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捡到一只战神:章节目录 第六十章 长戟变长矛
北府兵军营内,荆州兵和北府兵通力合作,有的负责将竹排扎紧,有的负责组装。
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
新任队主刘裕和檀凭之从将士中间走过,两人虽是新兵,但已经在北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些劳心劳力的粗活,必须要他们插手,人人都期待着他们在竟陵的这第一仗,将要有怎样精彩的表现。
魏咏之的离去,让铁杆三人小组显得寂寞了许多,幸而这个时候,何无忌加入了进来。
熟悉战场态势的何无忌断定,双方今天必定要开战。
这个观点,受到了檀凭之的质疑。
“何博士为何如此肯定,今天一定有仗打?”
手中的流星锤被檀凭之磨得锃光瓦亮,尤其是铁锤上凸起的一个个乳钉,更是扑闪扑闪的亮着贼光。
何无忌笑笑,拢手言道:“两军对峙已经三四天了,你看看这军营里的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这么崩下去,弦是要断的。”
“不只我军如此,秦军也如此,而且,看他们今天连续的挑衅行为就可以知道,他们那边更着急。”
“现在,就看哪边沉得住气了。”
“何博士说得对啊!”
“关键时刻,比的就是耐性。”
无忌转身,正看到一身铠甲穿在身的王谧,手里拿着一支长戟,还有一个青皮包裹,欣然走了过来。
“王秘书,你这是也要上战场?”
看到王谧手里拿着的家伙,未免都有此猜测。但王谧不通武艺,这一点,他们从京口一路赶来,大家心里都明镜一般。
别说是武艺了,就连这一身两档铠甲穿在王谧的身上都觉得,别扭的很。
对何无忌的怀疑,王谧毫不在意。
径直向着自己的目标走过去,他将包袱递给刘裕:“寄奴,这个是给你的,还有这长矛,也是给你准备的。”
刘裕懵懵懂懂将东西拿在手中,他才转过头来对何无忌说道:“这些兵器不是我要用的,是给刘裕准备的。”
“王秘书实在是太客气了,军营里什么样的兵器没有,还需要特别准备。”檀凭之性情豪爽,丝毫没有因为没有给他准备一份感到不满。何无忌一向是个有心路的,很快,他就发现了王谧交给刘裕的兵器,和普通兵器不同。
“王秘书这支长戟,为何没有横刺?”
王谧立刻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何无忌果然慧眼如炬。
“何博士好眼力,这支兵器确实是我出主意特地打造的,寄奴武艺高强,先交给他使用,若是能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我会向谢将军建议,大量打造这种兵器。”
“你刚才说,这件兵器叫长矛?”
王谧点点头:“确实如此,这件兵器正是从长戟改造而来,我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长矛。”
“这种兵器,就是没有横刺,只有竖刺。”
王谧抚摸着长矛的尖头,模样特别的深情。
穿越而来,王某人可是要做大事的!东晋朝廷如此孱弱,蜗居江南几十年,别说是作战的策略,就是连兵器马具都没能有一星半点的进步,在历史上一点排面都没有。
穿越到这么一个悲催的朝代,北方半壁江山都被异族占领,一个个的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
晋朝这边,虽然可以自保,但收复失地也基本沦为做梦。
身为大晋一员,王谧立志恢复中原,这第一步,就从改造兵器入手。
由王谧亲自指挥,作坊里的铁匠师傅抄着铁锤打造的这柄长矛,正是按照大唐之后流行的款式制作的。
晋朝时候,从步兵到骑兵主要流行的兵器,还是长戟。
长戟和长矛的区分点,主要就在尖头上。长戟的尖头呈倒“卜”字形,而长矛的尖头便没有卜字的一点,只有竖向的尖刺。
整体来说,长矛相较长戟,分量更轻,更容易操控。又因为没有横刺的阻隔,矛头能够更深的插入敌人的皮肉,给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是一击致命。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长矛的杀伤力更强,为何东晋时候的人们还要打造更加费料的长戟。
原因无他,都是情势所逼啊!
在这个时代,兵器不能进步与马具的落后有直接的关系。
先说马鞍,历史上马鞍的演进是经历了一个简易低马鞍,超高马鞍,到位置合理,高度也合适的中型马鞍三个过程。
东晋这个时期流行的就是超高马鞍,这样的马鞍,为的是能够让骑兵在马背上呆的更加稳当。
因为在晋朝,人们还没有意识到,马镫具有提高骑兵在马背上稳定性的作用,所以,能够把人体牢牢固定在马背上的超高马鞍就应运而生。
但这样的马鞍,他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超高马鞍让骑兵上马更加困难,更不要说是王谧这样没有武艺傍身的世家公子,每每上马都要用尽全力。
再者,僵硬的高马鞍,也进一步限制了骑兵在马上的活动范围,使他们的前后左右挪移变得非常困难。
于是,在侧身困难的基础上,长戟的横刺就变得十分重要。
使用长戟,不仅可以突刺正前方的敌人,同时还可以使用横扫的战术,戳刺左右两边的敌人。
这在骑兵在马背上活动范围有限的背景下,是很好的一个补充作战方式。
而到了大唐,不论是双马镫的出现,还是使用马镫方式的改变,都让马鞍这一传统的马具能够摆脱加高再加高的命运。
骑兵将双脚安置在马镫之中,这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这让骑兵即使飞速狂奔也一样可以牢牢的骑在马背上,不至于跌落。
相应的,既然马镫就可以承受骑兵的高速冲击,并且给他们提供平衡,那么马鞍就可以相应的降低,回到更为合理的高度。
上马方便了,骑兵的活动范围也更大了,回转身极为便捷,左突右刺都相当的方便,这就使得比较笨重的长戟横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从唐朝开始,长戟的横刺就逐渐缩小,直至最后消失。这个时候,只有竖刺的长矛就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