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明祀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明祀:章节目录 67、新都公去意萌生、昆山公屡言挽留

    “哎……”杨廷和长叹一声,随后心有戚戚长道:“国朝多事之秋,国君年幼,毛部堂还需费心辅佐。”

    近来皇帝大发神威,逐步剪除杨廷和党羽,不少官员因为与其同气连枝,故而被免官、迁官,这不由让其不心生凄凉之感。

    皇帝太过圣明,不久之前下令甄选勋戚子弟待开经筵之后一旁侍读,从而拉拢勋戚之心。

    为避免文官不允,又下令勋戚之家,尽数付送国子监读书,考核不通者不得袭爵,又拉拢群臣之心。

    不过悄然之间,依然掌握朝廷大局,只要不是太过肆意挑战祖宗成法,基本上群臣再也无力反抗。

    所有政令几乎通畅无阻。

    对于刚刚登基的掣肘,也已然消失不见!

    最重要的,乃是皇帝极为精明,从来不在规矩外说话,一切事情皆在规矩内。

    即使规矩之外,必然也有慈寿皇太后在背后支持,故而近日以来,一切政务、法令几乎无人劝谏,更莫谈阻止。

    此消彼长之下,杨廷和退意愈发强烈。

    自四月二十三登基,抵五月初一,近一旬时间内,自己势力可谓江河日下,而皇帝势力一日胜过一日。

    皇帝对于自己之意,杨廷和心知肚明,这也是其不想继续在任原因之一。

    毛澄一听此言,便感觉杨廷和好似心有所指,遂追问:“石斋公何意邪?”

    “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杨廷和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引用苏轼《赠善相程杰》一句诗来表达此时心情。

    “国君初践大位,庶务繁杂不堪,公何以此意?”毛澄顿起惶恐之色,连忙追问杨廷和。

    杨廷和有济世安邦之才,又才刚过六十,与官场而言,并不算太过年迈,政治生命最少还有五六年,完全没必要此时致仕。

    皇帝不满杨廷和,固然众所周知,但眼下尚未激发矛盾,双方还算颇为和谐,至少表面看来,君臣和谐,何必急于一时?

    而且眼下虽然大局已定,皇帝对于庶务也逐渐得心应手,处理国务不妥之处,也越来越少。

    但一国之事,岂在朝堂?

    近年天灾频发,勋戚、宗室、内官、士大夫兼并土地愈发猛烈。

    百姓穷无立锥之地,富人阡陌连田,国家赋税历年逐减,卫所废弛,武备颓废,如此亡国之景时。

    而杨廷和这般济世安民之才,却在此刻致仕,岂不让毛澄错愕?

    且皇帝也并未有心让杨廷和致仕,那又何故事先提及?

    “予本愚陋之人,受泰陵、大行皇帝厚恩,得以入直文渊阁,为君王参赞机要,辅佐皇上安抚庶民,今已有近十年矣。

    今上有尧舜之资,二王之德,必可致皇明中兴,我又何必恋栈权位?”

    杨廷和深知,此事未曾发生矛盾,不在于皇帝有多信任,而在于皇帝聪慧,知道刻意压制矛盾激化。

    是故群臣弹劾奏本,一律皆被留中不发,或是贬黜上奏之人,来维护杨廷和威严。

    但并不能就料定,皇帝心中并未将此事放于心中,反而可能是皇帝,在静静等待时机。

    一旦时机成熟,这些留中奏疏,都会被拿出来,做为杨廷和历年罪状。

    此时若自愿请辞,还能落得个体面,真等到矛盾激化之时,纵使自愿请辞,恐怕也落不到任何好处。

    “圣人虽有尧舜之资,然圣聪尚幼,元辅万万不可在此刻有退隐之心呐!”

    杨廷和做为“遗老党”骨干,若其此刻致仕,则此党立刻便土崩瓦解,那当初何必如此努力?

    且当今天子到底何如,谁也无法预测。

    有三年不鸣,一鸣冲天的明君,也有前明后暗的昏君,不到最后一刻,这些事永远无法知道。

    眼下皇帝虽然势力逐渐庞大,但皇帝尚在年幼,还可以教导,不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将皇帝培养成为圣君,难道要等到皇帝厌倦政务,然后步向萧衍、李隆基步伐?

    “大宗伯勿忧,天下之事已然步入正轨,内阁大学士非前朝宰相,无论内阁在否,只要九卿诸司皆在,则国事必然不会有颓废可能。

    陛下圣聪天作,近日以来处理国事,犹如老吏,愈发熟练,我等又何必如此过于担忧?

    且我等人臣,终有老去之日,圣人日后何如,我等无法预知。

    如上为真主,使无我,皇明依旧中兴,苟非真主,有我亦难阻止颓废。

    昔日大行皇帝旧事,你我皆历历在目,难道是我等未曾尽人臣之能邪?

    非也!盖天子者,一言而为天下法,我等向使有万千不愿,如之奈何?”

    杨廷和摇摇头,最近发生之事让他想通许多。

    也许国家并非缺他不可,自己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而且如果皇帝真的恣意妄为,群臣自有劝谏,一旦无法劝谏,就算他在也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当年南巡之时,杨廷和不肯起草南巡诏书,下令威胁百官不允起草,可最后正德皇帝依然可以南巡。

    等到正德在南方游玩,他又在京城苦苦哀求回京,可结果依然不见任何改变。

    直到四月二十二日,行宫劝谏朱厚熜走东安门,在文华殿受笺,可结果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如此朝堂有他与否,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因为皇帝不信任他。

    且内阁大学士,终归是内阁大学士,并非汉唐宰相,可以开府治事,置属吏帮助处理公事,凌驾于朝堂之外。

    内阁大学士只有提议权,从根本而言,是无法对于国策有任何决定。

    一旦皇帝不信任,完全可以接受他人建议,然后更改杨廷和所提建议。

    严格而言明朝中心在于九卿,九卿完全可以绕过内阁,将政务呈递皇帝,然后批发。

    只不过以往皇帝懒惰,于是有了内阁将处理方法备上,给与皇帝参考。

    可如今皇帝废黜司礼监,而且每每批阅奏本之时,将九卿、给事中、翰林院以及有司请到驾前备询,所谓的内阁也就更加变得可有可无。

    如此杨廷和又何必久留?

    “但是……”

    “杨老先生,陛下有谕!”

    就在毛澄还想要说些什么,韩雍低头走到杨廷和面前,然后面北拱手而言,打断毛澄之言。

    “臣恭闻圣训!”杨廷和、毛澄二人屈身行礼。

    韩雍也不见啰嗦,点点头之后娓娓道来:“传内阁诸位先生、九卿、光禄、太常、鸿胪、太仆等堂官及六科、翰林院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侍读、修撰、编修等俱数前往武英殿侍驾,朕有事咨询。”

    “臣等敬遵圣训!”

    杨廷和、毛澄二人眼中闪过一丝狐疑,也不知皇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既然有口谕,自然不能不从。

    “我要前往诸司宣谕,便不在打搅杨老先生与大宗伯了!”韩雍宣完口谕之后,欠身行礼。

    “中贵人慢走,我等恕不远送!”

    杨廷和、毛澄二人接谕之后,虽然心中狐疑不定,但知即使询问韩雍,估计也是问不出什么,于是也就没有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