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乱世栋梁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乱世栋梁:涸辙之鲋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

    兵部官署一处院子里,停着几辆独轮车,乍看上去,和民间所用独轮车没太多区别。

    独轮车,在汉时就有了,当时名为“鹿车”,车有一个轮子,双握把,仿佛鹿角,一个人就能推动。

    后来,三国时期,有了改进。

    据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鹿车的运输效果不满意,因为汉军要出蜀地攻关陇,走的是栈道,原有的鹿车,运输效果不好。

    于是,诸葛亮制作了“木牛流马”,极大改善了粮草运输的效率。

    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很多人认为,这当中,包括一种改进后的独轮车。

    无论传说如何,独轮车在民间确实普遍使用,既能走丘陵、山区道路,也能走平原地区的田埂路。

    几名“参谋”,向前来参观的皇帝和皇太子,介绍这个常见的运输工具。

    所谓参谋,即参与谋划的意思,军中设参谋一职,参与军事行动谋划、承担具体军事业务,其中包括后勤运输。

    皇太子李昉见识过民间生活,所以能看出这独轮车和民间独轮车的差别之处:眼前这独轮车,前后各有双把。

    这就意味着,独轮车可以两个人驾驭,前拉后推,载重量相比一般的单人独轮车要大。

    但实际上,前面的双把,等同于马车、牛车的双辕,可以用一匹马/骡/驴来拉,而位于独轮车后方的人,负责维持独轮车的平衡。

    此外,车轮也有不同。

    眼前的独轮车,车轮为铁轮,其重量不比同尺寸木轮重多少,但更加牢固。

    参谋们对军队为何要以独轮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之一,做出解释:某些地区,比较适合用独轮车来承担后勤运输重任。

    尤其这种独轮车,在崎岖路段行进时,车轮不容易坏,这一点,在大规模的运输当中十分重要。

    虽然木车轮的优点是价格便宜,随坏随修,因为木材到处都有,但是,大负重、长距离运输时,故障率相对较高,需要花时间来修补。

    对于提高陆地运输效率来说,这问题比较容易拖后腿,所以参谋们根据历次战役的实际使用经验,得出了“铁轮车更合适挑大梁”的结论。

    这一结论的前提,是进行丘陵、山区路段的运输。

    这些地区的路,一般都是窄路,道路崎岖,两轮车也许能走,但到了某些弯曲路段,转弯不便,容易出现拥堵。

    两轮车的转弯半径其实不算大,都会有转弯吃力的时候,四轮车就更别说了。

    而且,走山路时,经常出现道路一侧是悬崖、陡坡的情况,这时候稍有不慎,拉车的牲畜就会失足掉落,连带着把车以及车上货物都拖下去,造成损失。

    所以,到了这些路段,车队的行进速度会很慢,车夫们小心翼翼驾驭驮畜,缓慢通行。

    于是,运输车队行进在丘陵、山区路段时,总体的移动速度不快,和步行差不多,且经常在某些路段出现拥堵。

    甚至,会因为一辆车出了故障,譬如车轮坏了,导致整个车队就堵在狭窄路段,进退不得,

    所以,有司总结了历次战役后勤运输的经验教训,决定用独轮车,作为丘陵、路段运输的主力车型。

    独轮车的结构简单,活动部件少(轮子比两轮车少一个),用了铁车轮后,“平均无故障时间”延长。

    独轮车队行进在崎岖山路上时,因为占用的路面不大,转弯极其灵活(等于是原地转向),前拉后推的“行动模式”,可以很好的保证通行效率。

    即便出了故障,也不会堵着道路,导致后面的车无法通行。

    畜拉人推的前进方式,可以保证在上坡路段可以从容上坡,实在不行,人拉人推的方式也可以。

    即便不用驮畜,两个人负责一辆独轮车,其粮食消耗,要比用驮畜少很多。

    这在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十分重要,可以在维持基本的运输能力前提下,降低后勤成本。

    什么是“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

    特定地区,即太行山脉。

    楚军要攻河东地区,路线有两条,一条路线,是直接翻越太行山脉,往晋阳而去。

    第二条路线,是从幽燕出发,走北道绕行,从恒州地区南下,攻雁门关,再攻晋阳。

    经过参谋司的研究和推演,第二条路线的后勤运输压力极大,运输成本相对高很多。

    所以,第一条路线比较合适攻齐。

    虽然山区运输也不容易,但使用独轮车(铁轮)作为运输工具,能以较低成本,完全靠人力推独轮车,稳定维持“粮道”。

    之所以主要用人力拉车而不用驮畜,是为了省粮草,把省下来的粮草,补给前方将士、战马。

    参谋司的参谋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制定的后勤运输方案,可以保证十万官军主力跨越太行山攻河东时,一年内后勤无忧。

    相关的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李笠已经和宰辅们看过,也召集了军中相关人员开会议过几次,确定大体没问题。

    李昉也看过方案,想到方才父亲特地讲解的“钓鱼工程”,他便和几个参谋探讨起来。

    他不问“物”,问的是“人”。

    大量调动人力来维持“独轮车运输线”,这些人力当然是太行山东的河北地区百姓。

    这些百姓被征发服劳役,参加灭国之战,因为山区运输十分辛苦,而且持续时间长,服役期限必然超过一个月。

    那么,他们家中怎么办?到了农忙季节,家里农活谁来干?

    一个壮劳动力长期离家,家中经济来源少了,万一碰到急事,家里老弱妇孺无依无靠,或者举债,然后因为收入减少,还不起,利滚利,怎么办?

    服役的青壮,在运输期间,吃住条件如何保证?若病了,怎么安排治疗、休息养病?

    是不是要带病运输?

    如果战事真的持续将近一年,这么多青壮的轮休,怎么才能做到公平?

    李昉问的问题,全都是关于服役百姓该如何组织、管理、奖惩以及安顿。

    道理很简单,他要提防被人“钓鱼”,因为一旦“工程成本失控”,会祸害许多百姓。

    青壮劳动力,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顶梁柱没了,家也就没了。

    而这一个个家庭,就是王朝的根基,代表着赋税,代表着服劳役的劳动力。

    李笠见儿子问得很仔细,没有打扰,看着几个侃侃而谈的参谋,很满意:专业人士,就该有专业人士的样子。

    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后勤运输、保障,所以,后勤运输、保障的相关知识,自古以来就有。

    但这种知识上不得台面,因为对于士人而言,粗鄙军吏掌握的技能,不值一提。

    教人如何打仗的兵法,倒是有不少传世著作,这些兵法,当然会强调后勤的重要,但具体怎么保证后勤,不会说太细。

    而具体详细描述军事后勤技术的书,甚至专门的军事后勤学说,没有。

    因为这种知识,其实等同于民政中的物资转运、人员征发和管理知识,无非是办的事是民政还是军务,所以被视为“吏学”,不受“主流”重视。

    只有那些具备地方执政经验,或者打过许多仗的将军,才会对后勤运输、保障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甚至,军事后勤、保障知识,成了“将门家学”的一部分,长辈将其作为家传知识,传给自家人。

    而不会作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授。

    如此一来,战略层面的后勤规划、成本估算,一般需要民政官署的人员来承担,但战场军事运输和安全环境下的民政运输又有不同。

    导致估算出来的后勤成本,只是个大概的数字,而等到战争开始后,基本上大幅上涨是必然。

    所以,想要较好的估算军事行动的后勤成本,并在开战后,控制后勤成本的上涨,需要有地位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员来承担这一职责。

    于是,参谋一职应运而生。

    参谋,由一定级别的军官担任,要有带兵经验,入军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履职。

    作为一个群体,全程参与到作战、行军、后勤的谋划中去,参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

    所谓“专业知识”,以后勤运输计,有几点要很专业:

    一,什么规格的桥(桥面宽度),其每小时通行能量(人、车、马)是多少,要掌握。

    二,各种典型道路路况,每小时通行量(各类运输工具)是多少,要掌握。

    三,水路运输,不同水位,能有什么吃水量的船只通行,每日货运量最大能有多少,要掌握。

    四,水、陆转运,如何调度、调配人手,如何编组人力运输队、畜力运输队。

    以上总总,其实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其量化,用“每小时通行量”、“每日货运量”等指标,来量化后勤运输、保障各环节的成本。

    如此一来,可以在开战前的“庙算”环节,根据作战方案,规划后勤补给路线(粮道)。

    给皇帝和宰辅们拟定几套合理的后勤方案,估算相应的后勤成本。

    开战后,可以尽可能控制后勤成本的增加,尽可能避免成本失控。

    只有后勤稳了,前线军队才稳,将领才可以更加从容和敌军周旋。

    当然,参谋的职责不光是保障后勤,还要参与作战、行军规划,用集体的智慧来协助军队打胜仗。

    参考后世,专业化的“参谋部”,应该是一支新式军队的大脑,而依赖天才将领带兵挑大梁的传统做法,变数太大了。

    毕竟天才难得。

    李笠见儿子问问题问得起劲,思绪很快飞到别处。

    皇帝要掌握军队,位置才坐得稳。

    但并不是每一任皇帝,都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那么,依靠参谋制、军校军官团、基层军士等一系列手段控制军队,并指挥军事行动,就是他留给子孙的财富。

    而现在,他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统一天下。

    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