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无双:正文卷 第445章 单出不单出
吴夺不仅听到了是康熙官窑的真品,还听到了很多相关的东西,包括为什么不落款。
没想到,杯子是赏赐给吴应熊的。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不仅是吴三桂的儿子,其实他还是康熙的姑父。虽然这种亲戚关系随时可以断,但毕竟有过。
这个亲戚关系,源于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
这个和硕恪纯长公主,也曾经叫过和硕建宁长公主。
鹿鼎记里的建宁公主,是康熙的妹妹,也曾被要求下嫁吴应熊。但实际上,历史上下嫁给吴应熊的建宁公主,却是康熙的姑姑,因为她是康熙祖父皇太极的女儿,也是康熙之父顺治的妹妹。
而且,他俩成婚的时候,康熙还没出生呢!成婚后一年,康熙才出生。
吴应熊因为与长公主成婚,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其实就是人质,清廷对吴三桂并不放心,这种办法自古以来就经常用。
不过,面子上的事儿还是足足的。康熙出生那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吴应熊被授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而在康熙七年,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
这只六月荷花杯,是吴应熊在康熙十一年受赏的。赏不可能只赏一只,当时肯定是赏了一套十二只。
康熙早期的官窑瓷器,不要说赏赐出的,就是宫廷里用的,有相当一部分也不落款。赏赐出去的,不落款就更正常了。
康熙赏赐吴应熊的这套杯子,在吴应熊没出事儿的时候,肯定是完整地保存在府邸中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吴应熊的结局。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就被下狱了,同年即被处死。这事儿一出,吴应熊在京师的所有的孩子、包括长公主生的,也都被处死了。
而长公主是不会被处死的,康熙还经常下个诏,安慰一番这个姑姑。不过,安慰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吴应熊被处死之后,长公主则一直处于幽禁状态。
如此一来,这套十二花神杯的去向就不好说了。
吴夺没有听到具体去向。他“听”东西,自己控制不了,能听多少算多少。
原来是康熙早期的东西!怪不得这杯子上的彩料特别“热烈”,因为到了康熙晚期,五彩的东西也变得相对柔和了。
放下六月荷花杯,吴夺立即又拿起了一只。
这是正月水仙杯。
但是,细看这只杯子,吴夺就觉得好像不太对······
乍一看是没啥问题的,而且胎釉、彩料、画工也不算弱,但比起康熙官窑真品,好像哪个地方都差着一口气。
形制上是一套,但是艺术水准上,有差距啊!哪个地方都差着一口气,肯定是经不起细看的。
这还没听呢,看就看出问题了。
吴夺也没有立即听这一只正月水仙杯,接着又把其他的杯子都看了。
看完之后,他发现手头所有的杯子,水准都赶不上六月荷花杯!
吴夺不由看了一眼何双友。
恰巧此时何双友也看了一眼吴夺。
何双友已经把他手头的六只杯子都给看完了,他看吴夺的时候,附带轻微的摇头,眼神之中,也透出了否定之意。
吴夺拿起六月荷花杯,直接放到了何双友面前;而后,又开始看他看过的六只杯子。
何双友拿起六月荷花杯一上眼,眼神就倏然有变,随后就投入看了起来。
而吴夺看何双友看过的这六只杯子,还是没有一只能赶得上六月荷花杯的!
吴夺心下暗道:奶奶的!难不成就一只六月荷花杯是真的?结果还被我碰巧先听了?
不啰嗦,继续听吧!
听了一只,果然不是康熙朝的东西!
再听,还不是!
吴夺索性把除了六月荷花杯之外的十一只杯子全听了一遍,居然全都不是康熙朝的东西!
也就是说,这一套五彩十二花神杯,只有六月荷花杯才是康熙官窑的真品!
吴夺听完了十一只杯子,何双友还在看那只六月荷花杯呢!
这十一只杯子,都是清末的东西。
清末仿的康熙。
而且,十一只杯子成品时间一致;看来,就是围绕着这只六月荷花杯来的,就是为了凑一套;就着一只真的,仿了十一只假的。
五彩这个瓷器品种,在康熙之后基本趋于落幕状态;但是,在清末民初,却又回潮了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为的就是迎合收藏市场。康熙五彩,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清末之际,很多购买华夏古玩的外国人特别喜欢;外国人喜欢这种“热烈”,所以追求康熙五彩的买家很多。
但是哪有那么多康熙朝的真品?
那就仿。
所以,清末民初五彩的回潮,本质上是出现了大量的高仿康熙五彩瓷器。
吴夺此时不由又看了看送东西来的男子。
原来,他可能没有说谎。
从清末到现在,这套十二花神杯,还真有可能在他们家出现了传承。
只是,他们家从祖上到他,眼力都不行。
他们的眼力是彻底看不明白康熙五彩的。因为这是一真十一假,绝大部分都是假的,这都看不出,那么就不是因为掺杂真品的迷惑性了。
这时候,何双友终于放下了六月荷花杯。
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都明白了。
“这一套杯子,不单出是么?”何双友笑着问向男子。
“单出?”男子不由愣了一下,“您是大雅斋的鉴定师么?”
“对,我姓何,这位姓吴,我们都是大雅斋的鉴定师。”何双友笑了笑,“未请教贵姓?”
“我姓张,弓长张。”男子顿了顿,“何老师,你说的单出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就问问你是只能一套出,还是可以单出。”
男子的反应貌似也不慢,“你的意思是,这里头不全看真?”
“我可没这么说。”
“不单出。”
何双友点点头,“那张先生,打算什么价儿出?”
男子不啰嗦,竖起食指,“一千万!”
何双友也不啰嗦,“收不了!”
“那您也报个价?”
何双友想了想,“一百零二万零两千。”
“怎么还有零有整的?”男子皱眉。
这个价儿他肯定接受不了,但也顺口问了一句。
“因为我每一只都是按最高收货价报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