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三国之御寇:安得倚天抽宝剑 第548章 雷霆手段
第548章 雷霆手段
潘璋贪腐一案,发生在大半年前攻略北海国时。
说起来也巧,正好和军情疑似泄密一事前后脚的功夫。
后者由糜芳查到源头,乃是出自司农校尉陈登府上的一名管家,擒拿住此人后,虽然审问出对方的确是冀州那边暗插在下邳的暗探,但是由于没有实质证据能证明和陈登扯上关系,王政最后也只是令奔命司暗中对陈登保持关注,也未有其他动作了。
没办法,下邳陈氏乃是徐州真正的顶级世家,影响立实在太大,轻易不可妄动,且在夺取郯县的过程中,陈登乃是有功之臣,甚至他叔叔陈瑀也在攻破下邳后帮着安抚民心,出过大力,此时若动陈氏,天下人如何看待?当然,最关键的一条还是近年多事的徐州实在折腾不起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即便是王政内心已对陈登乃至陈氏都起了猜忌之心,思忖再三,却终究还是暂时按捺下来。
另一方面的东成潘璋贪腐,其实同样也很复杂。
王政为什么会发现潘璋在东成贪腐呢?
这是因为当时潘璋主动发来的一则军报,言及东成县县尉张环联络旧部,并及城中士族,趁夜放火,欲图反叛作乱。
恰恰正是这封情报,让王政起了疑心。
因为他记得当初天军攻打东成县时,正是这个明叫张环的县尉主动大开城门的啊?
当时郭嘉同样在场,也评价说“想那张环,既然已经投降,并且招来旧部、献上东成,剩下孤家寡人。他为何又要斗胆生乱呢?如果说,他当初投降是迫不得已,是诈降,那么如今这时机也不对啊。”
王政其实不在乎张环的真正死因,可潘璋竟敢谎报军情,妄图欺骗自家,却决然不可置若罔闻!
既然起了疑心,当即便让糜芳安排人手前去查明真相,结果自然是早就出来了,原来这张环乃是出身东成本地的豪族,世代行贾,家里颇有余财,潘璋艳羡之下,便曾几次出言索贿,却不料张环丝毫不给面子。
张环当初既然主动投诚,自然事先对王政和天军有过了解,若是吴胜徐方这些王政的嫡系大将,可能都不用开口,张环都会主动上供钱帛示好。
可你潘璋算个什么东西?
区区一个半路加入的兖州人罢了,官职也不过比俺略高半级,大家都是降将,都不是嫡系,谁比谁强到哪里去啊?
还想问老子要钱?做你娘的春秋大梦吧!
不仅如此,张环甚至私底下还跟手下人说,来日见到王政,必要面呈此事,东成如此门户重地,怎可让潘璋这等贪财卑鄙的小人坐镇?
也正是最后一条,让得知此事后的潘璋勃然大怒,更是立刻动了杀心!
查明真相后,王政也是沉默半晌,感慨万千,系统终究不是万能的,所谓的锁定忠诚固然是强,但也做不到全无纰漏,杜绝人性。
比如潘璋这件事情上,既存了私心,甚至还妄图欺骗自己,敢于欺骗自己,这难道算忠诚么?
按王政的理解,当然不算!
可潘璋偏偏做出来了,甚至是在系统的压制下做出来了,为什么?
王政思忖良久,也只能理解为,可能是潘璋的内心里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
他是真正觉得杀张环并不会损害到王政的利益,谎报瞒上也算不上是一种不忠诚吧?
可惜这件事到底不是“他觉得”就行了的。
得要王政觉得才行!
只不过后面紧接着便收到了豫州黄巾的求援,王政决意率军前往豫州,阻挡曹操南下的脚步,再后来扬州风云突变,战事频频,自然不好将东成这样的门户重镇临阵换将,王政一时间便也没有立刻去动潘璋。
如今外敌已去,自然便到了解决内部问题的时候了。
面对王政抛出的潘璋一案,室内静默了许久。
原因说起来很简单。
因为在场众人加入王政的麾下时间,其实都要晚于潘璋。
这一点很关键。
类似天军这样的新兴势力,再加上王政这样一言而决的人主,事实上是所有臣民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掌中。
命运都掌握了,那么富贵、仕途,乃至生死自然也是牢牢拿捏。
所以王政的态度便最为关键。
什么决定他的态度呢?
相比贤愚,忠奸,其实“亲疏”的分量更大。
潘璋是资格老的旧臣不说,更关键的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和王政的总角之交吴胜关系很好啊。
投鼠忌器之下,郭嘉沉吟不语,黄忠更不必说,他之前就和吴胜在合军中起过几次冲突,虽然不惧吴胜,但也不会想着主动再去招惹吴胜。
至于魏延加入的时间更短,更不敢轻易掺和到这等敏感的漩涡内了。
最后依旧还是愣头青的祢衡先自站了出来。
“潘文珪原本不过布衣草芥,主公不以其卑鄙,咨以大将之事,委以门户重任,可谓恩遇有加,然则此人不思尽忠报君,体恤国事,反而贪财腐败,妄杀袍泽,自当论法惩处!”
“嗯。”
王政神情平静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依正平之见,当论何法,如何惩处?”
“治乱世当用重典!”
祢衡慷慨激昂地道:“当年暴秦苛政虐民,乃失其鹿,方有高帝斩白蛇而起,一统天下,承之以宽,此是为‘宽以济猛’,然则之前西秦为何能吞并六国,终结延绵近七百年的群雄并世?却是治国以法,行之以刑,此是为‘猛以济宽’。”
祢衡环视众人,森然问道:“自黄巾起义以来,方今天下,又成乱世,然则天下之乱始与黄巾乎?”
众人连连摇头,别说在场的无论文武皆乃有识之士,自然清楚黄巾起义其实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便是心里真的认为是黄巾导致大汉天下的祸乱,谁又敢当着王政的面去说呢?
“天下大乱,殆始于桓、灵二帝。”郭嘉沉声说道:“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朝廷贪腐成风,因而民不聊生。”
“奉孝所言甚是!”祢衡重重地点了点头,“天下之乱乃因朝廷生变,朝廷之变乃因贪腐而生,是如今之时,又一乱世。不以重典,无以刑之!”
说到这里,祢衡对王政躬身道:“仅是贪腐,便当从重、从严治罪,何况潘璋还有枉杀同僚,谎报军情,欺瞒主公等数桩大罪,若不严惩如何以示我徐州百万军民?”
你也学滑头了啊.
王政暗自感慨了声,祢衡说了半天其实依旧还是没有说出他最想听到的话,“如何从重,怎样从严?”
“额”
祢衡这时也犹豫了,若是当年的他,自然早就把心里的想法干脆利落地讲出来了,可这两年的官场历练下来,祢衡也终究有了一些变化。
他还是变得成熟了些。
成熟,便代表着心思变得复杂,即便如祢衡,也会开始权衡利弊。
他或许依旧还是王政麾下最敢说话的那一个人,却终究比不上曾经的那个祢衡了。
眼见祢衡变的沉默起来,王政的眼中失望之色一掠而过,正在思忖如何诱导的时候,这时左侧突然冒出一个铿锵有力,甚至可以说是斩钉截铁地声音!
“依臣之见,潘璋当斩!”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循声望去,更是大觉意外。
原来说这话的人竟然是郭嘉。
王政亦是愕然,在他想来,郭嘉这样的聪明人是决然不会去作这等开罪人的事情,关键是郭嘉还是徐州文臣这边难得和吴胜关系颇为友善的人啊,怎会在此时表达这般坚决的立场?
“奉孝你说什么?”
“依臣之见,潘璋当斩!”
郭嘉一字一顿地道:“如今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正值行戮之时!依臣的意思,不仅当斩,还要斩立决!”
王政凝视了郭嘉好一会儿,嘴角突然逸出一丝微笑。
他已然想明白了。
好一个郭嘉,这是透过端倪看出了自家心思了啊。
“斩立决么.”
王政站起身来,踱步走到窗漏之前,背着众人沉默了片刻,突然淡淡地道:“不然,不然。”
郭嘉闻言一怔,“主公莫是嫌重?”
祢衡在旁立刻接口道:“不重,不重,臣却还嫌轻了。”他素来就看不惯潘璋,更认为对方乃是十足的奸佞逆臣,早死一刻都是于王政有利,更于徐州有力的喜事。
黄忠微微皱眉,乱世军中贪腐成风,他在荆州时便对此类事司空见惯,并不以为是多大的题。
当然,杀同僚和谎报军情的确是重罪,但也罪不至死吧?关键一点是黄忠和潘璋也算相识,虽没有什么私交,但黄忠已发现此人是个人才,能为王政大业有所助益,这般杀了.
未免有些可惜。
他刚想说话,却被魏延暗中拉了一下衣袖,嘴皮嗫嚅了几下,最终还是把话吞回肚中。
眼见王政依然沉默不语,此时又看不到王政的表情了,郭嘉心里开始有些没底了,难道我猜错了主公的心思了?
想到这里,他立刻话锋陡转:“潘璋论罪自然当诛,但主公心存仁厚,顾念旧情,却也不是不可权宜,若不想杀之,不若这样如何,臣明日先行上书,公告四方,提议潘璋三罪并犯,理应处斩。”
“主公可给以批示,言说姑念潘璋往日功勋,可以斟酌减刑,如此一般,潘璋必然感激涕零,当会洗心革面。”
既然开口将潘璋得罪死了,郭嘉索性心一横,便想着恶人做到底,然后让王政这边做好人,此是为“恩从上出”,算是自古以来帝王施恩臣下、显示宽仁的不二秘诀。
“本将曾听过一句话”
王政转身顾盼,一双虎目威棱四射:“食君之禄,自当担君之忧,忠君之事。”
“正平方才也说了,本将不以潘璋卑鄙,咨以大将之事,委以门户重任,可算厚待其矣,然则他却做了什么?”
“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本将对其信任有加,授予权柄公器,其却逞己私欲,谋己私利,此为不忠!不仅是对本将的不忠,更是对我两州九郡,百万军民的不忠!”
“张环既是他的属官,更是他的袍泽,什么是军中袍泽,那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是互相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结果呢,为了些许财物,潘璋竟然谋害咱们军中的自家手足?此为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卑劣不堪之徒,只是斩立决?”
王政笑了笑,笑声中却全无半点笑意:“嘿,未免太过便宜他了!”
眼见王政终于表露了真实想法,众人却丝毫不觉放松,反而因其动了真怒的凛然之威,无不惊懔莫名,明明不关自家事情,却觉整条脊骨凉沁沁的。
黄忠大起胆子问道:“然则,主公之意?”
“不仅是潘璋。”
王政森然道:“张环之死,东成贪腐中所有相干将官,查经属实,不论何人,悉数拉去广场,斩其狗头,传首徐州,悬其残躯,示众三月!”
“念及潘璋有功,只诛其一人,其余从犯,夷三族!”
听到这里,所有人倒抽一口冷气。
“主公.”
便是最厌潘璋的祢衡也不由开口求情道:“潘璋固然该杀,但终究也算有功之人,还是留其全尸吧?”
郭嘉也是颇为认同,毕竟此时王政尚处于逐鹿之中,若是大局已定时倒也罢了。
即便潘璋连犯数罪,毕竟乃是一个武将,且是立过功劳的武将,诛杀不说,还要令其尸首分离.
未免稍显过了。
若是传扬出去,让天下人认为王政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会否另一些有心人望而却步,影响大业?
他正要谏言,王政已直接摆手,以不容置喙地语气说道:“潘璋有功,所以行此无法无天,不仁不义之事,本将也未曾下令族诛。”
“不过也正因为他是功臣,若是此番手下留情,日后其他人效仿如何处置?”
“所谓以儆效尤,务必这般去作,为后来者戒!”
“我意已决,诸君不必多言,此事就这么定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