师。
一直等到贺知章八十多岁致仕,太子还亲自率领百官为他送行,而且当贺知章去世仅仅十年,盛唐就走到一个转折点,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国力急转直下,再也不复当年的风光。
可以说贺知章的生平,几乎贯穿了整个盛唐时期的繁华,而且他个人也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特别是他耄耋致仕,青云直上,官居三品,退休时皇帝赠诗,太子率百官相送,在二千多年历史中,怕是前无先例,后无来人,唯此一人!
相比之下,李白和杜甫等诗人的遭遇简直是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李白一辈子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杜甫更不用说了,几乎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不过这也让他的心境大为转变,从而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诗圣。
张纵将贺知章的生平想了一遍后,也不由得在心中感叹道:“这个贺知章简直是福星高照啊,一时走运并不难,但难就难在一辈子都走运,他这运气简直逆天了!”
“是不是应该找个时间,见一见这个贺知章?”张纵这时再次暗自想到,这个想法一出现,倒是让张纵有种期待感,现在能够见到贺知章,自己比对方还小几岁,如此看来,自己说不定还能见到传说中的诗仙李白。
想到李白,张纵的心情也更加激动起来,不过很快他就冷静下来,现在离李白出生还有二十多年,以唐人早婚的习俗,说不定李白的父亲都还没有出生。
不过想到这里时,张纵忽然又有些担心,自己已经改变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万一李白的家族受自己的影响,从而导致李白没有出生怎么办……
不得不说婉儿转移张纵注意力的办法十分成功,这一下午张纵都在胡思乱想中度过。
但是等到天快黑的时候,太平还没有从城阳长公主那边回来,这让张纵也再次担心起来,生怕宁儿见到太平会爆发出什么冲突,万一再发生什么事情,他可就要后悔莫及了。
然而就在张纵心情忐忑不安之时,却忽然接到下人的禀报,太平终于回来了,这让他也一下子站了起来,然后快步来到前院,只见太平这时也刚从马车上走下来。
“怎么样,宁儿她如何了?”张纵快走两步来到太平的面前急切的问道。
看到张纵满脸担心的表情,而且开口第一句就问宁儿怎么样,这让太平脸上的神情也是一黯,随后这才用有些沙哑的声音回答道:“夫君不必担心,宁儿她很好,咱们进去再谈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