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求活在金朝末年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求活在金朝末年:山中潜龙 一九三章:燧发枪,市舶司

    经过半年的忙碌,陈宪终于扩军完成,但要让这些扩编的军队恢复战斗力,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

    扩军之后,陈宪麾下的步兵就由原本的六个团增加到了二十四个团,这二十四个团组成了八个旅,总人数接近十万人!

    陈宪从这二十个团中抽调出六个精锐团,暂不做安排,剩余十八个团则组成了六个步兵旅。

    这六个步兵旅分别驻扎在益都东部平原,泗水和奉符县东部,临沂南部平原,依托城堡群组成北,西,南,三条防御线。

    陈宪除了给每个步兵旅留下一个轻骑兵营作为侦查用之外,将几乎所有骑兵都调回了密州军营。

    经过这两年的陆续扩编,陈宪麾下骑兵营,目前已经增加到了十六个,其中八个骑骡马的马步兵营,四个突骑兵营,四个轻骑兵营。

    这次扩军,陈宪将八个马步兵营全部转成了正式骑兵,这些马步兵经过几年的训练,在骑术上已经没有问题,转变成突骑兵和轻骑兵都比较容易。

    之后,陈宪将之前步兵整编后,剩余的六个步兵团直接成建制的转变成六个马步兵团!

    马步兵团不再按照骑兵编制,而是按照步兵编制。

    陈宪从原本的马步兵中抽调出一部分优秀军官和士兵,分配到新成立的六个马步兵团中,担任军官和教官。

    就算陈宪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山东,他也难以凑够六个马步兵团所需要的数万匹骡马,除非他连麾下农业公司的牲畜需求都不管不顾,这当然不可能。

    所以,这六个步兵团虽然编制已经变成了马步兵,但实际上,骡马数量只有不到八千匹,分到六个步兵团,连三人一个坐骑都有些勉强,好在只是轮流训练的话,倒也勉强够了。

    按照陈宪的记忆,他还有几年的缓冲时间,他必须要在这几年内,弄到足够的骡马。

    为了给这群马步兵弄到足够的骡马,陈宪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法。

    第一,他颁布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鼓励境内的农业合作社,农户,商户等……多养骡马。

    第二,用高价鼓励商人从境外购买骡马来卖给他。

    第三,扩大马场的规模。

    为了养马,陈宪甚至将密州城西边的一大片数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圈成马场,将这片地方的堡寨全都迁移出去,用来种草养马。

    这两个马步兵旅,八个突骑兵营,四个轻骑兵营就是陈宪计划中居住策应的机动兵力。

    当马步兵增加到六个团的规模的时候,要供应这么多的转轮火枪,对军需的压力就太大了。

    转轮火枪这东西,精密,昂贵,故障率高,一次成功发射率低,伺候一条转轮火枪,比伺候五条火绳枪还麻烦。

    陈宪已经受够了这种价高质低的武器,所以,借着这次扩大马步兵规模,陈宪十分干脆做出了给骑兵全面换装燧发枪的决定。

    能生产更复杂的转轮火枪,那生产燧发枪就完全没有问题,陈宪也早已经在他的试验工厂里完善了燧发枪的生产工艺,并且培养了一批成熟的工人,他将这些工人分散到各个兵工厂后,各地兵工厂很快就拿出了成品,燧发枪的批量生产迅速展开。

    有了燧发枪,陈宪干脆连纸壳定装子弹,定装炮弹,颗粒火药技术一次全都拿了出来。

    这些年,陈宪也想通了,近代战争的模式已经在向现代战争模式靠拢,战争更多打的是后勤补给,如果敌人只是学去了枪炮的制作方法,而没有学会他的生产体系,在大规模的战争中,要靠铁匠的榔头和他的水力工厂竞争,最后一定回死的很难看。

    如果有一天蒙古人真的扔下弓箭,拿起了火枪,他高兴都来不及。

    他打算等到给骑兵完成了燧发枪的换装后,就接着给步兵换装。

    虽然准备换装燧发枪,但陈宪却并不打算马上淘汰莫里斯方阵。

    一方面,莫里斯方阵到线列战术转变跨度太大,军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另外,线列战术时代的战场环境和这个时代有着极大的区别,如何用线列战术去对付一支强大的纯骑兵军队,陈宪的心中并没有答案,线列战术更主要的是用来对付同样使用火枪的步兵的,当面对骑兵时,燧发枪兵也需要组成方阵来对抗,在拿破仑时代,也有不少被冲击骑兵击溃的燧发枪方阵的战例。

    陈宪目前反正也不需要对付燧发枪步兵,那他是不是应该保留更针对骑兵的长枪方阵?

    反正目前使用的莫里斯方阵,在之前的战争中表现的不错,那何不继续保留这样的战术呢,反正燧发枪和莫里斯方阵不但不冲突,而且有着加成作用。

    陈宪最终决定还是暂时保留莫里斯方阵,最后让战场去检验,再通过战场经验,去对战术进行改进,而不是现在就在这里凭空想象,拍脑袋决定。

    毕竟他如今已经是穿鞋的了,再不能像以前光脚的时候那样随心所欲了。

    经过大半年的折腾,陈宪将密州城西边的大平原变成了一个大兵营和大马场。

    就在陈宪在密州忙碌的时候,他的商船队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终于抵达了甬江口。

    有宋一朝,市舶收入在朝廷财政收入中,占据着相当的比例。

    据说在南宋时期,光是市舶收入,就高达四五百万贯。

    南宋前期,共设有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三路提举市舶司,长官称为提举市舶。

    南宋干道二年,朝廷罢了两浙市舶司。

    罢了两浙市舶司,并非两浙市舶司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重要了。

    众所周知,两浙是南宋最核心,最繁华的地区,这里有着南宋最重要的市舶口岸,如果将这里的市舶口岸置于一个衙门的掌管当中,就会造成这个衙门的实际权柄,远远大于它的地位,所以,宋庭罢了两浙市舶司,让两浙地区的市舶口岸,各自以“市舶场”的地位继续存在,不再被置于同一个衙门管理之下。

    两浙地区设有杭州市舶场,明州(宁波)市舶场,华亭(后世上海松江地区)市舶场,这三处大的市舶场。

    罢了两浙市舶司之后,两浙地区的市舶场,就由地方长官直接负责领导。

    陈宪派出的商队,这次的目标就是南宋最大的市舶场之一,明州市舶场。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