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都市言情

鉴宝无双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鉴宝无双:正文卷 第582章 有点儿像秦始皇陵

    从现在的池子到最后一个池子,其实是穿越整个“小广场”的中线,吴夺开始走时,“大部队”已经过了中心的尉缭石雕像了。

    吴夺走到中心的尉缭石雕像下,绕过的同时,不由又想起一件事儿来。

    那就是在地理图中,也选取了九个地支来代表九鼎;从已经取出的鼎来看,实际也验证了,九鼎本身暗含相应的阴阳五行属性。

    十二个地支,选了九个,有三个没用上,分别是阳土副土的戌狗,阴土主副土的丑牛和未羊。

    之前在豫州鼎秘藏之地附近的地藏庙,已经基本判定,化肥的出生地就在地藏庙后;它的出生,应该是谛听“分身”附着,但同时可能受到了豫州鼎地气的影响。

    而豫州鼎,在地理图上只用阳土辰龙指代。豫州鼎是阳鼎,阴土自然不合。但除了阳土主土辰龙,还有阳土副土戌狗,虽然没用上,但肯定是有对主土辰龙的辅助的。

    化肥的身上,就可能有谛听和戌狗的双重作用。或者说,谛听的这个“分身”,同时受到了戌狗的影响。

    这是碰巧吗?

    或许不是。

    吴夺心想,或许谛听的这个“分身”,正是为了九鼎而出现的!

    那么化肥曾经“表示”过的、和它有“关系”的吴镝——他的失踪,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但是吴镝毕竟和九鼎有过关联。

    之前吴镝一直在寻找九鼎,而就在聚龙河一带初露端倪之时,吴镝救了自己;随后,便失踪了!

    难不成,自己就是要代替吴镝来完成九鼎之事的?

    老财主曾和吴镝并肩作战,自己是吴镝救的命,又被老财主抚养长大······

    冥冥中,仿佛一切都已经有了安排。

    只是自己代替吴夺来完成未竟之事,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培养期”。

    ······

    “吴夺,干嘛呢?!”

    吴大志的一声高喊,让沉浸在思索中的吴夺回过神来。

    抬头一看,大家已经围在了最后一个池子边上查看,而吴大志正扭头看着自己。

    “来了!”吴夺收回思绪,快步跑上前去。

    刚才琢磨的事儿,一时有点儿乱,也很难理出真正的头绪;而且现在还没干完活儿,先放放吧。

    来到池子边上,吴夺定睛一看,这里头,也是一组石雕。

    不过只有四个动物。

    四象。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直径两米的池内,四象石雕并不大,最大径都在一尺左右。

    不过,除了四象石雕,池底还有很多圆形凹坑,粗略看去,总数怕是得有两百左右;这些圆形凹坑还分成了二十组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分别构成了一定的图形。

    二十八星宿。

    华夏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故称之为二十八星宿。

    而这二十八星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分为四宫,也就是四个大星区。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大星区的四象是四种神兽,而二十八星宿的二十八个名称,也是一种动物,同时分别结合了日、月、五行。

    《西游记》曾多次出现二十八星宿的神灵形象,比如掳走百花羞公主的“奎木狼”,比如帮着对付蝎子精的“昴日鸡”——也就是昴日星官。

    吴大志之所以刚看了看这个池子,就有闲心去招呼吴夺,是因为一眼就看明白了。

    那边的池子里是十二地支动物,也就是代表“地”;这边的池子里是天星四象神兽,也就是代表“天”。

    在尉缭墓中,这是天地“对称”的布局。

    不过,这个池子中的四象神兽石雕和代表二十八星宿的凹坑,就是古时的典型设置,没什么特别之处。

    关于二十八星宿,战国初期就有文字记载,同时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上,也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

    葛亮也没看太久,便又看向尉缭石雕像和其后的兵马俑,随后连续沉吟道:

    “这个墓葬的布局,分为两个半区。

    前半区的五个池子,类似于五处祭坛;中央祭坛是墓主的‘骨灰罐’,两侧祭坛分别以‘六玉’和‘随侯珠’为祭器,中轴线两端的祭坛,则以灵兽指代天地。

    而另一半区,是尉缭石雕像和兵马俑。总体上,好像尉缭在“下头”,依然像在天地间施展抱负一样。

    这整体上的布局······”

    吴夺忍不住接口,“有点儿像秦始皇陵啊!”

    虽然秦始皇陵的地宫尚未发掘,但是根据种种说法,地宫之中,有日月星辰,有山川河流,有奇珍异宝;而且地宫外的兵马俑坑已经发掘出来了。

    这尉缭墓葬,确实是有点儿类似的,不过比之秦始皇陵,只能说有点儿像,而且是微缩简化版。

    葛亮点点头,“对。这尉缭和秦始皇,这么看,去世的时间差不了几年;我怀疑,尉缭的弟子中,会不会有人也参与了设计秦始皇陵?”

    “有可能。”吴夺接口,“皇帝是皇帝,师父是师父,两头兼顾,不是没有可能。”

    “你俩一唱一和还挺默契。”吴大志笑了笑,“好了,这种臆想的事儿,以后有的是时间继续想、继续聊。这里基本探查明白了,咱们再去兵马俑区查看一番,就撤吧!”

    大家也都笑了笑,随后便走进了兵马俑的区域。

    吴大志将装有“随侯珠”的小漆盒给了吴夺,“你先去看看化肥,一直呆在那里没事儿吧?顺带确证一下随侯珠,晚点儿过来也无妨。”

    于是吴夺便又走向了化肥所在的那个池子。

    这颗“随侯珠”,吴夺此前没能上手,拿到之后,便开盒取出握在了手中,一边走,一边“听”了起来。

    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而且是名头极大的“随侯珠”,吴夺本想着应该听到很长的内容才对,却只听到了很短的内容。

    不过,虽然短,却很有用。

    翻译过来就两点。一点是年份,确实能对上春秋时期。

    另一点的内容是:矿生于涢山北麓,天然近珠,涢水冲运而出,又经巧匠磨砺二十余年乃成,后被吞于蟒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