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在《当代》的日子 第276章 转载请求
第276章 转载请求
经过林为民的一番“苦心劝导”大外甥终于理解了老舅的一片苦心,答应了让人帮林为民联系团结湖公寓那套房子。
韩壮壮揉着屁股道:“老舅,你不说那儿的房子太贵了吗?有那钱还不如买几套四合院?”
“对你来说是贵,对老舅来说贵吗?”
林老师的发问直击大外甥的灵魂深处。
贵吗?
贵个屁!
老舅存在银行的人民币和外汇券都快长毛了!
写小说,真他么赚钱!
韩壮壮咬牙切齿的想道。
几天后,林为民在夏钢的带领下来到了团结湖附近。
团结湖按照地理位置算,是在后世的三环边儿上,按照后世的标准,这里应该算是燕京的好地段了。
可惜这年头二环外就算郊区了,连日坛使馆区都算是东郊,更何况是三环,在八几年,这里妥妥的属于郊区中的郊区。
一听团结湖这名字就知道,这地方没什么历史底蕴。
这里最早也不是什么湖,就是个窑坑,是当年为了建设燕京城而挖土烧砖的窑址。
在燕京的郊区这种地方很多,比如潘家园实际上是潘家窑,还有黑窑厂、刘家窑什么的,只要是带窑字的基本都是。
新中国成立之后,抗美援朝期间老米投掷了细菌弹,造成了东北地区瘟疫,全国被迫展开了爱国卫生运动。燕京开始大规模地整治市区及周边水沟、水洼子一类容易被污染的地区,之后就重点改造出了“四大湖”,团结湖、青年湖、人定湖、太平湖。
林为民一路跟夏钢聊着团结湖周边的情况,对这里有了简单的认识。
“我们家这个长辈亲戚是轻工业部的,当时也是响应上面的号召掏空了积蓄才买了这栋房子。
可这一住上就后悔了,距离太远了,去哪都不方便。”
夏钢家就在人艺,比壮壮大了几岁,两人关系混的不错。
他是人艺功勋导演夏淳的儿子,说到夏淳很多人一脸懵,《茶馆》就是他和焦菊隐先生一起导的。
夏钢也算是个导二代,78年考入了燕影导演系,之前林为民去燕影的时候也见过他,只不过没说过几句话。
今年他刚分到燕京电影制片厂当导演,准确的说是预备导演,他们这个年纪和资历,是不可能当导演的。
林为民在后世看过夏钢导演的片子,电影、电视剧他都有涉猎,电视剧方面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天下第一楼》、《警察故事》,电影方面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撒把》。
比不上第五代那帮大导,但也算是勤勤恳恳的实力派导演。
“他们买这房子的时候是80年年末,装修又花了一段时间,81年开春才住进来,房子里保持的不错。”
夏钢边介绍着,边领着林为民进了团结湖南一路一号楼的单元门,上到二楼敲响入户门。
“这位是我六叔,这是林为民,林老师。”
给两人开门的男人看起来五六十岁,头发花白。
来之前夏钢介绍过,他本家姓查,当年父亲为了参加G命才改名换姓,查六叔现在在部委工作,是堂叔,现在是个郎中,再进一步就是侍郎。
“知道,知道!”查强峰笑着说道。
几人打过招呼,进屋看了看房子。
家里的装修是要比这个时候的普通筒子楼高档多了,墙上刮了白灰,地上铺的是木地板。
这个年代有个好处,装修以木质为主,而且全都是实木,格局是三室两厅一卫。
来之前,夏钢已经讲了很多这房子的信息。
光是一个冬季集中供暖,就足以让林为民心动了。
住四合院哪都好,就是这冬天取暖是个糟心的事。
哪怕林为民那院子烧的锅炉已经秒杀了燕京城99%的老百姓,可住的时间长了还是感觉到厌烦。
有了这房子,以后冬天不爱烧煤取暖了,跑这来猫几天,不是美滋滋?
团结湖南一条的这两栋公寓楼,当时说是公开发售,但普通老百姓基本不敢想,光是三四万块钱一套的价格就足以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望而却步了。
八几年,万元户都得戴大红花的,花三四万块钱买一套房子,啥家庭啊!
所以当年这片儿开售之后,更多的还是政府部门的人响应号召来买的。
政府的人多了,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生活配套相对齐全,二是治安好,出门员外郎起步,指不定就能碰见了个尚书、侍郎,治安不好也不行。
看好了房子,接下来便是谈价钱。
如今这时候,老百姓还没有买了房子必须得升值的观念。
六叔查强峰好不容易碰见一个愿意买房子的,试探性的喊了一个“三万八”。
查强峰这套房子是两栋楼当中的大户型,九十多平。
这年代没有公摊面积一说,都是实打实的套内面积,换算成后世的算法,少说也得一百二十平起步。
查强峰喊的这个数字正是他买房子时的价格,装修花的两千块钱还没算在里面。
碰上个能花三四万块钱买房子的不容易,能卖赶紧卖。
林老师买东西向来敞亮,他之前也了解过团结湖这边开售时的房价,毫不迟疑的便答应了这个价格,这让查强峰喜出望外。
花了两天跑好了手续,林为民名下又多了一套房子。
韩壮壮帮着林为民将什刹海那边的读者来信放到空着的卧室里,然后又在屋里左逛右逛。
他有点后悔了,这公寓楼多好啊!
出门吃了顿饭,韩壮壮从兜里掏出好些张门票,是过几天《套马人》的公演门票。
翌日。
《当代》编辑部。
林为民挨张办公桌发票,连佟钟贵都有。
佟钟贵捏着两张门票,道:“林老师,我就不用了。”
林为民笑道:“没事,拿着吧!请个女同学去看。”
佟钟贵的脸上露出几分羞涩,柳荫玩笑道:“小佟,别跟林主编客气,这可是我们编辑部的专属福利。”
正说着话,覃朝阳探头进来,道:“为民,有外线电话找你。”
林为民出门往覃朝阳办公室走去,覃朝阳道:“去前楼。”
“前楼?这得多外线啊?”
“不知道,我就传个话。”
林为民来到前楼颜文景的办公室,“坐一会儿吧,等会他们能打过来。”
“哪的电话?”
林为民好奇,一般的外线电话,后楼就能接到,专门把自己叫到老颜这,肯定不是一般的电话。
“香江那边打过来的。”
怪不得呢。
这年头,国内和香江打电话也属于国际长途。
去年鹏城和羊城刚刚解决了与香江直通电话的问题,香江那边要打电话到燕京来,需要先打到鹏城或者羊城,先说清楚要找的人的情况,然后再将伱们俩要说的内容做记录,再由长途台进行登记,挂号完成,把电话收线,在那里等待长途台叫你,麻烦透了。
而且这种国际长途电话,通常都是有第三个人会听到的,别问为什么。
林为民这边等了十多分钟,电话再次响起,林为民主动接起电话来。
“喂,你好,是林先生吗?”电话那头,经过转接的声音已经失真,口音很广普,听起来是个中年男人。
“你好,我是林为民。”
“林先生你好,我是《八方》丛刊的古苍梧。”
林为民在等待的时候已经猜到了这个答案,毕竟他和香江唯一的联系大概就是《八方》了。
“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您在我们《八方》发表的那部小说《情人》自从刊登之后,受到了很多香江读者的欢迎。
因为我们《八方》的发行量较小,这几天有报业同仁联系我,说是有读者希望他们可以刊载你这部小说。
我说我需要征询一下您的意见,看看您同意不同意他们的转载请求。”
电话里的声音越变越小,林为民换了好几个地方,就差没站到桌子上,才勉强听清楚对面说话的内容。
听完古苍梧的陈述,林为民心中意外,居然有香江的报纸要求转载《情人》?
这小说有这么受欢迎?
林为民并非对作品质量没信心,而是他自忖自己在香江应该毫无名气,并且《情人》也是刚刚发表不长时间,有报纸主动上门求转载怎么听都有点玄幻。
不过毕竟是送上门的稿费,林为民没有不要的道理。
询问了对方给的稿费标准,古苍梧答:“千字十块港元。”
林为民心中有些失望,“价格太低了,麻烦古先生告诉他们我不同意。”
都八十年代了,不跟倪匡那种千字两三千的顶级价格比,但好歹千字一两百块总得给吧?
这是把自己当成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了?
电话中古苍梧的声音有些意外,“林老师,这个价钱其实还可以的。”
“古先生,《情人》能够首发于《八方》上,你们应该感谢罗浮先生的面子,每字五米分的稿费标准也是看在他的面子上。”
林为民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耐,听在古苍梧的耳中却觉得这人口气大的出奇。
他对于林为民的了解并不多,《八方》发表《情人》是罗浮居中联系,只知道林为民是内地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可是内地嘛,这个年代人均工资才几十块钱一个月,稿费标准他也知道一些,千字几块钱而已,朋友给的千字十块港纸低是低了一点,但毕竟是转载,不可能跟首发相比的。
“林先生,您再考虑一下。”古苍梧还没有意识到林为民的不爽,继续劝道。
“不需要了,没什么事就这样吧。”林为民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喂,林先生,林先生……”
香江,九龙,民裕街41号,凯旋工商中心的《八方》编辑部内。
古苍梧手持着电话听筒,还没从突然被挂电话的意外当中回过神来。
“怎么样?什么情况?”一旁的程易秋问道。
古苍梧将电话听筒放下,苦笑道:“没同意,挂了。”
“嫌弃价钱太低?”
刚刚的通话,程易秋大部分都听到了,只是没弄明白最后为什么突然挂了电话。
古苍梧点点头,“这位林先生,脾气有点大呦!”
程易秋道:“千字十块港元,不低了!”
古苍梧没好气道:“放在内地当然不低。人家肯定是了解我们香江这边的稿费行情的,所以才会听我说完之后,挂电话挂的那么果断。”
“这个人,太贪心了!”程易秋摇头道。
古苍梧无奈的摇摇头,这位老友,自从当了《星岛晚报》的副主编之后就有点走火入魔了,丝毫也看不出文人的脾性来。
《星岛晚报》是《星岛日报》的副刊。《星岛日报》于1938年在香江创刊,同年增设《星岛晚报》,《星岛日报》发行几年便成为香江的大报之一。
到了六十年代,《星岛晚报》也发展成为读者最为喜爱的晚报之一,很多上班族在下班时候几乎是人手一份。
彼时香江的交通还没有海底隧道,过海要靠渡轮,看报纸就成了渡轮时打发时间最好的选择。
那些年很多香江作家都以在《星岛晚报》发表作品为荣,名家如林,刘以鬯、黄思骋、南宫博、任毕名、翠莹等,与当时拥有梁羽生、阮朗、叶灵凤、夏易的《新晚报》可谓一时瑜亮。
而且较诸《新晚报》,《星岛晚报》这个副刊的作风更加开放。
湾岛著名美女作家郭良蕙的小说《心锁》,因为对于两性关系描写极为露骨,而被当时的湾岛列为禁书。
《星岛晚报》却大开门禁、照发不误,也正是因为《心锁》在描写男女关系方面的大胆,一经发表后便在香江引起轰动,《星岛晚报》在短时间内便销量倍增。
到了八十年代,香江报刊行业正值鼎盛时期,报刊杂志多如牛毛,竞争必然比以前更加激烈,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读者,各大报刊自然是想尽办法,《星岛晚报》也不例外。
古苍梧对林为民说转载请求是应读者要求,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实际上是前几天程易秋这个《星岛晚报》的副主编在看到《八方》上的《情人》后灵机一动的结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