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正文卷 第一百九十六章 学术风暴刮起来了
“这个,这个。”郑大夫望向中年妇女,他知道这株野山参的价值,只怕用不起。
李卫国又澹澹地说道:“物尽其用,还有什么比救命更有价值的呢?”
郑大夫深深望向李卫国,刚才他忙着看病,并没有注意到李卫国这个年轻人,想不到啊,出手就是价值几千块的野山参,这份气量,叫人不得不钦佩。
于是郑大夫使劲点点头:“好,先有一根参须就够用,我来熬参汤,没准老高这次真有救啦!”
此言一出,中年妇女和她儿子高尚都是一喜,简直是绝处逢生啊。
中年妇女不由自主地抓住李卫国的手:“小伙子,你看刚才阿姨光顾着惦记病人,还不知道你姓啥叫啥,你放心,这株野山参我们以后肯定慢慢还。”
“阿姨,先不说这些,治病要紧,我姓李,叫李卫国,您叫我小李或者国子都行。”李卫国能体会对方的心情,而且他既然把野山参拿出来,也就没准备朝对方要钱。
“李大哥,我……”高尚也紧紧握住李卫国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万万想不到,萍水相逢,人家就拿出这么贵重的东西来给他父亲救命,这种恩情,叫他无以为报。
其实论年龄,高尚肯定比李卫国大几岁,不过他还是尊敬地朝李卫国叫了一声大哥。
李卫国轻轻拍拍他的胳膊:“先帮郑大夫去熬药,放心吧,一切都会苦尽甘来。”
嗯,高尚重重地点头,用袖子使劲抹抹眼睛,然后去外屋地烧火。
按照老辈人总结的经验,熬参汤不能用铁器,这个其实也有科学道理,免得起不良的化学反应。
所以郑大夫就找了个饭碗,小心翼翼地掐了根参须,掰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放进瓷碗里,再加入适量的水,上面再扣个瓷盘,然后开始上锅,小火慢蒸。
半个小时之后,参汤就好了,半小碗,黄澄澄的,等稍微晾一下,高尚就拿着瓷勺儿,给父亲喂参汤。
李卫国也在旁边照应着,一只胳膊将高教授稍微扶起来点,然后另一只手帮着捏开嘴巴。
于此同时,李卫国也缓缓地将白光输送到高教授体内,帮他调理五脏六腑。
在李卫国的感觉中,高教授的身体,就像是接近干涸的河床,所以对白光的消耗非常大。
不过既然选择了救人,李卫国也就不会吝啬。
等到半碗参汤喂完之后,又把高教授放平,让他躺下来,李卫国也出了一身汗。
“估计过一个小时,老高就能醒,然后等明天早上,再熬一次参汤,剩下的,就看老高的造化了。”郑大夫再瞧瞧高教授的面色,感觉比刚才好多了,心里也不由重新燃起希望。
其实高教授并没有患上什么要命的病,就是身体长期透支,几近油尽灯枯的程度,没准通过这棵老山参的滋补,真能把命救回来。
留完医嘱,郑大夫还要回单位值班。
秦教授和李卫国用眼神交流了一下,也一同告辞,嘴里还安慰了家属一番。
李卫国则把野山参留下,高尚还向他要联系方式,李卫国摆摆手,表示明天还会再来探望。
出了大杂院,几人坐到车上,回农大的招待所。
李卫国先把秦教授送回家,下车的时候,秦教授轻轻拍拍李卫国的肩膀:“小李,我还有一年半就退休了,到时候可以去你们那里继续工作吗?”
没等李卫国回答呢,田大贵使劲拍了下巴掌:“老秦啊,你要来,俺们欢迎还来不及呢,哈哈哈。”
“好,那就一言为定!”秦教授使劲点点头,夜幕中,他的面庞无比坚定。
他倒不是因为高薪待遇,只为那一棵野山参,在他眼中,代表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李卫国也不由大喜过望,对农机具厂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回到招待所,郑先农也来看望李卫国等人,还领来几名同学。
李卫国也就在食堂那边弄了点花生米啥的,跟大伙边喝边聊。
第二天上午,李卫国他们又去了高教授家里,进门一瞧,只见高升正给父亲喂小米粥呢。
高教授已经醒了,气色也好了许多,但是还非常虚弱,只是朝李卫国点点头,然后就缓缓闭上眼睛。
“小李来了,快坐。”女主人看到李卫国,也抑制不住脸上的欢喜。
刚才郑医生已经来过一趟,给老高号脉之后,郑医生也啧啧称奇:高教授体内,已经重新恢复生机。
虽然还很弱,但是只要精心调养,身体肯定可以慢慢恢复,也就是三五个月的事儿。
郑医生行医多年,也是第一次见证这种奇迹,他只能把这个归功于那株野山参。
正因为如此,高教授一家人,自然把李卫国当成了救命恩人。
事实也确实如此,要不是李卫国出手,高教授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起死回生。
李卫国他们坐下喝了一杯水,然后就起身告辞。
高尚已经给父亲喂完小米粥,跟着出来送客。
到了院子里,这个小伙子再也忍不住,抓住李卫国的胳膊,泣不成声:“李大哥,救命之恩,我们一家无以为报,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我听说李大哥你们要建农具厂,等我照顾父亲一段时间,然后我就去你们那里报到。”
李卫国一问才知道,高尚也是子承父业,学的工程机械,前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电机厂当技术员。
也行,老高暂时没请到,请一位小高也不错。
李卫国也点点头:“先不急,我们的厂子还没影呢,怎么也得来年才能搭起架子,这段时间,你就好好照顾老爷子就成。”
“还有,你也可以帮我们联系一下你的同事和朋友同学这些,我们厂子薪水还是不错的,像你们这种技术员,月工资最少二百块钱,要是像你父亲那种级别的,月工资最少五百块。”
这话把高尚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他现在的工资,才定到三十八块五,感觉就不少了。
他本来是抱着报恩的想法,才要去帮李卫国工作的,可是现在看来,好像真不错。
高尚有两个同学,家都是外地农村的,留在春城工作,没房子,没对象,更没钱去改变,平时凑到一起喝酒的时候,都没少吐槽生活的艰辛,或许这还真是一个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尚望着李卫国远去的背影,心中已经暗暗下定决心。
李卫国他们没啥事,就逛了一天的商店,给家人买了不少东西。
转过天来,李卫国又去了轴承厂一趟,这边是关系单位,既然来了,当然要去登门拜访。
再说了,以后很可能还会在业务方面进行一些合作。
春城这边,别的不敢说,那些退休的高级技工,一抓一大把。
因为实行接班制,有些老工人退休都比较早,五十刚出头,照样年富力强,要技术有技术,要经验有经验,李卫国希望多招揽一些,让他们能继续发挥余热。
轴承厂的于长水看到李卫国,也不由得喜出望外,他五月节前,去过一趟大馒头屯,运了两车鸡蛋鸭蛋回来。
可惜那个时候李卫国没在家,没见着面,这下可逮住人影了,说啥也不放李卫国他们走,非要在市里多玩几天,他也好尽一尽地主之谊。
李卫国哪有时间啊,把给于长水带来的山货留下,然后叮嘱他帮忙寻找合适的工人。
“待遇这么好,哈哈,国子兄弟,要不我去你们厂子得了。”于长水嘴里开着玩笑,但是那股子羡慕,还真不是假的。
李卫国摆摆手:“于哥你就别跟着掺和了,也不能全找工人,像是销售人员,也帮我们踅摸踅摸。”
“国子你就放心吧,你真想要,我们轴承厂好几百号退休职工,我都给你领去,拄拐棍的要不?”于长水说啥也没放李卫国他们走,招待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李卫国也算是基本完成了此行的任务,回到农大,正式跟韩教授和秦教授他们辞行。
校方又挽留了一天,余校长等领导又再次宴请,因为田大贵捐助的五十万元,已经打到农大的账户上,真金白银,一分不差。
搞得余校长他们天天开会,研究怎么把这笔钱花到刀刃上。
下边各个院系也开始蠢蠢欲动,搁浅的研究项目,也是时候重新申报启动,一股学术风暴,在农大悄然刮起。
而田大贵则功成身退,美滋滋地开着小轿车,踏上归途。
车上除了李卫国和王燕之外,还多了一位客人,就是省报的陈露记者。
陈记者是来进行深入采访的,力图在报纸上全面展示田大贵的风采。
她和王燕坐在后排,聊得很是投机。
两个女人,除了事业,聊得最多的当然是家庭。
当王燕询问陈记者家里情况的时候,陈记者脸上的神色很是复杂,叹了口气道:“我现在是单身。”
结果车子勐的一拐,差点开到沟里。
坐在副驾上的李卫国惊出一身冷汗,他瞧见田大贵开车不大专心,总惦记着从后视镜里瞄人家,于是就连忙和大贵叔替换一下。
李卫国瞧出来了,大贵叔对人家陈记者好像有点啥想法,所以听到人家现在单着呢,心里有点激动,没控制好方向盘。
想想大贵叔都四十了,还是光棍儿,也怪可怜的。
这两年也不是没有给大贵叔介绍对象的,有农村的,也有县里的,不过都没成。
李卫国知道,大贵叔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所以一般人他还瞧不上。
想不到啊,他对这位陈记者竟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
既然如此,李卫国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找个大贵叔不在场的时机,问问陈记者的意思,当然了,最好是在采访结束之后。
下午一点多钟,小轿车就开进罐头厂院里,正赶上下午上班点儿,工人们大都骑着自行车,陆陆续续从大门进厂。
李卫国把车停在办公室前面:“陈记者,到站了,这就是我们的罐头厂。”
几个人从车里下来,先直奔食堂,中午饭还没吃呢。
“大贵叔,国子,王点长,你们总算是回来啦。”徐明亮闻讯迎了出来。
因为在龙江那边开设两家分厂,所以像是高大林和王军他们,都派出去了。
李卫国和徐明亮打个招呼,然后介绍道:“亮子,这是陈记者,这次大贵叔给农大捐款,陈记者特意来采访的。”
“大贵叔,你这是要上报纸啦!”徐明亮也知道捐款的事,嘴里开着玩笑,“大贵叔,有五十万,能买多少报纸,湖一辈子墙都用不了。”
田大贵也呵呵一笑:“那能一样吗,你小子少贫嘴,赶紧安排饭菜,俺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啦。”
食堂的大师傅也不敢怠慢,很快就给炒了四个菜,主食是中午蒸的白面大馒头。
田大贵还真饿了,抓起一个大馒头,使劲咬了一大口,然后才想起来让客:“陈记者,在俺们这别外道,中午先对付一口,晚上再弄点好的,给你接风。”
“这已经很好了。”陈记者看看桌上的四菜一汤,笑着点头,这年头,一般人家,也就是一菜一饭。
吃完饭,陈记者就在王燕的陪同下,在厂子里进行各种采访。
李卫国瞧着田大贵也要跟着,就连忙将他拽住,等王燕他们出屋之后,李卫国这才笑道:“大贵叔,你看陈露记者咋样?”
“挺好的,说话办事都干脆利落。”田大贵回道。
李卫国也笑着点点头:“大贵叔,你也该成家喽。”
腾地一下,田大贵脸红脖子粗的,嘴里支支吾吾:“国子,人家是大学毕业,又是大记者,能瞧上俺才怪涅?”
“大贵叔,咱可不能妄自菲薄,您是外国户口,这年头,二十多岁的大姑娘,找外国老头的都有,就为了出国。”徐明亮也在旁边熘缝。
田大贵瞪了他一眼:“滚一边去,人家陈记者可不是这样的人。”
“瞧瞧,这还没怎么样呢,就护上了。”徐明亮笑嘻嘻的,也没个正型。
李卫国则认真地说道:“大贵叔,等采访完了,我叫王燕给问问,万一人家陈记者没意见呢,再说了,大贵叔这条件也不错,外商的身份且不说,还有钱,关键是本性淳朴,一直都没结过婚,纯小伙儿。”
“啥小伙啊,都快成老头儿啦。”田大贵继续面红耳赤地说着。
“那也是纯纯的老小伙。”徐明亮又在旁边熘缝。
田大贵使劲一挥胳膊:“你远点扇着,人家陈记者在春城上班呢。”
“瞧瞧,大贵叔你还是动心了,工作的事儿好办,要是陈记者乐意,就调到咱们松江县呗。”徐明亮也瞧出来了,大贵叔这次是真动心了。
李卫国也不由分说:“大贵叔,你就别管了,只要陈记者乐意,这事你就请好吧。”
晚上的时候,他找了个机会,把这事跟二嫂透露了一下。
王燕也很是支持,等到第二天采访结束,就跟陈记者单独聊起这事。
对于田大贵的身世和经历,陈露已经了解,都是成年人,完全能够理性地对待。
她承认,自己对田大贵颇为传奇的经历很感兴趣,也不讨厌这个人。
不过刚刚接触两次,要说好感什么的,那还真没有。
王燕也看出来了,陈记者的态度是不赞同也不反对,于是就拉着她的手:“那就先多接触接触,彼此多增加了解。”
其实也就跟年轻人搞对象差不多,先处着呗。
这时候的人都比较腼腆,陈露也不好表态,王燕就干脆利落地把事情确定下来:“陈姐,那就先这样,走,上食堂吃饭去。”
晚餐还是比较丰盛的,因为明天陈记者就要回春城。
李卫国和王燕对了对眼神,看到王燕微微点头,李卫国心里就有数了,于是笑着说道:“大贵叔,你明天开车,送陈记者回春城。”
“啊,咱们明天不是还要找县里,给农机具厂找块地方吗?”老田心眼实,没反应过来。
李卫国在桌子底下用脚扒拉他一下:“大贵叔,这事不用你,王燕和亮子他们就能办,你把陈记者照顾好就成。”
田大贵也反应过来,一个劲点头。
农机具厂的筹建,也提上日程,县里肯定没意见,巴不得的呢,一家工厂,能解决多少就业问题啊。
李卫国的计划是,就在罐头厂北面建厂,反正后边都是荒甸子,正好适合。
第二天,田大贵开车出发,李卫国也就在道边等车,他准备搭乘送鱼的四轮车回村。
建厂的事就交给王燕和徐明亮负责,啥事都得锻炼,像是王军和高大林他们,现在也都能独当一面。
李卫国站在路边,朝对面望望,正好看到几辆车开进秋田野菜厂,然后就看到许久未曾见面的秋田正人陪同着几个人,从车里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县里的几位领导,刘县长也在其中,正好刘县长瞧见路边的李卫国,便招手把他叫了过去。
秋田正人瞧见李卫国,眼睛不由得眯了眯,嘴角浮现一丝冷笑:小子,你来得正好,一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开春的时候,秋田野菜厂收购金盾冻孤,做了一笔亏本生意,之后他们就偃旗息鼓,这几个月,也没敢再收购山野菜和其它山货,李卫国还以为秋田要黄摊子呢。
看到秋田陪着的那几个人,都是陌生的面孔,李卫国估摸着,秋田正人可能是撑不下去,准备找接盘侠。
李卫国看到秋田正人目光不善,倒是毫不在意,还朝对方招招手:“秋田先生,好久不见。”
秋田正人冷哼一声,根本懒得搭理李卫国,而是用日语招呼那几位客人,在他们这里,李卫国是最不受欢迎的客人,其次就是田大贵。
李卫国本来也是过来找刘县长的,就把田大贵准备成立新厂的事情,向刘县长简单汇报了一下。
果然,刘县长听了眼睛一亮:“那当然好啦,新厂子是哪方面的?”
这两年,田大贵的罐头厂没少出口创汇,县里也跟着沾光,在市里都出名了。
“准备建立一个农机具厂。”李卫国据实回答。
生产农机具,刘县长不由得一愣:这个好像跟出口没啥关系吧?
商业局的赵局长也在场,他原本就和田大贵的罐头厂有点龃龉,一听李卫国这话,就毫不客气地说道:“生产农机具啊,是肯定没法出口的,估计除了非洲那边,剩下的谁不比咱们这先进。”
“本来也不是为了出口,主要是想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做点贡献。”李卫国觉得这些领导的口味都太高了,真以为出口创汇像喝凉水那么容易呢。
赵局长咂咂嘴:“农机具跟你们罐头厂好像不沾边,小李同志,我觉得吧,你们还是应该多在山货和农副产品上做文章,就像秋田先生,把山野菜生意都让给你们,然后开始转行进行农产品加工,一会儿你可以品尝一下,很好吃的。”
李卫国眨巴眨巴眼睛:原来秋田这老家伙看到在山货领域里竞争不过,开始转产了,倒要看看,他弄出了什么好东西。
于是李卫国也就混迹其中,跟着一起去了楼上的待客室。
秋田正人自然也瞧见人群里的李卫国,却并没有下逐客令,目光之中,反倒带上几分幸灾乐祸,准备一会好好给他一个惊喜。
众人到了会客室落座,有人献上茶,然后就有人端上一个精致的盘子,里面盛放着一枚枚小圆饼。
秋田正人脸上带着几分得意,鞠躬道:“请诸位品尝。”
这不是雪饼吗,李卫国当然一眼就瞧出来,还以为秋田搞出来什么好东西呢。
雪饼进入国内比较晚,是米果的一种,其实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成型。
尤其是岛国那边,比较受儿童青睐,不过那边叫仙贝。
李卫国大致搞明白秋田正人的套路:利用这边大米和其他原料以及人工都比较低廉的特点,生产低价雪饼,然后运回岛国那边出售。
不得不说,这小算盘打得不错。
而且等到华夏这边的经济再发展两年,雪饼的受众面也会逐渐加大,秋田也可以在这边销售捞钱。
就像后来宝岛那边的蔡老板,就是从岛国那边引进的技术,生产雪饼,试问从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谁没馋过雪饼?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