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鼎楚汉:全面布局 第56章 奸计对奸计
傍晚,赵歇接到了李左车传来的报告,得知上午打了一场胜仗,总体来说,他是欢喜的。只是这一战,折损了近两千士卒,这没办法,只要是战争,就避免不了会有牺牲。
李左车没有为难项庄和降兵,这做法很正确,要尽量跟项羽谈判,虽然不可能结盟,起码要做到互不侵犯,在打击刘邦方面,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
赵歇在想着,肯定是张良或陈平在项羽军中散布流言,让项羽一怒之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放着刘邦不先打,反而来打赵国。
在原本历史上,就是陈平散播的谣言,让项羽疑心范增勾结刘邦,从而除掉了范增。
项羽擅长于军事,政治和谋略是他的短处,要让项羽和谈或退兵,还得再想想办法才行。
——————
漳滏长城东边的城关,名为“苍龙关”。
今天早上,天气晴朗,项羽率军一路东进,下午抵达苍龙关对面的漳水河南岸时,只见有数名骑兵匆匆赶来,这是楚军骑兵,神色十分狼狈。
几人将上午的战事详细报告,一万一千士卒,不是战死就是投降,项庄被俘虏。
众将听了之后无不震惊,李牧孙子李左车果然名不虚传,果然善于用兵。
大军刚北征不久,便吃了一个败仗,让项羽又气又怒,誓要攻入赵国,如果李左车胆敢把项庄杀了,他一定会大开杀戒泄愤。
他命令大军继续向东行军,寻找渡过漳水河的机会。
——————
襄国,赵歇吃过晚饭后,在书房思索着,该如何促使项羽尽快撤兵或和谈,让李左车尽早收兵,尽快转入攻略燕国、壮大自身力量。如果长期对峙下去,即使能稳守漳水河和长城,不仅会延误其它事情,还会给予韩信可乘之机。
赵歇来回渡步,冥思苦想,想着古代历史上的种种谋略,思索着什么计策适用于目前情况。
他想了一个多小时,当想到皇太极对崇祯采用反间计时,顿时眼前一亮,虽然不是要用反间项羽内部的人,亦可以借鉴这个计策。
想好计策后,赵歇当即提笔写好书信,派人明天一早出发传给李左车。
既然陈平张良可以散播流言,他赵歇同样可以。
——————
金锁关,李左车暂时住在这里。
从昨天到今天上午,不断有长城东边传来的关于项羽的报告,项羽继续向东行军,苍龙关再往东一百余里,便是长城的尽头。
漳水河发源于太行山脉,河水从太行山向西南方向流动,至漳滏长城西边尽头时,转弯改为向东流动,至漳滏长城东边尽头时,再次转弯改为向东北方向流动。
漳水河下游没有长城这个坚固屏障,防线防御力会薄弱不少,即便如此,只要沿着河北岸严密巡逻,敌军便难以有偷渡的机会,除了强攻外别无他法。
由卓钟楷率领的五千骑兵,在漳水河下游北岸严密巡逻,但仅有骑兵还不行,如果项羽实行强攻,只要攻击力度够大,仅有的骑兵抵挡起来会很吃力。
由李左车在襄国带领的四万南下部队,有两万已赶到漳水河下游,另外两万来到金锁关跟李左车汇合,李左车决定明天启程前往下游,那边才是防御重点。
在漳水河中段,即使被敌军成功渡河,亦难以突破长城防线。
如果项羽铁了心要拿下赵国,这是令人头疼的事情,李左车除了严守防线外,一时还想不出退兵计策。
午后,赵王派来的人赶到金锁关,将书信给李左车。
李左车看了书信后,当场大笑起来,大赞我王的计策真是妙,如果成功实施,项羽有可能会马上退兵,即使不退兵,最起码不会急着要攻打赵国,创造出谈判机会。
金锁关关城内,某间小屋子,项庄被俘虏后就关在这里面,外面有士卒把守着。
项庄被关在这里,除了吃饭睡觉外,无聊都很,偶尔能听到外面士卒的谈话声。
这天傍晚,项庄吃饱后,无聊地靠在墙上,又隐约听到了外面三个士卒聊天的声音。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可知项羽为何会率军犯我赵国?”
“听说我王要跟项羽、刘邦平起平坐,项羽要来教训我王!”
“定是这个原因!”
“你们没有说全对,一个时辰前,我听军候说,广武君召集校尉、都统议事时,说出了真正原因。”
“是何原因?”
“老樊,快告诉我?”
士兵甲这么一说,立即引起了另外两个一同守卫这里的士卒“好奇心”。
三人聊天的声音不大,但又不是太小,让屋里的项庄隐约能听到,立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悄悄凑近屋门边听起来。
项庄知道,因为荥阳楚营里,士卒都议论项王跟赵歇之间的事情,让项王很恼火,便带兵北征,难道还有别的隐情?项庄为此疑惑着。
只听老樊说道:“听军候说,都统在午后被广武君召集议事时,广武君说,我们在荥阳的眼线获知了确切消息,是陈平向刘邦献出的奸计。”
“朝廷竟然在荥阳派有眼线?”
“是何奸计?”
那两人急问着。
老樊道:“几天前,在荥阳刘邦那边,刘邦跟张良、陈平议事时,刘邦夸赞着陈平,说他计谋了得,让那莽夫项羽听到流言后,就忍不住率军去打赵国;那陈平说,因为他了解项羽性格,项羽有勇无谋,用这招必定有效;那时刘邦乐着呢,讥笑项羽是大蠢货,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让他跟赵歇打个你死我活,他只管捡便宜了。刘邦、张良、陈平三人,不断讥笑项羽是大傻瓜。”
“哇!”
“原来是这样。”
那两个士卒都惊呆了。
屋内的项庄同样惊呆了,居然是这么回事,是可恶的刘邦和陈平的奸计。
“我们在荥阳的眼线,是如何得知刘邦说话内容的?”
某士卒又再好奇地问着老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