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涸辙之鲋 第七十三章 刀(续)
台城一隅,制局,前来领兵仗的新任竟陵郡守陈蒨,在制局典事的带领下,与随从来到库房外。
典事和几个看管库房的吏员聊起天,不知何故,一直磨磨蹭蹭不干正事。
仿佛来这里就是来聊天的。
跟着兄长一起来的陈顼,见状心中不快,不过陈蒨赶在弟弟发话前,示意随从把“意思意思”塞给那典事。
典事拿了“意思意思”,却没有“意思意思”,随从见陈蒨又使了眼色,也给另外几个吏员塞了“意思意思”。
“意思意思”到了位,诸位吏员觉得这位新任郡守很懂事,赶紧打开库房,按照公文上的内容,给对方发放兵仗。
粗活当然有随从来办,包括搬运兵器、铠甲,陈蒨亲自走这一趟,还硬拉着弟弟来,当然是为了让弟弟也见识见识什么是“规矩”。
陈顼虽然知道这种官场龌龊,但亲身经历的感觉和道听途说完全不同。
将士为朝廷效命,领兵仗还得贿赂库吏,如此‘规矩’,让他深恶痛绝。
“就是这样的,你经历多了,自然见怪不怪。”陈蒨低声说着,和弟弟一起走进库房。
他要让弟弟多见识见识,知道一些“规矩”,也省得日后办事考虑不周,被人下绊子而不自知。
譬如这次,陈蒨要到汉水畔的竟陵州上任,带着营兵和服役白直出行,得到掌管兵器兵役的制局领兵器。
按照规矩,得使钱,只有如此,领出来的才是兵器、铠甲,而不是锈铁片和发霉的烂甲。
这个规矩,谁来了都得遵守,哪怕他兄弟二人是新任领军将军陈霸先的侄子,来到制局,也得遵守这规矩。
没有“意思意思”,那就是“不够意思”,就别想领到好兵器、铠甲。
而有了“意思意思”,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原本板着脸的典事,明显热情了许多,让人拿出来的刀、盾、铠甲,制作十分精良。
陈顼仔细看了看,问:“可有布面甲?”
“布面甲?”典事闻言想了想,回答:“有是有,只是数量少,因为没什么人用。”
得知陈顼只是想见识一下布面甲,典事便让人拿来一套布面甲,架在架上,然后介绍起来。
“这布面甲,是在布衣内侧铆上甲叶,制作简单,倒也坚固,只是捂得慌,夏天穿这种甲可是遭罪,比穿札甲热多了。”
陈顼仔细打量着布面甲,他之前听人说过这种铠甲,却没见过实物。
“听说,徐州军府装备这种铠甲?”陈顼摸着布面甲的内衬,疑问不断,典事回答:
“嗯,这是徐州军府弄出来的铠甲,那里毕竟靠北,冬天更冷些,夏天,也没那么湿热。不过我听说,今年春夏,官军和齐军交战,这布面甲穿起来,还是热。”
“那,这兜鍪...”陈顼将漏斗状的头盔拿下来,拿在手中端详:“怎么是如此形状?上面还有长杆?”
又摸摸头盔下的护面:“这是顿项?还可以遮面?”
“哈哈,郎君所言甚是,至于形状...”典事介绍起来,“这漏斗盔呢,看起来有些怪对不对?不过这尖顶有好处。”
典事把头盔放在案上,拿起一个小锤,举起,对准头盔做击打状:“看看,骑兵以木棒、铁锤击打步兵戴着的这头盔,因为是尖顶,所以砸下去时...”
陈顼看得清楚,小锤自上往下砸,会沿着尖顶外滑,那么,戴着兜鍪的人,脑袋就躲过一劫。
尖顶的目的是防砸。
“至于上面的长杆,其实就是旗杆,可以放小旗,彰显身份,譬如队主等,方便部下看清楚谁是头儿。”
陈顼又问:“可万一交战时,被人抓住这小旗杆,岂不是?”
“郎君说笑了,若一对一格斗,我抓住这头盔上小旗杆,不等于...”典事抓住头盔顶的‘旗杆’,笑道:“岂不是把腋下露出来了?”
“甲士的腋下,一般是破绽,露出来,被人用刀或者匕首一捅,至少重伤。”
“若是几个围攻,头盔上旗杆会不会被人抓住,都无所谓了。”
原来如此,陈顼点点头,这下他算是明白了。
徐州军的装备,和其他官军有些不同,尤以铠甲为甚。
陈顼总是听说,徐州刺史、新平公骁勇善战,未能亲眼所见,现在见着布面甲,算是管中窥豹。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平公对改良兵器、铠甲都那么上心,想来对打仗确实有心得。
其麾下徐州军,实力强劲。
当然实力强劲,今年年初,齐军入寇,新平公率军迎战,接连击败三路敌军,还攻下北徐州、南青州,战功赫赫。
据说新平公李笠今年二十七岁,小对方两岁的陈顼,觉得自己相比起来,差远了。
新平公二十五岁时,正在徐州与齐军鏖战,连克两支齐国劲旅,又守寒山,让御驾亲征的齐主无功而返,如此战绩,着实让人羡慕。
再往前,战功也不少,相比之下,陈顼觉得自己仍需努力。
他和兄长,是靠着叔叔陈霸先立下的功绩才得朝廷予以任用,如今兄长外任地方,开始牧守一方,他则在京为官,也不知何时才能有所作为。
看着眼前这位笑眯眯的典事,以及方才的所见所闻,陈顼觉得,或许他们还是有机会大显身手的。
掌管兵仗的制局,其区区典事就敢对前来领兵器的朝廷命官索贿,人们对此却习以为常,可见吏治败坏到何种地步。
被侯景逆贼折腾过的建康,如今看上去,已经和侯景作乱前一样,繁花似锦。
可依旧在城里嚣张跋扈的宗室、甲族子弟,那些每日醉生梦死的富贵人家,各官署的陈规陋习,街头巷尾聚集的乞丐,说明了什么?
带着内人钱氏在建康定居的陈顼,看着建康城里的一幕幕,觉得国家很可能是...
很可能如同大病过后的病人满面红光那样,其实是回光返照。
肌肤上的伤口,脓肿,淤青,确实愈合了,可病灶不在肌肤上,而是在体内的五脏六腑里。
在外奋战的将士们,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体内病灶消除,一如环首刀可以御敌,却无法剔除体内的病灶。
那么,能够消除病灶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么?
正走神间,那典事让人拿来一把环首刀,拔刀出鞘后,只见刀刃寒光闪烁。
“这是水磨刀,以水磨开刃,看看,这刀尖后二寸刀背,也开了刃,名为反刃。”
典事仔细介绍着:“反刃的好处,是砍、刺之后可以挑,以反刃伤人。”
“原本是雁翎刀的刀制,不过既然好用,开刃又方便,所以,环首刀也能有。”
徐州刺史、新平公李笠献雁翎刀,这件事陈顼有所耳闻,听说雁翎刀前端略微弯曲,不是直刀,所以来了兴致:“不知可有雁翎刀?”
“还没有,毕竟这刀到底好不好,还有争议,环首刀自古以来都在用,用得趁手,何必折腾呢?”
典事说着说着,笑起来:“历年来,刀匠制刀,刀条淬火时若把握不好便容易弯曲,还得费力气弄直,这雁翎刀末梢带弧,做起来必然费事,何必改呢?”
陈顼看着手中开了反刃的环首刀,想着典事所说,有些走神。
‘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又不是不能用,何必改呢?’
真的是这样么?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