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少帝成长计划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少帝成长计划:正文卷 第0307章 故安侯嘉

    “荥阳一战,故安侯可谓扬我汉室之威,便是朕,亦赞叹不止啊~”

    道出一句略有些做作的开场白,刘弘又简单关心了一下申屠嘉的身体状况,便开始直入正题。

    “卿久离长安,此任内史,可有政令不通之忧?”

    其实,在申屠嘉于十二月中旬抵达长安之后,刘弘就已经召见过一次申屠嘉。

    只不过当时,申屠嘉连内史的状况都还没摸透,刘弘也不好下达什么指示,只求申屠嘉能尽快理清内史的事务,为开春后宿麦的耕种、收获做好准备。

    但很显然,申屠嘉的表现,远远超乎了刘弘地预期。

    “承蒙陛下挂怀,臣不敢有一日懈怠。”

    “自臣至长安已近半旬,内史有司凡六百石以上之官佐,臣均已会面。”

    就见申屠嘉稍有些拘谨的拱手一拜,旋即语气淡然道:“今内史,虽不敢言复往日之利,然臣于内史之政务,当算得上知晓···”

    闻言,刘弘露出一个深达眼底的笑容。

    “如此甚好,甚好···”

    虽然之前就对申屠嘉‘在短短半个月厘清内史’的事有所了解,但当申屠嘉以一副满是自谦的口吻,说出那句‘算得上知晓’时,刘弘还是止不住感叹起来。

    “到底是在历史上,曾官至相宰的名臣啊···”

    或许听上去,在半个月摸清内史的状况,并不是值得什么称道的是,但申屠嘉那句毫不经意的话,放在后世绝大多数朝代,都很难找出一个能完成的臣子。

    ——半个月之内,内史属下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申屠嘉都已经进行了会晤!

    要知道内史一职的‘内’字,指得是关内!

    准确的说,整个关中,在理论上都属于内史直接领导;就连丞相府发往关,都要在内史这里过个手。

    或许单从人数上来看,长安中央人员最臃肿的部门,是坐拥官奴十数万的少府;但若是说,哪个属衙麾下的‘六百石及以上’官员最多,那无疑便是内史。

    六百石,在汉室官场算是个分水岭——六百石及以上,意味着起码是一个小县的县令,虽然权力不大,但好歹也算的上的独当一面,守牧一方。

    而六百石以下,即便是在偏远地区,也意味着县衙副职,或司曹主官。

    在朝堂有司属衙中,六百石及以上的编制,丞相府有万石的丞相一人、千石的丞相司直一人、比千石的丞相长吏一人,以及比六百石的丞相征事二人。

    御史大夫属衙,除了万石的御史大夫一人、千石的御史中丞一人外,也只有六百石的侍御史员十五人。

    三公如此,九卿属衙也好不到哪去——除了内史和少府之外,绝大多数九卿属衙,秩在六百石以上的,也大都只有作为主官的九卿本人,以及副官一到三人而已。

    少府作为九卿最臃肿的行政单位,除了作为主官的将作大臣(少府卿)之外,还有秩千石的长监一人、比千石的少监二人,负责六尚的六百石主官六人,以及负责六丞,比六百石的丞令六人。

    一卿、三监、六尚、六令、十五属的少府,已经算得上足够臃肿,六百石以上官员足够多了。

    但与内史相比,少府这不到二十个六百石以上官员,根本就不够看的。

    撇开中二千石的内史本人,以及秩千石的两个令丞不说,光是内史麾下的中尉,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明明不是九卿,秩禄却达到匪夷所思的真二千石!

    即便是再往下一级,受中尉调遣的中郎将,秩禄也达到了比二千石。

    要知道真二千石的行政待遇,是比同诸侯王相的!

    即便是中郎将比二千石的等级,也是与都尉、光禄大夫这样的高官显位比同。

    更恐怖的是:中尉麾下,不只有一个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三人,分掌中郎,秩皆比二千石!

    光是这种‘一个九卿属衙有五个二千石’的状况,就足以说明内史的状况了。

    除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之外,中尉麾下,还有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等三位‘郎中将’,分掌那些花钱赀官为郎的郎中,均秩比千石

    一个中二千石(内史),一个真二千石(中尉),三个比二千石(中郎将),两个千石(内史丞),三个比千石(郎中将)——这够多了吧?

    还不止!

    ——分属三部中郎将统辖的中郎,也统统都是六百石!

    而中尉属衙的中郎,人数通常会维持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人之间。

    大多数情况下,中郎外放都是可以直接为将领,甚至出任一郡之郡尉的。

    在这个群体中,出现过很多名垂青史的将领——迷路将军李广、将军栾布、程不识等猛人,都是从中郎成长为名将的典范。

    而这百余位六百石,还只算了中尉属衙而已···

    除了中尉属衙之外,内史下辖,还有许多独立的行政单位,拥有六百石级别的主官。

    ——关中五仓仓令,五个千石;

    ——长安九市市令,九个比千石;

    再加上关中各郡县地方的仓农监、都水等,这就又是百十来号人。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尤其重要的点——前面提到:六百石以上,便是一县县令的等级了。

    而内史麾下,六百石及以上人员最多的,便是关中各地县衙——关中各县的地方政府,也都归内史管辖!

    若是小县,那就只有一个六百石的县令;可若是大县,那就多了去了。

    县令千石,县尉比千石,县丞六百石,再加上司曹主官,也可能达到‘比六百石’的级别。

    这就使得内史麾下,级别在六百石及以上的官员,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人以上!

    而申屠嘉,却是在抵达长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与这五百多人都进行了会谈!

    做个简单的计算就不难发现:要想完成这个成就,申屠嘉平均每天要见的官吏,就在三十人以上!

    而六百石又是汉官的分水岭,对于这些有资格出任一县主官的官员,申屠嘉自然不可能进行集体训话,而是一对一的会晤、交流。

    即便时近元朔,关中各地的官员都大半汇集在了长安,这‘每天接见三十个以上的官吏’,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壮举!

    就算不考虑申屠嘉的身体,能否承担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光是申屠嘉能在刚上任的情况下,将麾下骨干都叫到身边,便足够让人为之赞叹了。

    再看看眼前,面色丝毫不见颓疲,仍旧一副荣辱不惊的申屠嘉,刘弘心中,再度涌现起一丝敬意。

    “老黄牛,果然名不虚传呐~”

    作为汉室开国元勋中相当不起眼的一人,申屠嘉在汉初那个将星璀璨,英雄迭出的时代,可谓是‘中庸’之材。

    不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也不像才华横溢的萧何、萧规曹随的曹参,申屠嘉,更像是一个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历史上,文帝刘恒登基之前,申屠嘉的官僚生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了‘郡守’这一级。

    汉郡守,统辖数县到十数县不等,秩二千石,比九卿低两级。

    但俗话说得好:京官当面大三级。

    作为地方官员,尤其是关东的地方官员,申屠嘉的郡守,在朝堂中的地位,恐怕连秩千石的九卿副官都没法比。

    而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现在这个时间线,申屠嘉官僚生涯的转折,都出现在诸吕之乱之后。

    历史上,文帝刘恒入继大统,为了稳定朝臣,下令遍封高皇帝时期的有功将士。

    淮阳郡守申屠嘉,就幸运地进入了那个被恩封的名单当中——封故安侯,食邑五百户,为关内侯。

    之后,文帝刘恒也与此时的刘弘一样,将申屠嘉调入了中央,出任内史。

    做内史没过几年,颍阴侯灌婴便老死在了丞相之位上,御史大夫张苍递补成为丞相,而申屠嘉,也按照汉室‘御史大夫升丞相、内史补为御史大夫’的政治潜规则,成为了御史大夫。

    直到文帝晚年,张苍因黄龙改元一是被罢免,申屠嘉方被刘恒‘矮子里面拔将军’,拜为丞相。

    须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文帝刘恒除了申屠嘉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选择。

    其一,是皇后窦漪房失散多年,直至文帝登基之后,才从黑煤矿里脱身的皇后胞弟:章武侯,窦广国。

    另外一个,便是如今刘弘预定的蓝田都尉,而是曲周侯,郦寄。

    而这两个人选,都因为一些颇具有汉室特色的政治原因,而与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历史上的郦寄,在诛吕行动中,被周勃要挟着偷回好友吕禄手中的虎符,而沾染上了‘卖友求荣’的污点。

    而这个污点,让郦寄先后两次,与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第一次,就是黄龙改元之后,张苍被罢免;第二次是景帝一朝,晁错挖开太庙墙垣,丞相申屠嘉气死。

    或许在后世人的角度看来,这个理由很荒诞,但在汉室特有的‘道德大于天’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丞相,是绝对不能被天下人接受的。

    郦寄失去角逐丞相大位,是因为道德污点,而另外一个人选,就纯粹是‘生不逢时’了。

    文帝皇后窦漪房年幼时,窦父在垂钓时不幸坠河而死,其母又早亡,窦漪房与兄长窦长君、幼弟窦广国,顿时就面临了汉室绝大多数百姓,在面临意外状况时的境况。

    ——要么饿死,要么委身为奴。

    无奈之下,窦长君、窦广国兄弟二人签下了一纸卖身契,成为了矿奴;而窦漪房不愿为奴,便找准机会,以良家子的身份入了宫,侍奉于吕后左右。

    后来,吕后传令代王刘恒移封为赵王,刘恒慌乱间拒绝,并表示‘愿为陛下守卫边疆’,此时的吕后不知是出于赏赐,还是出于坚实的目的,便将窦漪房赐给了刘恒。

    等刘恒登基之后,窦长君、窦广国两兄弟听说:当今皇后姓窦,便入了长安,与窦后兄妹团聚。

    就在窦后喜极而泣,正要好好述说一番亲情之时,尚未执掌大权的代王刘恒,却迎来了朝中重臣的联袂逼宫。

    ——对于都是兄妹的团聚,整个汉庭都深感忌惮,唯恐窦广国、窦长君兄弟二人,会成为下一个吕产、吕禄!

    迫于手中无权,刘恒只好无奈的答应:派有德之士归教窦氏兄弟二人,以肃汉家外戚骄枉之风。

    经过十数年如一日的精心培养,窦氏兄弟在身边二十四小时接力的‘道德老师’们不懈努力下,终于得到了‘德才兼备,群臣敬服’的舆论评价。

    而窦广国凭借多年积攒下来的学识,以及相当宏伟的大局观,而成为了文帝刘恒的御用智囊。

    自然而然的,在张苍这样一个‘不听话’的丞相下位之后,刘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亲密心腹,小舅子窦广国扶上相位。

    可这一下,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

    诸吕之乱过去不过十数载,吕产、吕禄把持朝政的状况,对朝臣而言仿佛仍旧历历在目!

    对于身为外戚的窦广国成为丞相,整个朝堂中央都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抗拒:谁做丞相都行,就是不能让窦广国做!

    最终,窦后为了忌讳‘外戚干政’的嫌疑,劝说窦广国放弃这个想法。

    而汉室本来就有‘非侯勿相’的政治潜规则,如今,彻侯中唯二的候选人都被排除出去,刘恒彻底犯了难。

    直到有一条,刘恒灵机一动:非侯勿相,那我封个彻侯不就完了?

    当然,除了‘非侯勿相’之外,汉室还有一条‘非功勿侯’的潜规则。

    所以,比彻侯稍低一级的‘关内侯’,就进入了文帝刘恒的视野。

    配合着‘御史大夫递补为相’的政治传统,申屠嘉才得以在历史上,经历‘早上被恩封为彻侯,下午被拜为丞相’的高光时刻。

    但即便如此,申屠嘉的专业水平,也绝非历史上申屠嘉成为丞相时,朝堂所流传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那般简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