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都市言情

这个导演很靠谱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这个导演很靠谱:正文卷 第一百五十二章 总结(第六更)

    两人到了一家面馆,要了两碗面。

    苏仑要了两瓣大蒜,就着面吃…

    沈长林有些理解不能,苏仑看他盯着她手里剥好的蒜瓣,很友好递了过去:“你要吗?”

    “…不用了。”

    沈长林果断拒绝…

    “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少一半就少一半呗,”沈长林疑惑问了一句:‘你下午没有采访?’

    “没…”苏仑嚼到一半,然后道:“晚上有个采访…没事,待会我多吃两粒益达!”

    “你可以的!”

    NMG的女汉子…

    突然想起什么,沈长林问她:“《左耳》的电视剧版,你要负责吗?”

    “不要了吧,我还得研究研究《匆匆那年》…”

    “我建议你接下,找个信得过的导演操作,你再挂名监制…能赚点钱的。”

    “就跟《失恋33天》似的?”

    “对!”沈长林补充道:“你可以成立一家工作室,以工作室名义制作《左耳》电视剧…”

    影改剧嘛,从影视剧创作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小说的电影化,电影改编成影视剧的难度显然降低了很多。

    一方面,基于电影剧情的结构内容,影视剧的剧情拓展可操作性增强。

    另一方面,电影的票房也为作品题材的市场接受度做了试水,市场反馈可以适当进行预判,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成功降低了风险。

    “《左耳》电视剧化,很难改成20集以上的剧集…”

    “那就做成8集或者13集迷你剧,反正咱们跟搜狐视频合作。我为什么建议你亲自挂名,因为《匆匆那年》,我也想跟视频平台合作,先做网剧,然后再做成电影!”

    苏仑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

    回到公司,企划部门已经把《左耳》总结的文案拿了过来,就是成功经验…

    特意提到了营销+宣传两个关键词…

    沈长林简单翻看一下,然后没有评价。

    《左耳》大卖,算是天时地利人和,演员适配度很高,宣传做得好,而且,这电影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普普通通的家庭背景设置,简单又残酷的青春故事…

    对于青春片来说,尤其是原著大卖的作品,人物高于故事,氛围高于情节。

    说实话,要不是两部好莱坞进口片堵住了后路,沈长林真觉得没准能有六亿票房呢!

    电话响了,杨帆拨来的,柏林电影节公开《搜索》入围主竞赛单元了!

    “我知道了!”

    挂掉电话,沈长林突然很想写一点什么。

    打开微博,他先是发了一段:‘《搜索》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了,还挺高兴,虽然拿奖的概率很低,但毕竟是我第一次入围欧州三大…’

    然后又写了一段话‘《左耳》大卖了,很多人让我评价一下,我一直不太愿意,因为难免自卖自夸,现在快下映了,那我简单说两句。’

    “第一,苏仑导演的风格很独特,有点接近岩石俊二,就是整体故事残酷青春,但气质还是清新与温柔。作为导演处女作,风格意识显然比风格本身更重要,这一点导演完全过关;”

    “第二,作技术层面,《左耳》基本没毛病。演员表演整体是成功并且到位的,摄影非常棒,无论外景还是内景,白天或者傍晚,都还是相当用心的。

    有好几场小巷里的夜戏,有更简便的拍法,但导演和摄影还是选择了相对复杂带纵深和移动的角度,这时候可以看到整个画面内的布光,只需要看光源位置和光的层次,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粗制滥造的戏。”

    “最后,剧作也就是故事,被很多人病诟,这个单独说一下,故事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话我认可,尤其是对于商业片来说!

    但有时候会有变通,《左耳》原著写的不咋地,这是一个作者的自省,写《左耳》的时候,我的写作风格、文笔什么的都谈不上,但好在我还算有点天赋,重点刻画了人物,所以,很多读者即便忘记了《左耳》的故事,依然记得李饵、黎吧啦、张漾、蒋皎、许弋…”

    “苏导在改编剧本的时候,显然也是如此,故事情节更多为不同人物性格服务,而不是情节之间的起承转折。所以,出现了专业的人不认可,观众尤其是原著粉丝夸赞的对立局面!”

    “我看到业内很多人不解,觉得《左耳》不配这样的高票房,我持保留意见…我个人认为,从制作、商业角度来说,《左耳》是一次成功的经验!”

    “当然,大家不喜欢,我也能理解,毕竟…这是我七年前写的东西,那时候我的纠结的还是到底是去北大还是清华呢,哈佛也不错…”

    “最后,我想说一句:《左耳》作为国内第一批面向90后观众群体的青春片已经出来了,青春片类型浪潮肯定会开启的,我分享两个观点,也算是一些经验吧:

    第一,内地电影观众群的日趋低龄化,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放缓的迹象,未来20岁出头,甚至20岁以下,会成为电影市场决定性的购买人群,所以,不要拍那些莫名其妙的剧情,不要把你的审美建立在观众审美之上,不要傲慢,观众不买账,多想想自己的问题!”

    其次,原著畅销小说+新演员这个模式可以沿用,但最好不要过于依赖,因为观众的审美成熟的很快!”

    “另外,《掌中之物》明天播出,希望我大家多多支持,也希望大家喜欢我给老胡设计的新形象!”

    ……

    两篇微博一出,一堆人回复。

    待遇不同,《搜索》的评论挺少的,大都是‘恭喜’、‘老大牛逼’或者‘什么时候上映…’

    关于《左耳》,评论很多。

    大都是支持的留言——这很正常,你去看看张嘉佳的留言,即便是《摆渡人》下映那天的留言都是‘老张,电影我看了,没有那么烂,加油,我们挺你!’

    当然,现在是2011年,还没饭圈化呢,沈长林的微博留言批评很多,但很中肯,比方说ID‘猫月’:‘老沈,你这开了一个坏风气啊,你自己都说《左耳》不适合改编电影了,还要硬做,很多小说其实都不太适合改编成电影,次元不同,读起来可能没什么,但看到真人演出来可能就尴尬了…更尴尬的是,我听说好多青春小说都要改编了!’

    ‘老沈,这次原谅你了,下次你再参与这种项目,我不会贡献电影票的!’

    ‘真没想到《左耳》居然能拍出来,看了一下,跟我想象的一样,剧情真狗血做作!’

    沈长林只看了几个,没来得及回复呢,手机响了一下,他扫了一眼,然后赶紧划开…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