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从农家子开始的古代生活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从农家子开始的古代生活:章节目录 第 129章 勃然大怒

    “嘭!”

    一声巨响,打破了宝慈宫里的宁静。

    曹太后看着手中自河北送来的密信,目瞪欲裂,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他怎么敢?”

    “他怎么敢?”

    “这个孽障!他怎么敢?”

    接连三句,语气之中的震惊和质问愈发浓郁。

    “我曹家替朝廷镇守北地,世代忠良,累世将门,怎么出了这么一个孽障。”

    曹太后恨铁不成钢的骂道。

    而曹太后手中拿着的,则是侄子曹国仁派人加急送入东京的密信。

    旁边的老内官起初还不明就里,一脸的懵逼,可听得曹太后骂了两句,便猜到了:“大娘娘切莫动气,公子年幼,难免会有行差踏错的时候。”

    “行差踏错?”曹太后竭力压制着心底的怒气:“他这哪里是行差踏错,分明就是在拆哀家的台,挖朝廷的根基!”

    徐章是什么人?先帝亲自册封的永平侯,是嘉佑帝留给曹太后的一把钢刀,留给赵宗祥的得力干将。

    如今韩章已经老了,还能再支撑几年?候曹太后自己也不复年轻,又接连遭逢巨变,精力已经大不如前。

    以后的朝廷,终究是要靠徐章这些年轻人们支撑起来。

    可现在……

    老内官虽然心里头好奇,曹家的哥儿究竟闯了怎样的祸事,竟然叫曹太后如此大动肝火。

    可却不敢直接开口询问,只能在心底不断猜测。

    “先帝把皇帝和江山交到哀家手上,哀家一介妇人,能力有限,虽不能将其发扬光大,却也不能辜负先帝的信任。”

    “可这个孽障是怎么做的?”

    “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都知道要支持哀家垂帘听政,稳定朝堂,安抚人心,这个孽障身为曹氏子弟,哀家的嫡亲侄孙,非但不知道帮哀家分忧,还一个劲儿的拖哀家的后腿!”

    曹太后是真的生气,不是因为徐章的身份,曹家惹不起,而是因为曹良玉这么做,释放出去的这个信号,不论是对曹家还是曹太后,都大大的不力。

    徐章是什么人?平定了乙巳之乱,对先帝和曹太后都有救命之恩,还一路护持当初还只是夏王世子的小皇帝入京,几乎可以说是一手把赵宗祥推上了皇帝的位置。

    如此以为功勋赫赫的大功臣,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对曹太后和先帝可是有着救命之恩的。

    “他竟然胆大包天到派人去结了徐家的货船,杀了百余人。”

    “如此行径,和那些穷凶极恶的江洋大盗又有何区别?”

    曹太后越想越气。

    身后的老内官,也总算是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可真是因为知道了,这才震惊。

    “徐家的货船?莫不是永平侯府?”老内官心中暗自问道,如今朝堂之中,为官者姓徐的倒是也有些,金陵勇毅侯徐家也是一个,可能够叫曹太后如此动怒的,怕是只有一个永平侯府了。

    数月前孟州发生的那桩大案,正好就在岭南叛乱的节骨眼上,曹太后当时可是动了好大一番怒,连韩大相公都被骂了。

    那短时间里头,宫里的女官内侍们伺候的都十分小心,不敢出半点儿差错,生怕触了曹太后的霉头。

    “这······”

    老内官总算是知道曹太后在生什么气了,可一时之间,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曹太后气得不是曹家人劫了徐家的船,气得是曹家人不顾如今的形势,还这么胆大包天的对勤王救驾的大功臣下手。

    世人可不不会认为这是曹家一个后生晚辈自作主张才弄出的事情,只会以为这是整个曹家的态度,甚至有些极端的还会以为这是曹太后的态度。

    “大娘娘,如今这事儿,已经被查出来了?”老内官不愧是在宫中伺候多年的,书虽然没读过多少,可脑子转的却快,和他那副快要生锈的身子骨,正好截然相反,只顿了片刻,就有了主意。

    曹太后闷哼一声,仍旧带着怒意:“若是被查出来了!只怕现在徐谨言那小子现在都闹到殿外求哀家为他做主了!”

    老内官松了口气,眼睛微眯,说道:“既然还没查出来,那就好办了,大理寺、刑部还有提刑按察使司这么多衙门花了这么久都没调查出来,想必是侯府那边已经把首尾都处理的干干净净的了,何虞候虽然能力不差,却也未必能够查的出来!”

    “世事无绝对!”

    曹太后虽然生气,却还没有失去理智,很是谨慎小心:“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何四九虽然出身市井,可却并非一无是处,否则的话,先前他也不会把蕊初那丫头藏了十多日也没被叛军发现。”

    话虽如此,可曹太后不论是脸上还是语气之间的怒气,明显比之刚才要少了许多。

    老内官眼睛一转,心里有了分寸:“老奴是个蠢人,愚钝得很,大娘娘心里定然已经有了主意。”

    曹太后脸上怒意渐渐散去,原本波涛汹涌的心湖,也逐渐归于平静。

    曹太后很清楚愤怒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

    ,朔日朝会。

    嘉佑帝是个勤勉的皇帝,最开始亲政之时,几乎日日都要上朝,到了中年时,开始体恤臣工,改为三日一朝。

    到了暮年之时,由于精力不济,没法支撑长期且高强度的工作,就把朝会延长到了五日一朝,许多政事都丢给了政事堂的几个大相公们处理。

    曹太后执掌朝政之后,也延续了嘉佑帝的习俗,每五日召开一次朝会,和大臣们商议政事。

    今日也如往常一般,大臣们寅时左右就得起床,寅时末刻,卯时初左右就得聚集在东华门外。

    卯正时分,就在宫中内侍们的引领之下入宫,到文德殿外,直到约莫卯时七刻左右,百官陆续进入朝堂,辰正时分,太后出现,朝会正式开始。

    徐章混在百官之中,纵使再怎么沉默,却还是那么显眼。

    没办法,谁叫徐章身边的那些同僚,至少都是四十岁往上的。

    至于年轻的那些,要么就是在殿外等候,要么就是在大殿四周分列着。

    一番行礼之后,户部侍郎杨启平第一个站出来奏对,说的是岭南平叛之后,朝廷为了安抚百姓,修补城墙县衙还有因为战事而受到损毁的民房等花费的银钱。

    杨启平自然不可能一笔一笔的给曹太后算清楚,具体的数字都写在了奏折上头,早就送去了政事堂,如今只是在朝会之上走个过场,把最后的数字告知群臣而已。

    “七万六千八百四十五贯?”听到杨启平说出的数字,曹太后很是心塞。

    杨启平也无奈的道:“启禀太后,这已经是各地周县衙门和当地的士绅们分摊了七成成之后的数字!”

    户部尚书年事已高,十天里头,有七天是告病在家的,剩下的三天,两天参加朝会,还有一天去户部打酱油。

    实际上户部现在做主的全是杨启平这个户部左侍郎。

    “三成就是将近八万贯,若是全部加起来,岂非有二十五万贯?”

    “这还只是战后的修缮,不包括先前的赏赐和抚恤!”隔着帘子,众臣们瞧不清曹太后脸上的神情,可光听声音都能感受的到曹太后心中的不快。

    “这些年来,花钱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可朝廷的进项却也不见增多,杨侍郎,你们户部可得多上点心。”

    “哀家和先帝花了几十年才攒下来这么点家底儿,可再经不起折腾了!”

    杨启平在户部呆了也有十多年了,光是户部左侍郎的位置就已经做了八九年,可面对曹太后的话,还是没忍住老脸一红,拱手应下之后,赶忙退了回去。

    户部虽说管着国库,可盐酒茶铁四项朝廷财政的大头,只有一个酒户部还能插上手,其他三样,都被各自的衙门把持着,每年送到国库里头的银子就那么一点点。

    朝廷自各地征收上来的赋税也有十多年没有增长了,作为户部尚书,杨启平很清楚这里头的原因是什么,可却没法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来,因为就连杨启平和他背后的杨家,也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元凶’之一。

    马上就要到秋收了,各地马上就有一批赋税送来东京,尤其是江南那边,每年的赋税,有七成都是来自江南以及周边地区。

    杨启平之后,又接连有数人上奏,不过都写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内侍那独特的公鸭嗓在文德殿内回荡。

    徐章都已经做好了撤的准备了,不想一个御史台的御史却忽然站了出来:“启禀太后,谏院、新进谏议大夫,齐衡,有要事启奏。”

    “准奏!”曹太后淡淡的说,站在玉阶上,怀抱拂尘的内侍当即朗声高喊:“太后有旨,宣谏议大夫齐衡进殿觐见!”

    “宣,谏议大夫齐衡进殿觐见!”

    齐衡?

    徐章还在好奇,就看到一身崭新官服,手持笏板,昂首挺胸,大步踏入殿中的齐衡。

    “微臣谏院新进谏议大夫齐衡,参见陛下,参加太后!微臣恭祝陛下万年,太后万安!”

    “免礼平身吧!”小皇帝习惯了做工具人,因此这话说的也十分流畅,没有半点迟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