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都市言情

鉴宝无双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鉴宝无双:正文卷 第95章 刻字之谜

    这件蒜头瓶其实是钧窑常见的形制,罗宇泽说“少见”,只是因为多了一条盘绕蒜头瓶肩部的“蜥蜴”。

    等吴夺上前看清之后——当然不是蜥蜴,而是蟠螭。

    蟠螭是龙属,无角,蛇状,总体还真是挺像蜥蜴,特别这是瓷塑,相对不那么具体。不过区别也不难找,细看脑袋就行。

    釉质浑厚,光泽老气,确然是钧窑无疑,而且肯定不是现代高仿。

    钧窑最大的特点就在釉上。

    它是乳浊釉,不像其他的透明釉,往往比较厚。因为它的胎不大行,需要釉来找补。

    因为釉厚,所以不太容易形成开片,釉面会出现所谓的“蚯蚓走泥纹”,就是比较粗的、不直溜的、像蚯蚓在泥里爬过的痕迹。不像开片那么细巧。

    蚯蚓走泥纹只在宋钧上有,金元的钧窑上基本见不到。

    这个特征,在民国的时候,那绝对是鉴定上的金科玉律。因为民国之前,任何的仿品都仿不出宋钧的蚯蚓走泥纹。

    不过现在不行了,一样给你搞出来。

    钧窑的釉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窑变色。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说“万彩”是夸张了,但几个颜色还是有的。

    比如这件钧窑蒜头瓶上,就有天蓝、月白、紫红三色。

    不过,卢远方摆出来的这件钧窑蒜头瓶,老是老,可具体老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鉴定。

    远的不说,近的不谈,光是宋金元三朝,钧窑窑系就是一直延续生产的。

    而且宋钧窑之中,还有官窑钧窑和民窑钧窑之分。

    北宋的汝窑只存在了十几年,具体停烧原因众说纷纭,但总之是没了;那么,在北宋时期,接替汝窑的主力,就是钧窑。

    等到北宋灭亡,北方地区被金朝控制之后,官窑钧窑就没了。南宋的官窑,它就叫官窑,“汝官哥钧定”里头的那个官窑。

    吴夺这次没有着急“上手”,他自我考验了一番眼力。

    首先,这件蒜头瓶肯定不是宋钧,因为他的知识储备里有:宋钧之紫,弥漫全身。而这这一件釉色上的紫红,是呈现斑块状的。而且,也没有看到蚯蚓走泥纹。

    这时候,陈永钧又施展了他惯常的“弹指神通”,听了听声音。

    因为大家都在交流,所以陈永钧也没有遮掩,听后开口道,“声音不沙哑,釉面没什么棕眼,光泽也不错,肯定不是元钧。”

    在一旁的胡允德点点头,“也不是明代仿钧,特征明显不符合······”

    吴夺就在一边听着,又跟着学到了。

    如此综合来看,这一件蟠螭蒜头瓶,应该就是金代的钧窑。北方是金朝,南方是南宋;北宋之后,金朝延续了钧窑的烧制,而且水平又逐渐恢复起来。

    同时,金代钧窑的釉相对偏薄,所以就比宋钧要亮,玻璃光泽强,也不会出现蚯蚓走泥纹。

    吴夺刚在心里给定了性,就听到刘馆长开口了,“看这鼻涕釉,那就是金代的嘛!”

    鼻涕釉,确实是鉴定金代钧窑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整体釉薄,所以更容易垂釉,垂下来的釉在胎釉交接处还是很厚的,而且不整齐,像流下的鼻涕一样。

    吴夺心说,得,这东西算是跟着上了一堂鉴定课。

    金代钧窑几乎就要被所有人定论了,卢远方自己此时却又拿起了蒜头瓶,将足底朝上,稳稳把住,“各位,问题是,一件金代钧窑上,怎么底部还刻了一个“九”字?”

    的确,这件蒜头瓶的底部,是有刻字的,很容易认出是一个“九”。

    要说北宋官钧,底部刻字很正常,很多北宋官钧瓷器上都出现过,而且不光是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有。

    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定特征。

    至于原因,说法很多,争议很多,却一直没有一个定论。

    有人说,从一到十,代表了同一类器型中的大小尺寸,刻一的最大,刻十的最小,结果后来发现后头的数字有比前头的数字大的。

    也有人说,一三五七九的单数代表了红色系为主,二四六八十的双数代表了蓝色系为主(月白就是淡蓝,也属于)。但是这个说法后来也被驳斥了。

    这其实也体现了古玩的魅力,不爱钻研考证的人,玩不了古。探求也是玩古的乐趣之一。

    虽然具体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这是北宋官钧的一种特殊标记,起码能证明是专供的官窑制品。

    官窑瓷器的正式年号落款,自明代永乐始。但是在之前,不少瓷器一样是有款的,而且不少还是“类官窑”。

    比如唐代邢窑底部刻“盈”字款,代表了“大盈库”,皇家贡品存放之地;还比如宋代定窑的“官”字款,元代卵白釉瓷器的“枢府”款。

    这北宋官钧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是一种形式。

    “据我所知,金代钧窑底部,确实没有像北宋官钧那样的刻数字款。”章成锦在卢远方说完之后接口,“但是,这件蟠螭蒜头瓶,除了刻字,各个特征却都符合金代钧窑。”

    章老说完之后,还有人跟卢远方开了句玩笑,“卢老板,是不是看到这个‘九’字,还动过北宋官钧的念头?”

    元代钧窑瓷器,价值上没法儿和北宋官钧相比。所谓“汝官哥钧定”,只有宋代的才最为珍贵,后来朝代的窑口继续生产的,不在狭义的五大名窑之列。

    卢远方自嘲:“嗯,谁还没点儿痴心妄想不是?”

    不少人一哄而笑。

    宁元祺在微笑之后接口,“清晚期钧窑大热,也出过不少高仿。但当时还仿不出宋钧的蚯蚓走泥纹。这一件,有没有可能是当时有人想仿宋钧,结果没控制好,仿成了金代钧窑的效果?但入窑之前,就已经刻字了,所以出现了这么一件两不像。”

    的确,清晚期乃至延续到民国,出现了一种对钧窑大力推崇的热烈状态。

    所谓“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是那时候才流行的说法;在此之前,就只有说“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

    宁元祺说完,吴夺略略沉吟,在卢远方将蒜头瓶重新放上圆桌之后,第一个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