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涸辙之鲋 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
傍晚,开封行宫,琴室内,李笠和几位妃嫔琢磨琵琶曲,探讨旋律和配乐。
一边弹奏,一边讨论,李笠陶醉其中,几位妃嫔亦是如此,气氛十分融洽。
研究的琵琶曲,名为《十面埋伏》,这是著名的琵琶曲,然而这个时代还没有,于是,李笠想将这名曲给“复刻”出来。
那一世他不懂弹琵琶,却听过这首名曲,所以大概的旋律记得,也知道《十面埋伏》的大概情况。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曲。
曲分三部分,十三个“小段”:
第一部分,前五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第二部分,中间三个小段,即六、七、八小段,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最后的五个段落,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李笠只知道这个“总纲”,和几个经典旋律(经常被影视作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但细节基本上无法“复刻”。
只能将这总纲和旋律说给乐师,让乐师们慢慢完善。
所以,“复刻”出来的《十面埋伏》,肯定会和原版有较大出入,但只要意境到了即可。
他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但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就行。
而他的后宫里,就有专业的音乐人才,擅长弹琵琶。
平日,李笠也抽空学琵琶,闲暇时来个自弹自唱,陶冶情操,于是,和妃嫔们组成“兴趣小组”,把他后世听过的名曲,“改编”为琵琶曲。
但问题随后而来:琵琶按弹奏技法、曲调风格,如今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十面埋伏》的旋律,以哪个流派为主?
出身北朝权贵家庭、才色俱全的段玉英,擅长弹琵琶,为琵琶流派的“北派弟子”。
出身邺城倡家的薛月娥、薛月嫦姊妹,从小就学才艺,自然也擅长弹琵琶,同为“北派弟子”。
所谓的“北派”,其实就是和这个时期西域各国琵琶曲风格“同步”的“流行音乐风格”。
而出身南朝萧梁皇室的萧妙淽,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或称“传统流派”琵琶,弹奏风格,源于汉魏的传统琵琶曲风格,和如今的北方琵琶曲风格有区别。
年纪最小的张丽华,这几年一直在向宫廷乐师学琵琶,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所以和萧妙淽是“同门”。
五个“音乐人”,分南派和北派,三比二,研究琵琶曲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不少讨论。
这样的聚会,让妃嫔们有了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李笠一有空就召集五位佳人研究琵琶曲、钢琴曲,改编后世各类名曲。
有时候,黄姈和赵孟娘也会参与,李笠和自己的妻妾都能从这样的“音乐研讨会”上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毕竟,夫妻(妾)生活,不能只有生理上的“深度接触”。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李笠和几位“音乐人”沉迷于“楚汉两军对阵”的旋律之中,旁听的黄姈,思绪也飞到了战场上。
却不是旋律中的“垓下战场”,而是在西边,洛阳地区。
今日,陆续返回开封的信鸽们,将前线战况带了回来,替代皇帝关注战局的皇太子李昉,看了消息之后,愈发坐立不安。
一,太行北道行军,已经抵达齐国晋阳郊外,齐军云集晋阳,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二,太行南道行军,拿下河东平阳后,分兵南下,在蒲坂与关中周军隔河对峙。
三,太行南道行军,又分兵去蒲坂以西、解池地区,在那里,将士们不畏艰险,翻越“盐道山”到南麓的虞坂,然后过黄河,入南岸陕州地界。
楚军奇袭陕州州治弘农未果,但也在南岸建立据点,击退周军进攻,以该据点威胁着关中与洛州(州治洛阳)地区的陆地通道。
四,河内楚军,以及河南楚军,开始对洛阳发动进攻,从北、东两个方向,逼近洛阳。
五,沔北地区楚军,分兵两支:一支北上,进攻洛州南部的阙南地区,策应河内、河南友军对洛阳发动的进攻。
另一支,沿武关道西进,即将抵达武关道要地上洛地区。
这五个消息,其实对于楚国来说都是好消息,意味着战事顺利,各行军按照战前拟定的方案,从容推进战局。
但是,皇太子为何坐立不安呢?
黄玲知道,这是儿子第一次处于全军统帅的位置,看各主要战场的战况,所以“入戏”很深。
因为事关重大,而李昉经验不足,所以患得患失的心理愈发严重,即便前方捷报频传,但李昉依旧坐立不安。
要么担心后勤出问题,拖累前方行军的作战;要么担心前线某场战役失利,导致战局全据崩盘。
而今日,李昉得知太行南道行军已经奇袭陕州,虽然未能拿下州治弘农,却也在陕州站稳脚跟,“钉”住洛阳周军回撤关中的道路,不由急得满头大汗。
急的是什么:万一洛阳周军跑了,官军扑了空,怎么办?
黄姈见儿子急成这样,心中也跟着急起来:眼见着渔网就要合拢,结果大鱼极有可能开溜,怎么办?
“小李”为这件事急得满头大汗,结果“老李”当没事一般,现在还有心情研究琵琶曲。
这让黄姈觉得急火攻心:都什么时候了,你好意思让儿子自己扛?
黄姈心中焦急,而传入耳中的琵琶曲,旋律也急促起来,仿佛两军激战正酣,谁胜谁负,尚未可知。
此刻,弹奏琵琶的是萧妙淽,她全神贯注的弹奏着琵琶,仿佛自己就是那场激战的见证人。
其她几位,也闭着眼睛,沉浸在萧妙淽用琵琶曲营造的激战氛围里。
黄姈看着萧妙淽那双白皙、修长的手,无名火起:是你吧,把三郎的背挠成那样!!
。。。。。。
清晨,李笠起床更衣,黄姈抚摸着李笠的后背,摸着那几道抓痕,有些心疼的埋怨:“到底是谁挠的?”
“是萧妙淽,还是张丽华?”
平阳大捷的消息传来,李笠高兴不已,当晚就把萧妙淽和张丽华一并“办”了,次日背上出现明显挠伤,黄姈对此极其不满。
李笠却不以为意:“哎哟,你还纠结这个做什么,多大点事。”
黄姈从后搂着李笠,把脸靠在那几道抓痕处:“你不能有事的...”
“挠伤啊,多大点事哟。”李笠笑起来,“那种事,到了紧要时候,手碰着什么抓什么,不小心挠了我的背,也只是意外嘛。”
“以后不许你一晚睡两个!!”黄姈不依不饶起来,“这两个后来的,没轻没重,你受伤了,可如何是好?”
“什么话,我的女人我做主!”李笠依旧笑着,搂住黄姈:“你这是找茬嘛,直说,什么事?”
黄姈瞪着李笠:“洛阳的周军就要跑了,太子急得不行,你倒好,当没事一般。”
“跑?怎么跑?你说说看?”李笠反问,黄姈回答:“骑兵西行,走陕州回关中,渡河的官军,可拦不住。”
“步兵连同辎重,往西南,沿着洛水往上游走,过宜阳,走洛水河谷回关中,这不就走了?”
李笠耸耸肩:“哦,这条路在人家控制区,人家想走那就走,我们光在开封急,有用?”
“你想想办法呀,各行军一番努力,好不容易就要把洛阳合围,怎么就让大鱼走了?”
“是太子向你求助?”李笠又是反问,黄姈摇摇头:“不,我只是担心,他急成那样。”
“这没关系,坐镇后方当观众的无力感,他要经历过,才会习惯。”李笠的语气依旧轻松。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种事,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轻不轻松,可是因人而异。”
“开国皇帝,有征战经验,对将领的能力和作战风格很了解,所以即便坐镇后方,面对前线战局的跌宕起伏,也能处之泰然。”
“可到了子孙就不行了,他们脱离军队,对将领们又不是很了解,光靠在后方当观众看战报,就会觉得坐立不安。”
“前方战事迟迟没有进展,他们会怀疑是不是将领畏战;敌军四处乱窜,看上去无人能制,他们就会担心前线将领是不是无能。”
“前线战事旷日持久,迟迟未见决战,而己方后勤吃紧,再拖下去,国库都要空了,所以,他们会怀疑,怀疑前线将领是不是养寇自重,或者在图谋什么...”
“在这种心态下,皇帝的猜忌心会越来越重,一旦有人撺掇,皇帝就会胡乱指挥,干预前线。”
“真要是这样,会出事的。”
李笠说了一通,看着黄姈:“我们不能强求自己的子孙,个个都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所以,他们要习惯这种坐镇后方当观众的无力感。”
“新的军事制度既然要实行,那么,仗怎么打,就由将军们来打,前线军情,由前线将领来随机应变,坐镇后方的皇帝,可不能胡乱指挥。”
“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而且,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只有习惯了坐镇后方当观众的无力感,我们的儿子,将来碰到了新的战事,才会淡定,而不会出现临阵换将、瞎指挥的状况。”
“洛阳的周军,我们当然想歼灭,对方是战是走,自有主动权,但我军也有办法,尽可能黏住对方。”
大道理,黄姈当然懂,可想到洛阳周军极有可能溜之大吉,她还是担心。
李笠接着说:“周国收缩兵力,以放弃洛州地区为代价,换得兵力聚集关中,这是稳妥的选择,所以,洛阳周军撤退,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他们想走,也得看走不走得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