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 第200章 当大明的看门狗,岂不是能吃到骨头
第200章 当大明的看门狗,岂不是能吃到骨头?
张居正给小皇帝讲过大明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自古以来都是一模一样,张居正说这是郡县制的必然。
朱翊钧将大明的政治的基本特点总结为:层层发包的任务下达、预算包干的财政干预和结果导向的考核监察,这三个维度就是大明最为典型的、最为基本的政治特征。
这和大一统、集权的概念是完全相反对立的,而又具有统一性。
大明的帝制制度设计之下,离开了皇帝完全无法正常运转,因为皇帝拥有决策权、否决权、干涉权和监察权,但同样地方拥有着极其恐怖的自由裁量权,或者说是事权。
皇帝管元辅、元辅管次辅,内阁管廷臣,廷臣管六部京堂衙门,京堂衙门管天下巡抚、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省道一级三司使和巡抚巡按管各府,各府管各县。
这就是大明朝最典型的,下管一级,也只能管到下面一级,这就层层发包任务下达的基础。
而京堂拥有的就是人事任免权,并且现在逐渐建立以结果导向的考核监察。
你完成了朝廷派下的任务,你就升官,你完不成朝廷派下的任务,考成法给你打个下评,草榜上你就是个无能之辈,张榜填名之后,会丢官,更有可能被追查。
考成法,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监察制度的补充,在这之前叫京察大计,而六册一账就是预算包干的财政干预,在此之前,大明实行的是哪里有窟窿哪里堵的四面漏风记账法。
以宣府大同段长城为例,朝廷一共给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多了是你的,少了你自己想办法,朝廷派出兵部阅视左右侍郎,对长城鼎建进行监察,你没建,建的不好,就要追责,责任到人。
如果按照这个基本政治特征去俺答封贡,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儿。
王崇古上奏说罢兵言和,朝廷同意了王崇古的意见,王崇古报了一个一百多万两的数儿,朝廷觉得这个买卖不亏,就预算包干财政干预,给王崇古银子,只要把这个事儿办妥了,多少都是由王崇古一人担责。
这么一看,王崇古吃了朝廷的银子,吃了北虏的马,是非常符合基本行政特征。
毕竟俺答汗的确没有再扰边了,王崇古完成了朝廷赋予他的安边任务。
账的确可以这么算,因为当时大明真的打不过俺答汗,总兵不断阵亡,出塞作战就是死,俺答汗拥有进攻的绝对优势,那么对于朝廷而言,一百万两安定边方,不是不可以接受。
账也不能这么算,因为时代在变,自从李成梁拔了古勒寨之后,大明正在逐渐恢复出塞作战的能力,再想吃朝廷的银子,朝廷可不答应了。
王崇古是什么时候不再动这笔银子的?
从他被张居正轰出了文华殿回到了宣大填补窟窿的时候,他就在尽心做事了,时间在推移,朝廷正在恢复庆赏威罚的能力,再依寇自重,那是要死人的。
张四维、吴兑、方逢时,甚至王崇古的堂弟王崇雅都不肯放弃这些到手的钱财,吃下去没有吐出来的道理。
但是在和皇帝的斗争中,族党一败涂地,这和族党把决策权完全交给了一个蠢货有极大的关系。
万历皇帝为太子从隆庆四年就开始出阁读书,朝臣们的评价很低,尤其是高拱,也是基于这个基本逻辑,不能把绝对的决策权交给蠢货,张居正则认为可以把万历皇帝培养的不那么蠢。
大明清理族党,吃了一顿夹生饭,清理晋党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戚继光在把土蛮汗彻底赶出了大鲜卑山以东的辽东地区,让土蛮汗和俺答汗直接冲突,这样就不是一顿夹生饭了。
而由张四维主导决策,发动的大火烧宫,烧不掉皇帝也要烧掉三娘子入朝觐见之事,这是个愚蠢的决定,是不弘不毅的最终结果,对于族党而言也是一锅夹生饭。
族党还没完全准备好,没有收买大多数的官僚、收买将领、庶弁将,塑造出一种朝廷苛责族党,我们不得不反的共同认知,甚至连贪墨的银两、粮草、马匹还没有转化为战斗力。
王崇古这个亲舅舅都抛弃了族党。
因为王崇古很清楚的知道,和皇帝支持下、戚继光统领的京营,比拼战斗力增长这件事,本身就非常的愚蠢。
就族党这个以特权经济为核心凝聚力的利益共同体,就从军饷度支上,西北族党愿意给困于粮饷的军兵,哪怕是一点点的好处吗?
结果和王崇古预料的一样,张四维什么都没做到,烧死皇帝本来就很难,成功率远低于溺水,而朱翊钧最过分的就是,让三娘子在地基上觐见。
张四维带着晋党一起倒霉。
王崇古看着陈学会和三娘子投来的怀疑目光,只能以喝茶来缓和一下气氛,这钱,他拿过,隆庆五年、六年,万历元年,这钱他后来不再拿了,万历二年、三年、四年。
“后来,这钱我都没有拿了,都被张四维他们拿走了!”王崇古被目光审视,终究是有些恼羞成怒,为了自己争辩了一句。
“三娘子你既然入朝商议马价银,那就好好商议,陛下已经赦免了我的罪行,你就是告到陛下面前,也没用,别想用这个作为谈判的条件!”王崇古申明了他已经被赦免过了,按照一罪不二罚的基本规则,陛下不会继续追究与他。
有些事最怕的就是对账。
王崇古本质上是个买卖人,他喜欢细水长流,而不是一竿子买卖,果然现在一对账,露馅了。
议价开始了,王崇古作为循吏,他对议价部分格外看重,那真的是分毫不让,最后形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以上等马六银五钱、中等马四银七钱的价格,每年提供五万匹马,上等马最少要两万匹这样一个结果。
下等马朝廷不要。
大明朝廷的马价银支出为二十七万银,对于大明而言,一岁节省开支七十多万两白银,而对于三娘子而言,这次入京,获得了更多的白银。
三娘子说的二十多万两白银,包括了边贸收益,马价银对于俺答汗的进项而言,是增加了。
大明购买羊毛的价格也还算厚道,每年俺答汗能从大明用马匹和羊毛交换到价值五十多万银两的货物。
“我很好奇,为何三娘子每次边贸,都不带回去一些金银珠宝、玉石丝绸等物?”王崇古在谈判的最后,知道三娘子的带货清单,是有些疑虑的。
三娘子的清单上,没有金银珠宝玉石之物,连丝绸都没有,都是些锅盐布茶,这已经好多年了,三娘子在大明带回去的东西,没有奢侈享受所用,哪怕是皇庄力推的国窖、太师椅等物。
三娘子也就带回去几瓶国窖,那还是皇帝赏赐的。
三娘子却没有立刻答话,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的计算着这次入京的得失。
“我倒是喜欢,但是带回去的话,草原人就过不了这个冬天了,你们那些夜不收,每年都要烧荒,烧的草原根本无法过冬!塞外的白毛风之惨烈,岂是关内人可以想象的?”三娘子合上了自己账本,大明很赚,草原也不算太亏。
北虏喜欢南下劫掠,大明喜欢出塞烧荒,一烧就是一个秋天,这种互相伤害,是非常致命的。
俺答汗倒是打赢了,但是烧荒从来没有停止,草原也是损失惨重,隆庆五年,冲突以俺答封贡结束了,战争进入了间歇期。
北虏不再南下,大明不再烧荒,算是都安稳了下来。
三娘子靠在椅背上,满是无奈的说道:“白毛风刮起来的时候,天地倒悬,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人畜在长生天的愤怒,白毛风下是一样的,每年草原上都有些部族消失,漠南稍微好些,大漠以北的瓦剌和林,到了冬天的时候,所有人都挤在一起过冬。”
“最外面是老人,再往里面是妇女,再往里面是孩子,最里面是成丁。”
三娘子说的是草原过冬,她的语气并不激烈,也很平静,似乎在陈述着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儿,这就是草原人过冬的法子,先冻死饿死老人,再冻死饿死妇孺,最后成丁也被冻死饿死了,这个部族就被抹除了。
草原上,每年都要消失很多部族,成为草原的养分。
三娘子是大明金国的使者,大明对边外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她之所以说这些痛苦之事,将伤口撕裂开来看,是为了博得同情,也是说明她主和的坚定立场。
三娘子这番说辞,可以博得大明的同情,而且这种同情会有实质性的好处,大明或者说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始终都一种劣势,高道德劣势。
大明从君王到黎民,在当下这个世界,道德操守,是远远超过了任何蛮夷的。
高道德是一种劣势,也是一种优势。
“你们不会建城吗?建城了,城池的抗风防寒远比毛毡要强。”陈学会有些奇怪的问道。
草原不是没有适合建城的地方,北元就在大鲜卑山两侧、阴山附近建城,至元七年汉世侯陈斡罗万户,上书给元世祖忽必烈,建应昌城邑以居,后来草原建城也很普遍。
比如大宁卫在洪武、永乐年间,有大宁塞外九十城之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虏越活越回去了。
“建了城,大明军就来了。”三娘子摇头说道:“土蛮汗就很喜欢大宁卫,一年四季都在大宁卫赖着,这不被戚继光给抓到了,赶到了全宁卫那个地方吗?”
三娘子说的是一个普遍事实,草原和大明的交锋中,草原是没有资格建城的,因为一建城,大明知道了塞外草原的聚集地,一定会拔掉,就像是古勒寨那样。
大明要是能抓到俺答汗的金顶大帐在哪里停留,西北也不会打这么多年,打也打不赢了。
“长生天赐予我们马背上生存的能力,让我们控弦张弓,可是长生天没有赐予我们生活,让我们缺少锅布盐茶。所以是我在这里。”三娘子的拥趸是铁杆的议和派,而且数量绝对不是少数。
“其实我们也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声音,部族有些人比较羡慕宣府、大同的卫军,将老爷们的确把军兵当牲口使唤,但是宣府、大同,不需要每年拿五万匹马、六万袋羊毛,就可以换到朝廷超过两百万的军饷。”三娘子这话没说完,她那句看门狗,可不是她自己胡说,而是一种普遍的认识。
大明金国这个概念本身,还是大明给的,所以大明金国的臣民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我身份判定的疑虑,大明金国到底是大明的金国,还是大明的敌人呢?
三娘子这个极端的声音的后半段是:为何不直接内附大明,把大明金国变成大明的边方,岂不是不用辛苦放羊放马,也能获得朝廷的粮饷?这对大明也有的赚,西北边方不用宣大每年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三十八万石粮料来维持。
而俺答汗为了黄金家族的荣光,不肯推进这一进程!
王崇古知道这个话题,不能谈下去了,便直接拂袖而去。
三娘子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大明金国要用马匹羊毛才能换到五十万银,而西北宣大两地,整天吃败仗,还能拿两百多万两银子,大明军费统共六百四十万,宣大直接拿走了两百多万,即便是砍到一百万银,还有一百多万两!
就凭宣大是大明的边镇,那我大明金国成为大明的边镇,看门狗,岂不是也能吃到骨头?
三娘子收到了一份请帖,这份请帖,不是晋党、楚党、浙党,而是东林九老之一的孙继皋。
三娘子看到这份请帖,最终没有赴约,这个孙继皋是万历二年的状元郎,却被小皇帝叫到跟前辩经,被小皇帝无情击败,状元郎和小孩辩论,却说不过,这么一桩奇闻,三娘子在塞外都知晓了。
孙继皋作为状元辩不过小孩这件事,也被带到了泰西去,连费利佩二世都听高启愚谈到过这件趣事,高启愚借着这件事,为自家皇帝是明君做注脚。
高启愚在德意志、法兰西、尼德兰、英格兰大旅行,大抵也要把这个故事带到这些地方去。
三娘子是进京议和的,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视线之中,此时胡乱动作,会影响议和大计,而且三娘子也深知大明读书人的做派,不务实,专门务虚,和他们谈,也谈不出个结果来,不如不去。
大明务实的人,只有首辅张居正这一波人,王崇古之流更像是言利聚敛之臣,也算是务实的一种。
唯独这些务虚之人,实在是难以沟通,他们的思维方式太过于古怪,比如吴兑、方逢时、张四维、王崇雅之流都是这样的人,三娘子之前就跟这种人打交道,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儿,能被这帮人办得复杂至极。
和贱儒谈,是谈不出结果的。
务虚贱儒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为了谈而谈,却从来不谈什么实际的事儿,空话套话,似乎只要一个阵营就可以了,任何利益冲突的事儿,都是今夜阳光明媚糊弄。
可是,钱、粮、铁锅、盐巴、布匹、茶都是利益。
她之后又去了永定河畔的毛呢官厂,参观了一圈,看到官厂附近聚集的大量百姓,她是有些羡慕的,她知道朝廷这个买卖一定会做下去,这就够了。
朱翊钧接见三娘子之时,不在地基之上,如果还在地基上接见,大明新任礼部尚书马自强就该自杀谢罪了,接见的地方,在文华殿偏殿。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根钢制长管,长管之上,带照门、准星。
眼睛、照门、准星,对在一起就能形成三点一线用以瞄准。
三点一线,也是度数旁通的结果,三点只能确定一条直线。
再加上铳托和铳机,这就是一根鸟铳。
这是大明新造的火铳管,朱翊钧对这种管材非常满意,这不是无缝钢管,只是将造炮的内冷技术运用到了铸管,就是个半成品,之后再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开始渗碳锻造,锻造完成之后,再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再以钢锥镗削膛线,用以让铅子旋转,更加精准。
戚继光说的很明白,膛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清理火铳内壁而设计,后来发现,这玩意儿的妙用。
“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三娘子行大礼,看着文华殿偏殿分区安置的种种物件,眉头紧蹙,尤其是那七个橱窗里放着的一堆书籍。
这里很多物件都有被使用的痕迹,显然,这不是摆出来给人看的,而是小皇帝真的在用。
“免礼。”朱翊钧示意张宏将一根火铳管递给了三娘子说道:“戚帅刚弄出来的好物,以前大明一年只能锻造一万支火铳,现在大明一年能造五万支了。”
三娘子拿到了火铳管,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
她也有火铳,还是从吴兑私宅里顺走的一支很精美的火铳,这个东西粗制滥造,但它是个胚子,只需要锻造一番就是强大的火铳了。
“陛下,好仁之君,必能王天下,则欲王者,惟在强仁而已!今日观陛下身边皆是聚敛、好兵之徒,孟子有云: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天有好生之德!汲汲然举行仁政以爱养生民,然后人心可收,王业可致!”三娘子看着手中的火铳管,劝小皇帝行仁政,不要误入歧途,在歧途之上越走越远了,回头是岸!
“不是…若是言官这么跟朕说也就罢了,忠顺夫人乃是边外之人,就不要谈这个了。”朱翊钧直接被逗笑了。
三娘子说皇帝身边都是聚敛、好兵的人,这是不修仁政,应该高举仁政的大旗,休养生息,收拢人心,维护统治。
三娘子也知道味儿不对,但是她实在是没招了,只好拿出了务虚那套,结果皇帝根本不吃这套。
她想了想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啊,大明仗火器之利,殊不知这火器到了雨天就不能用了。”
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朕习武,弓箭到了雨天也不能用,你们北虏夏秋入寇,我们大明冬春进攻,彼此彼此嘛,都会挑选利于自己天时的时候。”
三娘子发现了,这小皇帝是不好糊弄的。
“忠顺夫人,朕让你看这火铳管,就是告诉你,也让你告诉边外之民,大明振武之心,这不是先生、戚帅二人,朕在支持他们,朕本身就习武,这也是一种支持,莫要自误。”朱翊钧的语气平静,但是话里话外都是威胁。
大宁卫的纷争对于俺答汗来说,可以坐山观虎斗,但是接下来的战争,俺答汗就该如坐针毡了。
大明旨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将土蛮汗完全驱离辽东,左翼无论是和右翼合流,还是趁机南下威逼朝廷,那都不是朱翊钧想看到的。
朱翊钧希望大明和俺答汗的冲突,矛盾激化,能够在朝廷复套的时候点燃。
不过,他已经吃了一碗夹生饭了,如果俺答汗非要让小皇帝吃第二碗夹生饭,那朱翊钧也不介意。
京营扩军十二万,防的就是夹生饭吃不下去。
“命妇遵旨。”三娘子也不再逞口舌之利,面色凝重的说道。
“忠顺夫人屡次奔波,边衅渐止,圣母仁慈,说忠顺夫人不易,今日赐如意一对,大氅一件,朕赐尔火铳一支,好自为之。”朱翊钧示意冯保恩赏,下面的人已经谈完了,朱翊钧就是走个流程,例行赏赐。
“陛下,若是顺义王愿意内附大明,可能换到边外百姓安定?”三娘子谢恩之后,突然问道。
“朕听戚帅说,忠顺夫人读矛盾说?”朱翊钧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了一句。
“读过。”三娘子点头说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还没打够,再打几次,直到一方彻底认输才能达到冲和的状态。”
“陛下圣明。”三娘子叹了口气,朝廷在扩军,在征战,战事仍然会发生。
朱翊钧还赏赐了三娘子一个纽伦堡蛋毫表,这个表可以精确计时,算是额外的加赐。
大明国姓爷泗水伯殷正茂,带着部署到吕宋总督府的五桅过洋船,出现在了马尼拉的港口。
在这艘大船到港的时候,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和奔走相告,马尼拉所有人,全都云集到了港口,当看到了大船停泊,殷正茂站在船头时,所有人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人声鼎沸。
殷正茂离开了马尼拉,所有人都知道殷正茂去领船了,具体能不能领得到,所有人都心里打鼓。
领到了。
张元勋被两广总督凌云翼搬去当救兵了,所以接船的是邓子龙。
邓子龙看完了朝廷的敕命,疑惑了很久才说道:“果然,和我们的猜测是一样的,殷部堂果然是皇室流落在外的朱家人啊,这都是国姓爷了!”
“莫要胡说!”殷正茂扶额,这个梗,是彻底过不去了。
“红毛番的大船到港了没?”殷正茂比较关切这个问题,今年的大帆船,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
“到了,也没到,安东尼奥已经到了,见面再说吧。”邓子龙看了一眼罗莉安,叹了口气说道。
安东尼奥的神情落寞,而且酒气熏熏,经过邓子龙的复述,殷正茂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安东尼奥有五条大帆船,去年来了三条,两艘差点迷航,而这次来了三条,两艘彻底消失在无垠的大海之中。
一条船被突然凸出水面的巨浪给直接腰斩,救回了一些海员,而另外一条船,则是迷航了,缺少舟师的船,在海上迷航,等于宣布了死亡。
诡浪,在泰西的文化中,是海怪喷出的水柱,是一种风平浪静之下,突然的、平白无故的出现的一种十丈高的诡异巨浪,来得快,去得快。
安东尼奥的情绪一直不是很高,在看到了大明的五桅二十一帆面的过洋船的时候,安东尼奥终于恢复了清醒。
“这艘船,去年还停留在松江府的船坞里,今年就到了殷总督的手中吗?”安东尼奥惊骇无比的看着五桅过洋船,他想起了去年他进献了一大堆的农作物,大明皇帝非常高兴,最终赞同了对安东尼奥的投资和支持。
而这条船,大明皇帝答应过,卖给安东尼奥。
殷正茂站在栈桥,看着那条五桅过洋船,满脸笑意的说道:“是的,你如果想买的话,得去京师,求得陛下的诏书,大明船坞在建十二艘五桅过洋船。”
“真的吗?真的是解了我烧到眉毛的急事,那个词怎么说来着?哦,燃眉之急。”安东尼奥太庆幸去年入京献出宝物了,能从大明买到船,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远洋航船必然要多艘船,分摊风险,最重要的白银,在他的旗舰上放着,他有钱,没船,就是这段是他最困扰的事儿。
当看到了五桅过洋船的时候,安东尼奥心情变得极为愉悦。
比大帆船更为先进的远洋船。
昨天在群里晒了一个截图,说的就是大明金国的商贾,把自己称之为大明的看门狗。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