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域科技树:章节目录 第31章、数学的作用
B·埃克曼停顿半秒,在场侯奖的几位青年数学家却感觉这点时间无限漫长。
他的声音再度响起,宣布了本届大会获奖者名单。
比利时出生的J·布尔盖恩、法国数学家P·L·利翁、俄国数学家E·泽尔曼诺夫,最后一位获奖者,就是第一次参加大会的马由。这既在意料之中,又让许多人意料之外。
听到这份获奖名单,马由暗自揣摩,自己首次亮相数学界,就获大奖,是偶然也是必然。
以往获奖者大多是在数学领域浸淫多年,且大多有名师或名校或研究机构支撑,资源丰富。虽数学成果很是直接了当,无法作假。但评奖时多人都有成果时,这时背景就尤为重要了。
马由就是这样一位没有背景,完全靠自己的学生身份而已。但这次获奖他占据了两个优势,其一是连续攻克两个著名的数学难题,且意义重大,真才实学,无人可否。其二是幼小年龄,此时若给他穿小鞋,未来漫长的岁月这么一位有巨大潜力的天才,不和国际主流数学界合作,那是无法想象的情形。
当然,还有那么一丝政治因素,华国举国发展,兴旺磅礴,势不可挡的局面已然呈现。稍有理智和远见的政治家,定然不会致10多亿人的大市场而不顾,西方国家虽然傲慢,却非无脑。他们背后的资本势力,必将推动他们主动融入华国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于是在本来就有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给予一个纯学术奖,有甜头却无实际影响力,何乐而不为。
所以这次马由获奖,就水到渠成,若其他几位都有可能获奖的被他挤下来。当然,主要还是他的优异成就让任何人无法挑剔。
马由瞬间想到这么多,也证明了他的情商以及政治思维,已经有了不小进步。于是听闻获奖那瞬间的欣喜顿时平静下来。
宣布完获奖者名单后,由L·卡法里利、S·R·S·瓦拉德汉、A·道戴、W·费特分别对4位获奖者的主要成就作了评介。当W·费特负责介绍马由的时,他也显得有些兴奋,音调也提高少许:
“接下来我有幸介绍的是一位还正在上学仅16岁的少年,首先谨允许我借这个发言的机会,祝贺马由先生。你创造了数学界最年轻获奖记录。”
所有名单都宣布了,大会紧张情绪也得到了一些缓解。听到这个有些不一样的开场白,都会心一笑。大家还是非常好奇,这么一位少年,怎么可能如此聪明。
“这位少年,去年年底,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一步证明,成为1993年度全球数学界最耀眼的光芒。那时他刚上大学一年级。可谁也没有想到,时隔半年,就在他即将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博士的时候,他赠送给剑桥大学一份重礼,他再度证明了《ABC猜想》这个无数人数十年,都梦寐以求想要攻克的难题。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难题的解析,他初步构建出《马氏几何》这个全新的数学体系。这个体系对于解答许多数学猜想,都有重要理论支撑。这个理论足够他获得多次菲尔茨奖,将影响几代数学家。我也非常期待,马由先生利用这个理论,在数学领域,有更多的惊艳表现。再次祝贺马由,谢谢大家。”
马由健步上台,他和那些长期从事科研及教学的学者们完全不同,不光是年轻至极,重要是他健康的体能状态,哪怕是外行,也能感受到马由周身传递出来的旺盛生命气息和无穷的力量。
这是他修炼成果的具现,让人无法忘却,印象极为深刻。在西方人普遍高达体格的环绕下,他任然还是那么卓尔不群。
不卑不亢地从W·费特手中,马由接过了证书和奖金。毫不隐晦地拿在手中仔细欣赏片刻,这种率真性情,匹配到他的年龄。让在座大多年龄偏大的知识分子们,感觉一些童趣而轻松起来。马由这个无意识的举动,给严肃的学术会议,带来了一股清风。
菲尔兹奖包括一面金质奖章。奖章正面有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头像和希腊文“ΑΡΧΙΜΗΔΟΥΣ”,意为“阿基米德的(头像)”。头像周边刻有拉丁文,此来源于一世纪罗马诗人马尼利乌斯的著作《天文学》,意为“超越他的心灵,掌握世界”。此外奖章设计者的名字缩写“RTM”及设计年份MCNXXXIII(希腊数字“1933”)也刻在奖章上。而获奖者的名字则会被刻于奖章边轮。
菲尔兹奖奖章背面有一段拉丁文,意为“聚全球数学家,为杰出著作而颁”。文字和树枝的背景为球体嵌进圆柱体(“圆柱容球”)的示意图,这象征着阿基米德的得意之作《论球与圆柱》中最著名的一个结果:球与其外切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之比为均2 : 3。而这一结论也被刻在了阿基米德的墓碑上。
奖金有1.5万加拿大元,大会当场颁奖给的支票。虽然不多,但是一种象征意义,一旦获得菲尔茨奖,其他繁多的年会以及专业奖项,不出意外可囊括不少。
观赏奖牌片刻。他知道过犹不及,立刻进入下一步程序。只见他脸色依然平淡如水,适度的微笑彬彬有礼。在W·费特的指引下,他来到麦克风前用流利而纯正的英语发表了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组委会和众多前辈对我成果的肯定,非常荣幸在第一次参加国数大会,就获得菲尔茨奖。这是我的荣誉也是数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虽然这是第一次但绝不最后一次。“
西方人不擅谦虚,马由也没有必要过于矜持,就实话实说。反而即刻获得了大家一片掌声,数学家们毕竟不是从事演艺人士,他们高兴就是高兴,鄙视也不会附弄风雅,反而对马由这种少年习性更感兴趣。
“数学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是衍生其他科学的重要途径和条件之一。我虽不是数学专业学生,但也愿意在数学领域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马由开场白后,直接引用前世一些数学研究文章中的观点,旁引博证,概括了数学在未来各类学科中的实际运用。说明了数学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研究,而是在未来非常漫长时间里,都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他最后说道:
“浩土星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水平,实际还很幼稚,距离我们漫游太空,感受浩渺的宇宙那无穷魅力的道路还很遥远,而文明及科技要发展,数学研究自然永无止境。我们尚需努力!与诸君共勉,谢谢大家聆听。”
马由的发言言简意赅,与会者都感受到了他内心强大的能量。加之他荣辱不惊的心态,让学者们对他非常好感。
马由创下了号称数学界诺贝尔大奖的菲尔茨最年轻得主记录。以16岁获奖载入史册。
接下来颁发的是奈望林纳奖,得主是A·威杰尔松(以色列大学数学家),他在关于零知识证明方面的工作极有建树。他的结果表明:单向函数对于具有一个Prover的非平凡零知识证明了存在性是非常本质的,但对于多个Prover的交互作用(interactive)证明则不需要。作为一个应用例子,K点网络在有不超过CK(C为某个常数)个地方出错,仍然是可靠的。
颁奖典礼完毕后,大会按程序进行,宣布了接下来9天时间,陆续安排有:R·玛利安()、P·L·利翁、C·H·陶布斯、J·布尔盖恩、***·凯勒、M·孔采维奇、B·拉斯兹洛、J·H·康韦、F·朱尔格、J·C·约克兹、S·R·S·瓦拉德汉、D·沃伊卡莱斯卡、V·A·瓦西列夫、I·多布奇斯、P·西摩、A·怀尔斯、E·泽尔曼诺夫、马由等17位数学家作报告1小时报告。
另外还有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其中就有华人数学家4人,他们是分别是:张恭庆(京城大学)、马志明(华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励建书(米国马里兰大学)、李俊(米国)。
马由没有浪费这个机会,他凭着自己旺盛的精力,参加了所有学者的演讲,强悍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让他聆听这些世界顶级数学大师的演讲,学习各种数学解析的思路及方法,给他许多思维方面的启发和帮助。
马由深刻认识到,数学真的无愧万科之母。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次日上午10点,是马由60分钟发表演讲的时间。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的报告主题,并未按惯例对《ABC猜想》或《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论进行进一步诠释,而是首次公开将《马氏几何》的构建原理和体系大纲,做了精彩的演讲。
数百位数学家以及代表数学领域最顶级的几位权威,都认真听取了他的论述。大多数与会者,认可了马由这个新的数学架构,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