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垠:芯的开始 第12章 这种人是该遭雷劈的吧?
“啊,这么早?”
第二天一大早,程旭就接到潘正教授的电话,说千寻科技的一个资深工程师已经到了华州,想要约个时间见见。
昨天忙活到太晚,凌晨才睡下,接到电话的时候,他正做着美梦,还没有起床呢。
“这千寻科技还真够着急的,看来他们真的很急。”程旭笑了笑,心里不知道又在琢磨些什么。
“确实。”潘正教授也是说道:“我昨天晚上只是在跟肖总私人聊天的时候提了一嘴,还没有正式向他们推荐你呢。不过也能理解,三月十六号,时间确实不多了。”
“老师,约个时间见见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三月十六号,一个月稍多一点点的时间。就算我有办法,这时间也可不够。”
看千寻科技着急的这样子,程旭没有办法不提前打个预防针。
要解决“言心”的问题,昨天程旭就已经考量过了,现在的硬件条件肯定是不具备的。
别的不说,光是价值评估体系的搭建、新核心处理器的设计、制作,都绝不是一个月的时间所能搞定的。
“哈哈,这我当然清楚,”潘正教授笑了:“你不用有什么顾忌,一切以你为主,按照你自己的计划就行,我只是牵个线,搭个桥。”
“嗯……”
……
程旭起床洗漱,急匆匆吃了个早餐,就应邀来到了潘正教授的家里。
在书房,程旭和肖波第一次碰面儿了,还别说,这俩人还挺对脾气——各自对对方的第一印象都十分好。
肖波的形象,那一看水平就低不了——具有IT技术精英的典型特征,个子不高,面相十分温和,头发稀疏。
而程旭呢,帅不帅气是次要的,重要的精神和干练——一看就是认真负责、踏实努力的形象。
至少在肖波眼中,他喜欢学生这样的形象。
上来先是一番寒暄,接着肖波是想要给程旭介绍一番“言心”所面临的状况的。
“肖老师,您先别说,让我猜猜,您看我猜的对不对。”程旭却是摇了摇头,没有听他说。
肖波微微点着头,满脸微笑的鼓励着:“嗯,你试着说说看。”
这个时候,肖波是把程旭当学生、当晚辈的,印象不错,想着提携一下,结个善缘儿。
“对于‘言心’现在的问题,升级评估网络的效果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估网络的质量代表着AI模型的上限,只要它能升级,‘言心’通过迭代肯定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程旭没有拐弯儿抹角,上来就是干货:“你们一定也尝试这么做过,但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对吧?”
都说到这儿了,肖波能说什么?他只能点头,事实上,岂止是尝试过啊,评估网络都换了七八十来个模型了,效果确实不好。
“那加强外部环境反馈呢?”程旭接着说道:“价值与反馈人工标定?也尝试过吧?”
事实上,训练的初期,数据价值判定通常都是由人工来标定的,但在模型训练的后期,再由人来做这件事情就有点儿不合时宜了。
早期数据量小,人工标定工作量虽然大,但也还可以承受。
但模型训练的后期,语料的量级就是以TB(1TB=1024个G)为单位了,而且是大TB,动不动就是几百个TB的数据量。
这真要一个个的标记,全国十几亿人,哪怕人人都给千寻科技打工,都去做这一项工作,那也不可能完得成——这就不是人力可为的事儿!
“那遗传算法……”
“行动网络……”
听着程旭坚定而自信的声音,肖波神情都开始有些恍惚——这是大三学生?怎么看着比自己还老成?
这一个个、一条条的,怎么听着比自己还牛叉?
千寻科技在“言心”模型上做的所有尝试,被程旭一个不落的全都罗列了一遍,甚至尝试的结果在他这里都毫无悬念似的直接就说出来了。
甚至,程旭说的有些东西,千寻科技都没有尝试去做过,但听来很有道理,应该也是成体系、成系统的理论。
但这些东西,肖波自己都没听过。
要知道,千寻科技的尝试那可是集体智慧的成果,有的甚至还请了外援——有部分科学院信息与计算学部的院士参与在其中的!
人工智能的训练算法不是什么秘密,是个人都能头头是道的说上两句,也没什么稀奇,但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而且能预知到训练到最后的结果,这是否太离谱了些?
有些结论,那可是千寻科技花费数亿资金做过无数尝试才得出最终得出的,在他这儿就直接轻飘飘的说出来了?
肖波一时都有些恍然,他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这完全不合逻辑好不好!
如果这方天地有天地规则的话,这种人是该遭雷劈的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莫欺少年穷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肖波对这句话的感慨是如此之深。
来到华州,说是公差,他实际是抱着旅游的心态来的。
总监安排他过来,虽然重视,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交代,更像是死到临头了要去拜拜佛,那能有什么用?
但没想到,这拜到真佛了!
昨晚聊天,潘正教授说,有一个叫程旭的大三同学,对“言心”的训练有一点儿想法。
大三的学生嘛,可能确实有点儿实力,毕竟是潘正教授看好的,大家一起提携提携,那是未来的希望。
但“言心”的问题千寻咨询请教了多少工程学部、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部的院士、工程师都解决不了,你说他能力挽狂澜?
别说自己,也别说总监,换成任何一个人,他也是要有一些疑虑的。
但今天,短短两个小时的交流,彻底的颠覆了他对程旭的认知。
自己2009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千寻,2012年加入智能事业群开始从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的工作,如今十几年了,自己也从一个貌比潘安的帅小伙变成了年近四十的秃顶老男人。
十几年从事AI模型算法与训练的工作经验啊,在国内研究AI算法模型的这一撮人中,不说顶尖,怎么说也得是比较靠前的一批。
但,今天,在程旭的面前,他吃瘪了!
自己说的他全都知道,而且比自己知道的更深入。而他说的,有时候自己却听都没听过——关键是,仔细一琢磨,他说的还非常有道理,自己还得认同。
自己就只能“是”“这样啊”“没错”“嗯”之类的附和,有时候还夹杂着“咦”“呀”“啊”“噢”之类的惊奇。
这就非常不讲道理了!
更关键的是,程旭还非常礼貌和尊重,在自己面前也是晚辈自居,但越是这样越尴尬——你懂得人家都懂,懂得还更深入。
人家懂得你却都没听过,这前辈还怎么当?就凭你年龄大?吃的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