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正文卷 第五百一十三章 训练
这一次沈兵没有让别人代劳……如果自己都对火绳枪没有信心的话,那么如何让部下对它有信心?
更何况其枪管外还套着一个筒,就算炸膛了也不至于会伤人。
沈兵举起枪瞄准十几步外的木盾,一扣扳机,只听“轰”的一声冒起了一阵烟雾,再看看木盾,什么也没发生……弹丸都不知道打哪去了。
想了想,沈兵就让人在前方密密麻麻的十余面盾,然后又开了一枪。
这一回命中了靠左边的一面盾,弹丸洞穿木盾后又深深的嵌入到其后的木柱中。
这一来就惊到了王贲一干人。
尤其看了弹洞后王贲便惊呼:
“大将军,此物透过木盾竟还有如此威力。”
“敌人怕是身着盔甲也无法阻挡此物!”
剺看着这根铁管居然有这么大的威力也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这东西虽然好,但是却打不准……”
王贲却反驳道:
“准头又能如何?若我等装备上数千把,对着敌人一通乱射,还要那准备做甚?”
剺一听马上就明白过来,当下点头道:
“校尉所言极是,便若那弓箭一般,虽是都没有准头但箭矢一多总能射中敌人。”
沈兵没多说什么,他只是制定了几个测试方案让仞一干亲卫去测试。
他希望找出这火绳枪在什么距离上可以击穿木盾和盔甲的组合,需要多少装药量。
经过一番测试后发现是六十步的距离,也就是八十米左右。
这个威力应该说是差强人意,正常的火绳枪应该是一百米左右还可以将身着盔甲的敌人击毙。
之所以威力不足,或许是因为弹药密闭性不足。
不过此时也已足够用了,八十几米的距离,以罗马步兵或是塞琉西超长枪兵的前进速度,大概要两分钟,而两分钟对于熟练的火枪手可以发射十次……通常情况是每分钟3发子弹。
但那是属于软铅弹丸需要通条使劲将其捅入枪膛的情况。
弹丸较小也有小的好处,那就是装弹相对来说更容易,沈兵甚至可以觉得可以考虑让枪手装好弹丸后将枪托在地面使劲砸两下就行……这是火枪手偷懒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枪的寿命降低且容易走火。
沈兵最后还是决定不这样做,因为士兵一多就要对其进行格式化训练,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火枪手一分钟发射3次的原因,是装药量很难确定。
在这方面沈兵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
比如装药量是在之前就称好的,一包一包用纸包装着,士兵将其中的火药倒入枪管之后,接着就可以将包装纸塞进枪管增加气密性。
另外,沈兵觉得火门也可以进行必要的改进而使装弹速度更快。
比如普鲁士火枪就将其火门设计成倒锥状,也就是里头大外面小。
设计成这种形状的好处,就是火药装进药室后,其由于通条的顶塞会使火药从倒锥装火门处漏出来一些。
于是装点火药这个步骤就可以省略了,装好弹丸后直接就可以举枪射击。
普鲁士的火枪就是因为这个小设计,使其普通士兵都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五发。
五发对敌人的三发,这使普鲁士军队一度占了很大的便宜。
此时沈兵当然也可以用上这个设计。
只是爱德蒙那边制作起来会更麻烦一些。
当沈兵把这个修改画给爱德蒙看的时候,爱德蒙似乎还没从刚才的震惊中反应过来,有些唯唯诺诺的不知所以。
沈兵问:
“能做到吗?”
“若是你出什么错的话,爱德蒙,我就用你来测试那火枪的威力!”
爱德蒙吃了一惊,马上回答:
“能,将军,我保证!”
“另外……请原谅我之前说的,现在就算是塞琉西再打回霍木桑,我也不会背叛您了!”
沈兵“哦”了一声,问:
“为什么?”
“你认为塞琉西不可能打回来吗?”
“你小看他们了,爱德蒙,他们可是几国联军,据说有二十几万人!”
爱德蒙回答: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将军。”
“除此之外,我知道,就算塞琉西再打回来占领了霍木桑,但总有一天,你们还是会打败他们的!”
沈兵笑了笑,这话说的倒是有些道理。
于是火绳枪稍作修改后就进入了批量生产。
同时造纸作坊也被建了起来,火药则用一张张纸用相同的重量包成圆柱形的一个个小包。
之后沈兵又设计了一个可以挂在腰间的弹药袋,袋中一边插着圆柱形的药包,另一边则放着弹丸。
这样既可以防水防潮,又可以将弹药、弹丸放在一个包里方便士兵取用。
沈兵也有想过设计刺刀。
但想了想又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至少现在没必要。
因为火绳枪的刺刀主要是针对骑兵的……火绳枪发明时由于其装弹慢且射程近,所以对骑兵总是力有未逮。
而如果步兵手里只有火绳枪的话,那在骑兵面前几乎就是待宰的羔羊。
因此,火绳枪出现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方阵还是一定的长枪兵配上火枪兵。
初时是五五配置,长枪兵用于对付骑兵,火枪兵用来对付步兵。
后来长枪兵的比例越来越少,直到刺刀出现……刺刀实际上就是将长枪与火枪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装备,于是长枪兵就彻底消失了。
此时对于沈兵而言,是完全没必要配刺刀的。
因为秦军是骑军强,基本不可能出现秦火枪兵要面对敌军骑兵的时候。
至于步兵近战……携带一把火枪的同时腰间再挂一把剑,这并不冲突。
沈兵反而是担心有朝一日若刺刀让敌人学去了,那时沈兵手里的骑兵就无用武之地了。
在火绳枪进入制作流程时,另一边沈兵就让王贲对神武军进行火绳枪的操作训练。
这训练原本应该是等李岩的两万步兵到了更合适,但那两万步兵只怕都要两、三个月才能赶到。
到时再组织训练,只怕已经来不及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