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缔造者:正文卷 239 聆听,挣脱,寻找,回归
“你在看什么?”
陈熙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看见叶怀瑾低着头在看手机屏幕。
“刑学林的书评。”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陆墨的那本书。”
噢?
陈熙也把头凑了过去。
这次刑学林的帖子倒是没有取那么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
不过总感觉这个家伙好像只有是在评叶怀瑾的书的时候才会干那些事情。
“关于这本书,读到了四点。
先不谈书的内容,先来说说叶怀瑾的写的那篇序吧。”
看到这里,陈熙掩着嘴笑了。
“这个刑学林还真的对你崇拜的很啊。”
叶怀瑾瞟了陈熙一眼。
他内心毫无波澜,脸上也是面无表情。
这些文字他都是自动忽略的。
“接下来,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其实就是四点。准确来讲这并不算是一篇书评,更像是我的读后感。
其实很多人都看懂了月亮和六个硬币都代表了什么。
和叶怀瑾的书比起来,这本书更像是把那些抽象的梦想与现实实体化了。
没有现实的黑暗风格,更像是偏向于幻想类型的写实。
当中带着一些浪漫,但是细细看来,这些似乎都是波动在现实之上。
我们暂且不去谈论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
也不去评判周围的人是怎么回事。
就先去尝试着理解一下主人公的内心。
或许等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主人公,那么我们也就懂了这里面的关系了。”
刑学林的文章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实也是归功于他的风格。
不去谈论一切过于高大上的东西。
有些时候,相当的直白。
读起来没有任何的负担。
然而也是站在十分公正的立场上面去看这本书。
没有特别的喜欢,也没有特别的憎恶。
当然,除开之前他脑袋抽风去喷击赵正诚的那件事情。
“首先,我们在看主人公的行为的时候,明白了一个动作:聆听。
是的,聆听。
有很多东西是越用越迟钝的,比如你的耳朵。
时间久了,有些细微的声音,它再也听不到了。
它所能听到的,只是俗世中功名利禄的喧哗声,它所能听到的只是一些虚妄的追逐声。
那你有没有留意过大自然中最细微的风声,雨声,水滴的声音,有没有发现过来自远方冥冥中的召唤,有没有聆听过你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听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二手声音,有多久没有听自己的心了?
我们被这个世界困住了。
忘记了自己。
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但是,他不同。
他其实跟我们也曾经相同过,但是后来他的心开启了。
或者说他内心的声音已经强大到了不得不让他自己听到的那种程度,就像一声惊雷。
我觉得,那是来自灵魂的声音。
那个灵魂在他的躯体内已经苏醒过来,指引他听到自己真实的需求,听到远方的召唤,指引他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那个精神家园并不在他当下的生活中,而在远方。
所以,他走了。
他并不清楚前方的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他只是走。
走,是从放弃开始的。
彻底的放弃和脱离那个他原来的世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出走。
这个就是我所理解的他想要出走的原因吧。
不过别急。
这不是全部。”
“似乎他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
陈熙后来看过那本书,她当时也试着剖析过主人公的思维方式。
不过总觉得自己去解剖不是很完善。
而是她是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上去理解的。
刑学林的角度很奇特。
类似于感同身受。
这样看上去,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主人公要放弃那么优越的待遇出去了。
而一切都像是扣动了一个机关一样,让事情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这就是人家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理由。”
叶怀瑾点了点头,然后伸手从旁边的桌子上面拿过几个橘子,又给陈熙拿了几个。
“然后,就是一个比较敏感,这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要敏感的词汇:挣脱。
人世间有太多所谓的责任,义务和道德。
有一部分人看了这本书会很讨厌主人公身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但是,这些所有看似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对本我之外的他人而言的相对关系,从他自己的角度去看,却是一种极为负责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冒险,是他对自己生命必须完成的体悟。
有谁能说他不负责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与事情本身相捆绑的虚假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的上流生活,体面安稳的工作,鸡肋般的婚姻。
而在他的前半生看透这一切之后,就再也无法腐蚀他,也根本无法束缚他了。
那些都是伪装在安宁生活下的平庸和虚假,为了不知名的原因继续着,却可以暗地里摧毁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力,那才是最不道德的事情。
直到他有一天听到了灵魂发出的声音,“我必须画画”,那一刻起这就成了他的道德。
为了这个声音,他可以独自承担一切苦难,什么都可以忍耐,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它。
我想,这就是信仰。
凡是人一生能真正寻获到信仰的,都是有幸。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捆绑,只有挣脱,才能通往自由。
挣脱的背后,是一种真正的决然的舍弃。
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如果我们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你会舍得放弃一切吗?
会吗?
这是一个高贵的灵魂才拥有的气魄。
所以,那所有其他人因为主人公而遭受的痛苦甚至死亡,都不要提,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都是他们自己对某一部分的索取而带来的另一部分的失去。
当然,有得必有失。
这样的一个结局似乎也正是完全符合现实的结局。
有些时候,月亮固然美丽,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接触过月亮呢?
这样的一种矛盾,我们不用去说,因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这本书不是说教,更像是叩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虚无的月亮和六个硬币到底是什么。
接着再说到一个寻找。
寻找是一个过程。
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地方,希望到达那里就可以使自己解放出来,获得内心的宁静。
他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并不存在的神庙。
他似乎永远都在他乡,而他想要寻找的却又是一个故乡一般的他乡。
度过了常人看来最痛苦的时期,贫穷,饥饿,嘲笑和不被理解,但庆幸的是,他所拥有的性格让他对自己的境遇毫不在意。
这种毫不在意一开始就在他身上,如果你还记得一开始他就不愿坐安乐椅而宁愿做板凳。
这种毫不在意,自有它迷人之处。
它有一种顽皮而坚强的底色,像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世故的成人。
到了乡下的时候,那个一亩三分地,是他命中之幸,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都让他安宁,开始了一段美妙而丰盛的本真的创作生活。
我感觉到那段时间他是最幸福的。
那段时间,他就是一个趴在大地上画画的孩子。
反过来说,他之前经历的那些世俗的冷遇嘲讽、情感的诱惑、生存的艰辛熬煎,这一切也正成就了他的个性与执着。
那些肉体和精神历经的磨难,都是必须的。
这才能让他最终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从而实现从自我回归本我的过程。
最后算是回归吧。”
刑学林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是比较感慨的。
他总感觉在做一篇名字叫做自我反省的报告。
“最后是回归。
聆听,挣脱,寻找,回归。
很多人只能走第一步,甚至走不到第二步,因为心里欲念太重。
但他做到了,他在最后乡下的生活,其实就是回归到了一个生命的起源的状态,那里有他最真挚的感动。
或许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在病入膏肓的那个时候。
他的脑海当中浮现出的那些景象。
那一瞬间,他的铁石心肠似乎被打动了,泪水涌上他的眼睛,一边一滴,慢慢的从脸颊上流下来。
这一刻,终于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回归。
它不需要多么伟大的意义,这就是温柔朴素的一刻。
在那一刻,他不是什么天才,不是什么画家,不是丈夫,不是父亲,不是痛苦的肉体,不是流浪的灵魂,他只是想要回到他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土地,他的故乡。
他的仅此一刻的回归,让我感动不已。
这个视爱情为疾病的男人,他的心里真的完全不渴望爱吗?
爱。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
这已经成为时光中的一个秘密。
我看到了他某一刻的回归,就够了。
也许,说不定在大火燃烧当中,他后悔了呢……
我也不知道这个主人公和作者是什么样子的关系,是不是作者的某种心理写照。
如果是,那么最后的一场大火,可能就是作者对他自己的一种处罚吧……”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