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就反了吧!:章节目录 第34章 文中子王通
随着“学宫”项目的成立,谁来当院长,这就有些犯难了。
作为造反组织赤色旗帜势力的文化教育核心,学宫必须得让一个有实力和威望的人来担任才行。
偏偏杨广手下没有这样的人才,杨广没有,但是洛阳城里有,那就是大儒王通,一个提出“三教合一”的文化猛人,而且《三字经》里把他称为“五子”之一。
王通一生有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可惜的是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
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中说》系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体仿《论语》敷衍成书,由王氏家人定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10篇行世。此书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为后世所重视。
王通还被列入诸子百家里的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而文中子就是王通。
关键王通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其弟子就有千余人,学生里就有薛收、温彦博、杜淹等。
其友人有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这样时代猛人。
从朱潜龙口中知道洛阳城里有这么一号人物,还等什么,拿下再说,有了王通做院长,光是其威望和人脉,就不缺文化人才和教师资源了。
某一天,王通正在洛阳自己创办的书院里看书,突然下人来报,杨广派人来请。
“杨广?”
对于杨广突然派人来请自己,王通一头的雾水。要知道之前杨坚在位时期,对自己可是一直都不对付,也不重用自己,所以自己就辞官回家,一心教育和著书。
对于杨广,两人之间并没有交集,如今已经宣布造反的杨广突然派人来请自己,王通心里还是有些奇怪。
对于杨广的邀请,本来王通想告病拒绝的,但如今杨广突然收复了河南之地,尤其是杨广刚刚弄出的那些火爆市场的纸张和书籍绕到了王通的痒处,所以王通还是答应了杨广的召见。
“见过陛下!”
进入紫微宫。见到杨广后,王通刚要准备跪下行礼,就被杨广制止了道:“王师,我现在已经不是皇上了,还请叫我大统领,我们赤色旗帜的土地上,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皇帝了。”
“啊!”王通闻言顿时愣住了。
虽然早有耳闻杨广宣布造反,不再称帝,而是称什么大统领,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一时间王通对杨广的这一系列操作有些摸不着头脑,
对于王通这个人,说实话杨广本身有些不感兴趣的。但朱潜龙向杨广解释了一下其作用不比鲁妙子低,是挖世家根基的关键人物后,杨广这才开始意识到,只要运用得当,王通的作用有多么的强悍。
陪同王通客套几句之后,杨广说出了召见王通的主要目的,那就是请王通担任“学宫”的院长。
“学宫?”王通闻言又是一愣。
“对,就是学宫的院长,我们赤色旗帜在紫薇宫内创办了一间学宫,有教无类,只要是我赤色旗帜下的人口,不管是谁,都可以报名入学。
而且我们学宫,为的是能够培养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够造福天下百姓的读书人才。
而不是门阀世家那些靠着书籍文化垄断,掌控朝堂,在无数天下百姓身上的吸血的蛀虫。”杨广一脸耐心的向王通解释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通闻言,整个人都魔怔了,嘴里不停的念叨着这就话。
出自北宋时期张载的这句话对于王通的冲击可想而知。身为教育家的王通一下午清晰的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承蒙大统领厚爱,这学宫院长一职,我王通应下了。”王通一脸激动的向杨广行了一礼道。
接下天道书院院长一职后,王通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最吸引王通的,莫过于书院内的那个“天道图书馆”。
里面不只是又大隋皇家的藏书,还有着不少朱潜龙从现代时空弄来的书籍。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这个“天道图书馆”里的藏书,虽然还不如现代时空里的一家书店。
但是在隋末这个时空里,是唯一一个科目最健全的书馆。
一进入“天道图书馆”,王通犹如进入了天堂一般,无数来自后世的各种书籍,狠狠的冲击着王通的神经。
要不是有些很多书院创办初期的事需要王通来处理,王通巴不得永远待在这个图书馆里,疯狂的吸收这这些来自现代时空书籍里的知识。
基本上,王通除了处理书院创办的琐事外,全部时间都扑进了天道图书馆里。
为了自己又更多的时间看书,王通把自己的弟子和一些好友给忽悠进了天道书院,来帮助自己处理这些琐事。
有了王通的坐镇和邀请,很多不属于世家势力旗下一些文化人士纷纷慕名而来,加入了学宫。
学宫也开始有条不紊的进入了成立阶段,只需一些时日即可开启招生。
在阴葵派的“传媒”广而告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广为流传。
洛阳学宫开始招生,无论贫穷贵贱,只要是好学之士都可以前来学宫报名学习,将来毕业考核完成直接授予官职。
一时间赤色旗帜下的洛阳城里的“学宫”顿时成了无数天下寒门读书人所向往的圣地。
而“天道图书馆”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据说里面的天书,记载着有这个世界的真理。
无数寒门读书人士纷纷背起行囊,朝着洛阳进发。
为此,杨广再朱潜龙的要求下,更是派出了无数以小队为单位的骑兵前往各地的交通要道上保护和互送这些前来投奔的寒门读书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