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回到过去当学阀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回到过去当学阀:正文卷 第七十五章 何莫非钢铁乎

    《申报》有了动作,其他报社期刊也不会错过这等大事,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满篇皆是负面消息的时代,民族实业取得如此重大技术进步的新闻,更显得弥足珍贵。

    晚八点,北*大学理科第十六教室内,蔡元培正主持着新闻学研究会的开幕式。

    虽值傍晚,但教室内已经坐满了人,既有北*大学校内校外的学生,又有北京城有头有脸的新闻人士,比如邵飘萍、陈仲浦、李大钊、高郡宇、谭萍山等,热烈讨论着中国新闻的未来,以及如何用新闻的力量来救国图强。

    “呼呼~”

    蔡元培习惯性地吹了吹话筒,以确保收音正常。

    令人尴尬的是,话筒的质量着实不佳,虽然不至于无法进行扩音,但敏感性原因导致其突然出现了刺耳的噪音,立刻回响在教室内。

    “嘶~”

    好在持续时间不长,蔡元培重新掌控了局面。

    看着表情各异的观众及研究会会员,蔡元培笑呵呵道:

    “看来今晚大家真是来对时候了,敌人已经对我们感到惧怕了。”

    顿时,场下众人的脸上皆报以善意的笑容,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这时的蔡元培直接将手中的演讲稿扔掉,脱稿即兴演讲:

    “凡事皆有术而后有学,外国之新闻学起于新闻发展以后。我国自有新闻以来,不过数十年,则至今日而始从事于新闻学,固无足怪……

    “甚愿先生继此而更为详备之作,更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更为宏深之研究,使兹会发展而成为大学专科,则我国新闻界之进步,宁有涯关焉!”

    一席演讲下来,既指出了创办新闻学研究会的目的,又饱含着对研究会会员的期望,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正当蔡元培准备从讲台上下来时,一旁的邵飘萍突然拦住了他,递过去一份新闻稿并轻声道:

    “蔡校长,麻烦你先看看这个,如果方便的话,我非常建议你直接拿到讲台上,给诸位同学、先生读一读。”

    “哦,让我看看……求新机器厂!?这不是上次程教授在信中提到的那个吗!怎么会在这里出现,该不会连带着程教授也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吧?”大眼扫了一下,蔡元培看到“求新机器厂”几个字后非常诧异。

    说来邵飘萍之前与程诺还有一些交集,两人私下里也往来几次,皆对对方的工作表示赞赏,虽然彼此都比较忙碌,但也都关注着对方的消息。

    尤其是作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为其拍发专电及撰写“北京特别通信”。凭借其非同寻常的采访能力、对于北洋政府的深入观察与描绘,很快受到关注,成为当时的着名记者之一。

    只不过眼下刚刚聘为北*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时间上更不宽裕,加之距离新闻事发地比较远,这才没有提前得知消息。

    不过在拿到新闻稿的第一时间,邵飘萍还是决定将这则消息分享出去。

    “蔡校长,这次不仅不是坏消息,而且还是天大的好消息,甚至单凭这个事件,民族工业将会因此迎来新的篇章,即便前路仍旧是一片泥泞,但曙光就在前面。”指着新闻稿,邵飘萍激动道。

    蔡元培心里隐隐有感,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邵飘萍:“飘萍,你说的这场革新,是不是与我校的程教授有关系?”

    邵飘萍会心一笑,故意卖着关子:“有没有关系,文中写的一清二楚,蔡校长不妨看一看。”

    蔡元培计出无奈,摇摇头只好自己去

    上面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即将要登上《申报》有关求新机器厂成功生产克虏伯钢的新闻文章,同时也是上海张謇父子二人看到的那篇。

    只不过身为报社内部员工,邵飘萍在报纸还在印发的阶段,就提前获悉,如今摸到手里,纸张还都是热乎着。

    由于文章干系重大,邵飘萍没有过多犹豫,直接将其拿到了会场。

    “这……这还真是值得大庆特庆。”蔡元培忍不住扶了扶眼镜,惊喜道:“我早就说过,我们数学院的程教授是一位大才,无论是走到哪里,都能引发一场剧烈的革新。”

    后台上的动静过大,不免引起台下众人的好奇。

    陈仲浦双手交叉搭在膝盖,一个劲儿的往后台探身子,眯着眼好奇道:“守常,你说蔡公跟邵记者在那边商量什么呢,怎么一会儿表情严肃,一会儿眉飞色舞的,我觉得里面有猫腻。”

    李大钊整理着手里的笔记,并没有着急抬头:“或许是两人在新闻出版的某一观点达成了共识?也有可能因为私事,不太好猜。”

    陈仲浦把头转过来,看到好友一副泰然处之的样子反问道:“难道你就不好奇?”

    李大钊摇摇头,澹定道:“这有什么可好奇的,蔡公该让我们知道的时候,肯定会让我们知道,若是与我们无关,还不如抽空忙自己的工作。”

    说着说着,李大钊把钢笔帽取下给笔戴上,往笔记本里一夹,脸上带着笑意又继续说道:“我编辑的《言治季刊》上个月就找你约稿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是不是该交稿了?可不能学人家致远,跑到欧洲撒手不管啊!”

    “嘶~你觉得这事跟致远有关?”陈仲浦故意装着湖涂,皱着眉点点头:“这么一想,都好久没有听到致远的消息了,凭借咱们对他的了解,估计又在哪儿搞重大发明,眼下仔细算算也该到时候了。”

    这次轮到李大钊无奈了,本来还想继续询问,可看到陈仲浦那副厚脸皮的样子,显然是打算拖更了。

    看到好友无计可施的样子,陈仲浦忍俊不禁,哈哈大笑道:“行了,稿子的事我早就提上桉程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自立之心’,本周就能交给你。不过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后台这事与致远有关系,要不要现在过去看看?”

    李大钊犹豫道:“现在吗?”

    陈仲浦直接一把拽住好友的胳膊,性急道:“别犹豫了,趁现在还热乎着,赶紧过去看看,待会儿再过去,那可就是馊的了!”

    “不至于,真不至于……”

    后台拿着新闻稿的蔡元培觉得看一遍还不过瘾,正准备看第二遍的功夫,没曾想突然从背后探过来一个大脑袋,直接对他打招呼道:

    “蔡公!”

    这下可把蔡元培给吓了一跳,捂着胸口看到来人是陈仲浦后,才舒了一口气:“仲浦啊仲浦,你这是又要做什么,神出鬼没的。”

    “对不起了蔡公……哎,蔡公你手里拿着什么?”陈仲浦知道刚才那一下确实有些不太礼貌了,也是赶紧笑着道歉,只是那目光不由自主地放在了新闻稿上,并跟着念了起来:

    “祝贺求新机器厂成功轧钢,近日,在程诺李教授……”

    念到一半的他突然反应过来,惊讶道:“这是致远做的?”

    蔡元培微笑道:“除了他,还会有第二个程诺程致远吗?”

    “不是……致远的跨度一直是这么大的吗?”陈仲浦瞪大双眼,里面满是不敢相信,拿过新闻稿快速浏览后折服道:“也就是致远了,怪不得当初他在这个紧要关头选择远渡欧洲,原来用在这里了啊!”

    李大钊也背着手过来,跟着看了一会儿由衷感叹:“如果只看跨度的话,除了致远也没有谁了。其实像我们今天的新闻学研究会也应该叫上程诺,在其中绝对能出上一份力气。”

    陈仲浦扭过头问道:“有这么一回事吗?”

    李大钊挺直身子解释道:“你有《新青年》,我编辑了《甲寅日刊》《言治季刊》,蔡公这边也有《北*大学日刊》,至于邵先生也准备创办《京报》,这方面致远可不比我们差,单单一个《国民》就足够加入进来吧!”

    陈仲浦点点头,还向一边的蔡元培使眼色道:“你说的也是,这么好的苦力,蔡公你可不能放过他。”

    “行了行了,看完了没有,看完了我就把东西收走了,台下的同学们还等着我们去演讲。”蔡元培摇摇头,没有接下这个话题,而是重新拿走讲演稿,简单收拾下着装,重新迈向演讲台。

    剩下三人对视一眼后,皆是哈哈大笑。

    不过这份笑容只维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随即迎来的就是诡异的沉默。

    “我……”

    “我……”

    “你……”

    “你……”

    觉得气氛不对,陈、李二人都有话要说,不巧的事都赶在了一块,最后李大钊主动说道:“仲浦,您先说吧。”

    “好,那我就谦让了。”陈仲浦颔首,站出来认真道:“丙辰年也就是前年,我就意识到当前中国既贫且弱,除少数人外,全国人民生机断绝,已经穷的不能再穷了,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母无人恤。

    “独有人民要饭吃,却无法将他止住。无法止住,所以成了二十世纪噼头第一个大问题。虽然一开始致远将工作重心由思想启蒙转到实业上来,我是持保留态度的,认为其治标不治本,但现在看来,致远已经往前走了这么多步。”

    一旁的李大钊深有感触:“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大家的日子普遍过得紧巴巴,整日为吃食而忙碌,至于其他群体,基本上也是如此。

    “但剩余群体占主导地位的工人师傅又怎样呢,实际待遇不如骡马,尤其是上海的一些工厂还用着十二岁上下的童工……我相信程诺此举哪怕治标不治本,但长此以往,绝对能将现状进行改善!”

    “对,就像致远经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陈仲浦很是赞同,接着说道:“上次他不是从上海寄过来一些中译版本的《***宣言》吗,如今弹药有了,我们应该直接通过这个研究会,在舆论上支持致远!”

    邵飘萍支持道:“正好,这次就当做我们新闻学研究会的开篇第一题,明日,不,今晚我们就动笔写文,来支持相应程教授的实业,国货当自强!”

    就在几人商谈文章的时候,蔡元培也将新闻稿给念了完了。

    感受着台下学生们的热情,联想到程诺等人在后面的付出,蔡元培缓缓道:“方今国事艰难,民生凋敝,忧国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从事工艺为言,顾与钢铁一端,类皆罕言之。殊不知今日救我中国之良药,即钢铁也。

    国计民生,关系至巨,试问举凡制造机械,为兴办实业之具者,何莫非钢铁乎?

    交通机关之铁道,何莫非钢铁乎?

    国防装备之武器,何莫非钢铁乎?

    水运大计之巨轮,何莫非钢铁乎?

    今一切悉取诸外国,则利益日形外输,而财竭之虑翘足可待。夫今日之世界,钢铁作用之世界,其言易明也。细小若钉针,巨大若轮舶,莫不成乎钢铁,是犹菽粟水火,不可一日或缺者也。

    如今我校程诺教授,协团队之力,将钢铁技术吸收转化为彻底国货,其作用之大,实操民族实业无上之荣光……”

    而今晚的研究会还只是个开始,等到次日凌晨,关于求新机器厂的事情彻底传遍了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

    原本定好版面印刷完毕的报刊,虽然不能再版,但也通过“号外”的方式来临时增发。

    《东方杂志》:“二十世纪实为钢铁世界,一国之贫富强弱,全视用铁之多少为标准。今北大一程姓教授在求新机器厂成功炼制优质钢材,长我国之实业,促民族工业之成长,实乃壮举……”

    《益世报》:“自十八世纪后,工业之动机改良,商业之组织变迁,一国实业之盛衰,全系于煤铁之消长,故识者辄冠以煤铁世界之名,以引世人之注意。现煤矿也虽暗澹,但在程诺教授的助力下,钢铁之路已有曙光在前……”

    《新青年》:“实业之中,若铁道、自来火等可以借外债办之,至于制铁实业,万不能借外债办之,万幸求新机器厂已然成功,一个制铁厂成立,其他第二、第三之制铁厂一定继续开办,及第二、第三之制铁厂成立,假日时日,我国实业振兴,而这有赖于程教授……”

    《时务报》:“发达民族实业,必自修铁路始,欲修铁路,必自设钢铁厂始,富国富民,在此一举。拟请工商界联合教育界,筹集巨款在支持求新机器厂,制造钢轨铁材,以备将来修筑各省铁道之用,并以开发我华夏地大物博之资源……”

    一时之间,各大报刊对此均进行了正面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