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科幻小说

逐道在诸天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逐道在诸天:章节目录 第一百八十四章、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华山之巅

    就在各大势力猜测李大真人要拽着大家前往域外,挑起杀伐以渡大劫时,李牧却奇迹般的闭起了关。

    关于天地杀劫的资料,他可没有少看。顺应天道推动杀劫发展也就罢了,取代主角成为应劫之人,李牧的脑子可没有坏。

    祸水外引是他提出来的没错,但是不等于李牧就要去背这个因果。

    动则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的死亡,谁知道会产生多少众生怨念,万一天道老大不帮忙扛着,李牧这小身板子可兜不住。

    这和在草原上搞事情不一样。灭长生殿那是江湖仇杀,屠杀草原骑兵那是他们自己送上门的,李牧可以做到念头通达。

    移祸域外则不同,这会导致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因此而惨死,李牧还没有那么铁石心肠。

    道家修行虽然没有那么重因果,但是念头通达还是必须的。怨念缠身加上良心不安,谁知道未来修为高了会不会遭遇心魔?

    说“矫情”也罢,说“脸皮厚”也好,反正只要多了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李牧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一切。

    当然,良心不安只是小问题。关键在于得有人出来背锅,扛下祸水外引导致的大部分因果业力。

    最适合的背锅侠,自然是“朱厚炜”童鞋,作为大明皇帝有国运兜着。

    何况这还是拯救大明于倾覆之策,无论在哪个方向扩张成功,都能够延续上百年的国运。

    作为上了天道黑名单的特殊份子,大明王朝想要延续下去,唯有在这场世界自救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才能够洗刷掉老祖宗犯下的过错。

    要不然像现在这样,宁夏一带已经有一年滴水未降,关中自开春以来也仅仅只是收获了一场雨。

    整个北方都笼罩在干旱的阴影之下,而南方则正好相反,江浙、湖广一带从六月开始就暴雨连连。

    大明王朝从南到北,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天灾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

    这样的情况,只要持续上三五年,甭管皇帝如何励精图治,都免不了要天下大乱。

    与其等着被饥民掀翻,还不如学习大宋编流民为军,送到了战场上当炮灰。

    打赢了靠新领土安置功臣,打输了产生问题的人也没了。只要不是一次赔到底朝天,大明王朝完全死得起。

    在李牧闭关的同一时间,在华山七子的主持下,参与草原之行的华山弟子也纷纷穿上了道袍,捧起了道经。

    如果是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幕,还以为华山派要集体出家,变成一家纯粹的道家门派。

    这都是小问题,相比穿着打扮上的变化,更能引人瞩目的还是修为。

    伴随着阵阵道音的熏陶,众人渐渐控制住了自身的煞气,修为也跟着蹭蹭往上冒。

    不到三个月时间,先后就有百余人突破。就连绝顶高手都增加了五人,若是传了出去绝对会震惊整个武林。

    什么时候绝顶高手都成了大白菜,都能够玩儿批发了?

    不过在大劫之中,一切皆有可能。别看武林中绝顶好手寥寥无几,一旦他们参与到了杀劫之中,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天道故意引诱大家参与杀戮。要不是天道放水,也不会每逢乱世就出现高手喷井。

    天空中的阵阵惊雷声响起,闭关中的李牧也被惊了出来。冬日里起惊雷,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望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天空,李牧的紫微斗数彻底失了灵,根本就算不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一股不详的预感油然而生。紧接着李牧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句古语:“冬日雷,地必动!”

    不待他做些什么,就感受到了地动山摇,强烈震感让人站立都困难,屋檐上的瓦片噼里啪啦落个不停。

    见到眼前这一幕,李牧不由的露出了一丝苦笑。在天地面前,人力实在是太渺小了。

    现在他是真心佩服那些啥也没有,就敢在空口白牙喊出“逆天”口号的穿越者前辈。

    饶是李牧功力通玄,在天地之威面前,还是那么的无力。既阻止不了天空中的惊雷,又平息不了颤抖的大地。

    抱着小“李宁”的宁中则,此刻已经出现在了李牧身后,神色凝重的问道:“师兄,这是怎么回事?”

    在她的印象之中,李牧推算天气、气象可是非常精准的,这种级别的天象变化,没有道理不提前知会一声。

    望了望天空,又低头看了看摇晃中的华山,李牧伸手揽住妻子沉声说道:“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见宁女侠还是一知半解,李牧继续解释道:“天地杀劫起,一切星象都陷入了混乱之中,为兄的紫微斗数现在也失灵了。

    现在是地发杀机,接下来不光是关中,整个天下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灾劫之中,直到这场劫难完成。

    乱世已经开启,这么明显的信号,野心家们恐怕要按耐不住了,接下来就是龙蛇起陆之时。”

    民间有句谚语:“秋后打雷,遍地是贼。”

    李牧非常清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句谚语马上就要应验。

    如此强烈的地震,华山上的建筑物都塌陷了不少,民间的情况只会更糟糕。

    如果地震仅限一地还好,要是全天下都一起发生地震,那么接下来就是遍地灾民。

    不到一刻钟的晃动,无数普通人已经因此无家可归。现在可是冬天,在这个时节失去了房屋,简直就是在要人命。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李牧已经不敢想象。要是朝廷应对失当,恐怕连移祸域外的能力都没有。

    眼前这一幕幕,李牧的内心深处已经发生动摇。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感觉貌似这场天灾和自己有关系。

    仿佛要是没有他的穿越,天道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苏醒,更没有这场杀劫,完全靠世界自然演化。

    自责谈不上,没有这场自救行动,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天地都会寂灭。为了博一线生机,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就在刚刚,李牧已经清晰感受到了灵气潮汐波动,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接下来又是一波灵气复苏。

    只是和以往的灵气复苏不同,这一次灵气复苏里面充斥着杀伐和悲凉的狂暴,还隐隐夹杂着一丝死亡的味道。

    ……

    豹房中

    正在召集百官议事,商议出兵攻伐域外的神武皇帝,还没有来得及摆平朝堂,大地震就爆发了。

    望着晃动的宫殿,四处乱窜的文武百官,“朱厚炜”就气不打一处出来。

    武将们还好,毕竟是武侠世界,多多少少都会点儿功夫,就算是宫殿真的塌陷下来,他们也能够自保。

    文官就惨了,不少人被从天而降的瓦片砸得头破血流,某些倒霉蛋甚至还因为逃命太过慌乱,撞在了大殿的柱子上。

    当众人狼狈不堪的来到一片开阔地之时,文官中已经减员了八人,另外还多了十余名伤号。

    到了这个时候,“朱厚炜”连骂“流年不利”的兴致都没有。想要怒斥“贼老天”无情,又怕惹怒了老天爷,招来更大的灾祸。

    来不及善后,就有一名不知死活的御史上前劝诫:“陛下,天道示警。若是继续一意孤行,挑起战乱必遭……”

    不等把话说完,“朱厚炜”一脚踹飞了这名叫不出名字的御史。绝顶高手的一脚岂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至此百官中亡故名单中又增加了一人。

    除了读书读傻了之辈,此刻文武百官对皇帝口中的“天地杀劫”,有了更深一层的见解。

    尤其是有些喜欢看杂书的官员,更是回忆起了古籍中关于“天地杀劫”的可怕描述。

    扫视了一眼众人,“朱厚炜”近乎咆哮的吼道:“都给朕听好了,征伐四方乃我大明王朝存续下去的一线生机。

    谁要是敢阻拦、或者是仁心过了头,那就拿他的九族家眷去填这场杀劫!

    不要给朕装糊涂,朕不相信你们对天地杀劫完全没有了解。就算是大明要完蛋,那也是倒在征伐的路上。

    朕不喜欢坐以待毙,更不会替人背黑锅。若是大明保不住了,你们一个也别想独善其身。

    除非你们能够更好的渡劫之法,否则现在谁敢阻拦、添乱,就是在坏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经发现一律九族连诛!”

    望着陷入疯狂的皇帝,文武百官都被吓得不轻。几名年轻的官员想要冒头的,却被座师一把拽住。

    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利益之争,而是江山社稷的存亡之续。

    甭管皇帝的策略靠不靠谱,起码也是应劫之法。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大家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至于由此导致武将做大,动摇文官集团的权力地位,现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同武将斗法,总比和天地斗法要简单。

    “北旱南涝,地动山摇”,如此大规模的天灾集中爆发,众人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内阁诸位大员受伤的受伤,装死的装死,根本就没有人出来接皇帝的话茬。

    迫不得已,作为武勋之首的英国公张仑,只能硬着头皮上前说道:

    “陛下,此次地动声势浩大。皇宫之中都遭此大劫,民间的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当务之急,还是先稳定京中局势,谨防白莲教妖人之人趁机作乱。

    请陛下下旨,令顺天府组织救灾,授命五城兵马司、锦衣卫加强巡逻,严防地痞流氓趁火打劫。”

    见武将出来抢活,原本想要装聋作哑躲过去的文官大佬们,此刻纷纷从昏迷中醒来。

    习惯了和稀泥的内阁首辅李梓豪,当即谏言道:“陛下,若是天地杀劫降临,那么这场地震就不会局限在京城一地。

    按照古籍记载,历次地发杀机,波及范围都是遍布天下,绝非一朝就可结束。

    臣肯请陛下下诏,减免受灾地区今年的赋税,勒令各州府全力组织救灾,同时督促各地卫所配合地方官州府行动,严防乱党趁势掀起动乱。

    自古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朝廷还应当立即着手准备防疫工作,免得后面措手不及。”

    ……

    听了大臣们陆陆续续的谏言,朱厚炜的神色稍微有所缓和。争权夺利归争权夺利,大臣们还是知道做事的。

    比起前面那几届声名远播,只会拿皇帝当筏子刷声望的当世“名臣”,总体来说还是有所进步的。

    事实上,文武百官心目中的“世之名臣”,和皇帝心目中的“名臣”完全是两个概念。

    前者之所以受推崇,那是因为他们维护了士大夫集团的利益,比如被备受文人推崇的古之圣人“董仲舒”、“朱熹”……

    可是在皇帝眼中,这些家伙还真不如倍受非议的“陈平”、“狄青”、“段颎”之流有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