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宋:第三卷 京华春梦 第231节 大事件---端平入洛1
孟之祥在临安府是苟且过日,他一个超级杀手,却整天忙于经营他的生意,购田建庄,外加泡妞。
可这正是大宋官家要他过的生活,他要是忙于军务和学习,官家反倒对他不信任。
做大宋武将确实有够悲哀,陷入了官家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文官利用官家的不信任极力打压武将,唯有不务正业了!
对大宋而言,今年(1234年)的年号是端平一年,乃皇帝宋理宗亲政后的第二年,或许应该是第一年才对。
上年末,权臣史弥远归西,宋理宗才真正得掌政权。
公元1224年宋理宗登位为帝,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史弥远挂掉才亲政。
所以新年伊始,宋理宗迫不及待地将皇宋的年号改为“端平”。
端,端正、端庄都是好词,还有端掉,解决的意思,至于“平”字,则有平平安安,平顺,和平,端平合在一起亦可为摆平。
宋理宗要大展宏图,摆平一切不合理的事情,让皇宋兴旺发达,万民敬仰,当然也包括了那个讨厌的北虏---蒙古!
亲政后,宋理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罢黜史党:史弥远死后,理宗讲究理义,饮水思源,一方面对史弥远曲加维护(毕竟理宗是史弥远所立),即不允许朝臣攻讦史弥远,同时厚待史弥远的家人,比如史蒿之就受到他的礼遇;另一方面对史弥远留下党羽绝不宽贷,罢黜了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袁韶等人,这些人都是史弥远的党羽。
慎择宰相:理宗纠正了宁宗朝以来权臣独相的局面,谨慎简选宰相,使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
史弥远做右丞相,乃一人独相,他之后,有郑清之为右宰相,但有乔行简、陈贵谊等为参政,不让大臣擅权,从而政治清明。
亲擢台谏:史弥远专政,台谏成为权相的控制朝政的工具。史弥远死后,理宗宣布“收倒持旁落之权,聿更大化,择特立独行之士,亲擢紧官”,把擢任台谏权攥在手中。他所立的台谏官员大多立朝正直,议论恺切。
澄清吏治:宋光宗、宋宁宗之后,吏治大坏,及至理宗亲政,更是贪浊成风,贿赂公行。理宗亲自撰制《审刑铭》、《训廉铭》等,把道德宣传与法律约束结合起来,规定官员犯赃与谋杀、故杀、放火列为同罪,贪赃移作他用者籍没其家,推行吏部考功条法,惩办了一批赃吏。
再有就是解决冗官问题,宋朝的“三冗”乃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由来已久,其中官吏冗滥是吏治腐败的又一现象,往往六七人盯住一个候补官缺,即消耗国家财政,又影响行政效率,更造成跑官行贿。理宗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消堂除陋规,堂除是权臣专政下的政治陋规,也为内降恩泽滥授美差留下了后门。理宗将堂除之阙还给吏部后,有效抑制了内降恩泽。
减少官吏权摄,所谓权摄就是不够任职资格者代理为官,官员队伍因而膨胀。理宗规定,内地如缺州县官,必须由现任官出阙。出任两任通判者其中一任必须到两广四川等偏远地区任职,确保那里官缺不再权摄。
控制取士人数,端平年的科举取士,取士约四百五十人,比起理宗宝祐以后七次科举取士每举平均约六百人来,大约少取四分之一,也应是减少冗官的措施之一。
严格升迁制度,为了抑制侥幸得官和越级提升,理宗规定:在朝的宰执、台谏、侍从以及在外的监司、帅守不得徇私荐举;未历州县官者不得入朝为郎官,已经在朝为郎官者必须补上这一任。
当然,恩出于上,象我们幸运的孟之祥年纪青青就直上青云,成为太尉,但也是他立下大功,官家酬功的应得之职,不能完全算越级提升。
再有就是在整顿财政方面,宋理宗也是一把好手。面对史弥远狂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国库空虚的局面,宋理宗采取很多积极措施稳定财政。
他采取停造新币回收旧币的办法稳定物价,他还采用严格的会计制度为财政收入节流,进而稳定国库的收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经济危机。
这是励精图治的时期,宋理宗还是有作为的。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国之大事,唯戎和祀,伪金已经被蒙古与宋军灭亡,伪金治下的黄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无人占领,这让宋理宗动起了心思,若是能够夺回故地,复我河山,则他宋理宗将是大宋的大功臣,中兴之主!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两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先后上折,提出了北上收复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的主张!
所谓守江必守淮,两赵所在的淮河乃是皇宋长江防线的前沿,也是出击北方的最前线。
他们的折子于朝会上由TJ代读,尖利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两位地方大员一致认为:
大宋与蒙古之战是板上钉钉,无可避免!
蒙古人狼子野心,对我大宋的花花江山虎视眈眈,他们迟早南下。
宋军与其坐以待斃,晚战不如早战,两赵主张北上抢占潼关,控制黄河,以此二者为屏障,与蒙军长期对峙。这就是所谓的“距关守河”战略也!
这条战略曾经极其有效,金国末期按照这个战略收缩到黄河以南(当时黄河夺泗水由淮河入海),凭借潼关和黄河的天险阻遏,使得蒙古军无法打开局面,最后只能武力借道南宋的汉中才得以迂回灭金。
蒙古拖雷率军过汉中,绕过了金国的潼关和黄河,与金军发生了著名的“三峰山之战”,基本消灭了金军精锐。
如无“三峰山之战”,金国还是能苟延残喘一阵子的。
我大宋当夺取黄河以南故地,该地汉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且当初蒙古使臣来约大宋合击金国时,许诺黄河以南之地归大宋作为出兵、送粮的报酬。
天时、地利和人和,出两淮精兵,夺回黄河以南故地,成大宋万世之基也!
听毕两位制置使的折子,理宗皇帝问“诸卿可有意见?”
很快地,朝堂上吵成了一窝粥,声音喧哗到足以把殿宇掀翻,理宗皇帝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