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手机站m.dajiadu8.com,服务器懒得转移了,凑合看吧!没收益,所以空间有限,请见谅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 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

    第318章 跟着陛下有钱赚

    孔夫子的儒学是有值得批判的地方,尤其是在后世不断演化出的僵化儒学,连孔夫子的后人,最新的奉祀官孔闻音都训斥贱儒们不是人,把人当成草芥之后,自己就变成了草芥,但夫子本人是非常崇尚礼法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按照孔夫子的生涯而言,夫子死时是庶人,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也是修书,庶人无庙,而当今富丽堂皇的孔庙,毫无疑问是违背孔子本人的意愿,违背孔子本人对礼法的追求。

    孔府被缉拿入京在查办的过程中,这个富丽堂皇的孔庙,反而成了一个问题,完全推倒?还是维持原样任由春秋岁月的侵蚀,还是改为一个供天下仕林瞻仰之地?

    皇帝最后给出的决定是,变成皇庄,而后供天下儒生祭奠拜谒。

    孝宗所赐的杏坛二字,立在了杏坛之处,而仁宗皇帝赐下的风磨铜赑屃,则代替掉元代的赑屃,去掉孔夫子和十哲人的冕旒,定时开放,定时修缮。

    孔庙成了帝王的皇庄,而且还不收钱供给天下儒生拜谒,但是拜谒的过程中,决计不可无礼,无礼的话,士林必然会对其口诛笔伐,但是皇帝的惩罚很简单,在曲阜孔庙无礼,会有罚款。

    比如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踩草坪、破坏公物、无理取闹、寻衅滋事等等,都有不同规格的罚金,最高处罚超过千两。

    在孔庙有礼就可以免费游玩,在孔庙无礼,就要面临几近于天文数字的罚款。

    朱翊钧一点都不担心皇庄如此经营孔庙,会赔钱,贱儒们在素质这块,是决计不会让皇帝陛下失望的。

    有的时候,免费的,反而是最贵的。

    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孔夫子的颜面,又维持了孔庙的修缮。

    张居正是很清楚这件事的,他作为臣子是无法对孔府做任何事的,这些都得陛下来。

    朱翊钧那句感慨,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其实是亡国之君朱由检在最后时候,对着朝臣们说的一句话,后来,那些朝臣们就都没来上朝,因为第二天,闯王李自成就已经开始进城了。

    若是张居正真的到了崇祯皇帝的手里,大明就得救了?其实不然。

    从人事上讲,崇祯皇帝本人喜欢推诿责任,没有担当,张居正干这些事儿,耳根子软的崇祯皇帝被鼓噪几句就会杀人;从时机上讲,张居正摄政,是因为主少国疑的特殊历史阶段,而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成年了;从时势上讲,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推行新政的背景是,东南倭患逐渐平定,西北和俺答汗达成了和解,外部环境稳定,而内部仍有极强的行政力量,能够推进新政。

    张居正面对明末的局面,也只能说一句,气数已尽。

    因为外部环境已经无法稳定,内部行政力量已经完全缺位,就是张居正看到这些事儿,也能挠头,无计可施,张居正又不是无所不能之人。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诸葛亮抛弃了南阳诸葛庐的隐居生活,为了答谢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主上奔波,南征北讨,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世势顺利的时候,就像是天和地也都在帮他,时运去了之后,连即便是英雄,也难免气短,只能叹一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这句诗是写诸葛亮的,用在张居正身上,也非常的应景。

    “王次辅,最近我不在国朝之中,这个迁富户入京看见了,可是这选官遴考之事,进行的如何了?”张居正对这件事非常的关切,但是事情的进展不会在奏疏中体现,张居正通过宫里送来的奏疏,根本不知道具体的推行进度,而吏治又是张居正新法的核心驱动力。

    “陛下定下了五月初三开考,题目的话,唉。”王崇古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宜城伯是知道的,咱们大明学子们,别说考中进士,就是考中了举人,那都是人中龙凤,哪个不是聪慧过人?算学还好些,唯独这个矛盾说,愁死人了。”

    正如王崇古判断的那样,算学的确很难,但还能学一学,可是矛盾说这个东西,他不实践就是无法彻底理解,无法理解怎么作答,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里,那就是要做官就要先实践,可是要实践又要先做官。

    皇帝这一招直接搞出了一个走不出去的循环。

    “我明白了,原来王次辅的监当官,是为了这个事儿。”张居正恍然大悟,原来王崇古这么费劲尽力的搞这个事儿,目的落到了这里。

    监当官需求极大,这类的基层官员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对于理解矛盾说,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当然,监当官不是那么好做的,苏辙已经是非常非常能干的士大夫了,依旧会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忙的天昏地暗。

    张居正的话,其实就是在提醒王崇古,他在奏疏上下印,目的是在官员和吏员之间,再加一个监当官,这类的监当官就是官员的蓄水池,预备役,要在监当官的位置上做出成绩来,那通过了考试之后,不敢说是贤良,但绝对算得上是合格。

    “宜城伯果然厉害。”王崇古赶忙说道。

    张居正十分客气的说道:“哪里哪里,还是王次辅思虑周全,果然是人在其位则谋其政,我这丁忧了,倒是没看出来王次辅这番用意来。”

    “哪里,哪里,宜城伯府不说,我也没想到还有这一层,感谢宜城伯府提点。”王崇古再次摆手说道。

    这一下就互相鼓吹了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客套,商业互吹,一个说我没想到你这么厉害,一个说我没你想的那么厉害还是你提醒我才知道,主打一个互相给面子。

    其实,王崇古在拿着监当官制度出来说事的时候,自然想到了这一层,而张居正一看到,也想到了,都是千年的狐狸,只不过是说给高拱听而已。

    高拱久不在朝,已经失去了对政治政令的灵敏了。

    “虚伪!”高拱再甩袖子,这是真的虚伪!

    王之诰在旁边看着直乐呵,游七走了进来,俯首说道:“先生,徐阶的长子徐璠和高启愚在门外求见,递的拜帖是格物院博士。”

    “让高启愚回吧。”张居正想了想对着游七说道。

    “先生。”游七面露不忍的说道,自从被张居正逐出师门之后,高启愚数次前来拜见,张居正都没见,这出使泰西,立了天大的功劳,为国效力回到了大明,张居正仍然不肯见。

    是不是有点过于不近人情了。

    张居正摆了摆手,说道:“让他回吧。”

    “是。”游七无奈,劝也劝了,张居正不肯见,游七也毫无办法。

    “既然宜城伯有客,我就不多叨扰了,改日再来拜访。”王崇古事情已经聊完了,连客套话都说完了,立刻起身告退。

    出了门之后,王崇古正好看到徐璠进门,高启愚被拒之门外,高启愚那失落的模样,连王崇古和王谦这样的坏人,都有点于心不忍了。

    “都说一个徒弟半个儿,这个高启愚拜到宜城伯门下也好多年了,怎么就如此狠心呢?”王谦打了个冷战,张居正是真的无情,这年头,拜师大抵就是认了个爹,而收徒,几乎等同认了个儿子,在朝为官,一辈子见爹的次数都没有见恩师的次数多。

    高启愚立了天大的功劳回到了京师,依旧没有得到恩师的认可。

    王崇古看着高启愚离开落寞的背影,无奈的说道:“高启愚办的事儿,张居正不能见他,见了他,陛下怎么想?百官又要攻讦张居正了,他只能这么做。”

    王谦倒不是很认同的说道:“陛下其实不在意的,肯让高启愚继续为官,其实已经是格外恩典了,高启愚可是僭越之罪。”

    “僭越之罪,谦儿啊,我怀疑伱在指桑骂槐说你老爹啊。”王崇古眉头一皱,总觉得不对劲儿,立刻闻出了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这个带孝子,根本就是在阴阳怪气他老爹!

    “这可是父亲自己说的。”王谦眉头一挑,乐呵呵的说道。

    “借你环首刀用一用!”王崇古确认之后,打算借车夫的刀,来个当街杀子。

    这日子没得过了!

    张居正不能见高启愚,张居正的政治继承人陛下,他的张党是交给陛下的,而高启愚的行为,是完全违逆这一路线的,所以高启愚不死是皇帝法外开恩,给了张居正这个面子,师生情谊已断。

    朱翊钧真的不介意,这人心隔肚皮,国朝不宁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张居正就是再厉害还能管得住手下所有的人?

    可张居正十分的在意,时至今日,仍不见高启愚。

    朱翊钧人在文华殿,翻动着手中的奏疏,一边翻动,一边抬头看着两位户部堂上官,大司徒阁老王国光,户部尚书张学颜,这两位都颇为期盼的看着大明皇帝。

    “国帑这一下子掏出七百万银,要跟朕一起投资开海事儿吗?”朱翊钧看完了奏疏,还以为自己看错了,王国光和张学颜觐见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陛下送钱,而且一送就是七百万银。

    这七百万银,绝对不是个小数目,等同于十四个先帝陵寝,是不影响国朝度支的一笔额外的、富余的、拿出来投资的银子,现在朝廷真的阔绰了。

    清丈还田,的确是能够缓解大明财政压力。

    王国光俯首说道:“陛下圣明,就是这个意思,跟着陛下赚点钱,钱在国帑里放着也下不出小银子来,陛下不是说过吗?银子总是流向最不缺银子的地方,陛下不缺银子,所以银子都流向了陛下。”

    “国朝可以自己投资,为何要找朕呢?”朱翊钧仍然不确信,内帑和国帑斗了这么些年,内帑问国帑要三十万银,都能撕的你死我活,这下好了,直接拿出了七百万银出来,实在是让朱翊钧有些无法适应。

    要知道,王国光可是天下第二抠!

    “不对,不对。”朱翊钧一摆手,看着王国光说道:“今天朕才用十二条五桅过洋船,换了万里海塘的种植园,今天下午,这奏疏就到了,感情大司徒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跟着陛下有钱赚。”王国光非常确切地说道,这本奏疏能通过部议,还是大明皇帝个人的信誉坚挺,同时这个赚钱的能力,有目共睹,红毛番就下单了一千六百万银,这是何等恐怖的盈利能力。

    一条五桅过洋船造价不过五万银,卖就卖二十万银,这银子哪有这么好赚的!

    “唯利是图!”朱翊钧看着奏疏,思考了片刻说道:“大司徒,你不老实,你在转移话题,朕问你,你为什么要找朕呢?国朝也可以自己去南衙投资啊。”

    王国光也十分坦率的说道:“陛下,这七百万银真的朝廷去投资,怕是一厘钱都收不回来,这到时候就是追欠,也没地方追欠去,现在还开海了,这帮蛀虫吃了之后,逃之夭夭,去哪儿追欠去?”

    “还是通过陛下的好,陛下的钱,追欠起来方便。”

    朱翊钧能说什么?帝制的先进性?

    拿朝廷的钱是贪墨,拿陛下的钱是造反,贪墨还需要查办,造反只需要平叛抄家就是了,所以,王国光宁愿给把陛下,让陛下以个人的名义投资,他也不肯通过朝廷的条条块块去分这笔钱,这笔钱被人给侵占了,坐失之罪,他王国光要背负这个罪名的。

    朱翊钧理清楚了王国光的思路之后,看着王国光,指了指自己说道:“朕怎么感觉被大司徒给利用呢?”

    “臣惶恐。”王国光只是惶恐,他没有否认,他就是这么想的,利用皇帝赚钱。

    朱翊钧拍了拍桌子,满是笑意的说道:“你惶恐,你一点都不惶恐,欺天了!”

    他拿起了大印,盖在了王国光的奏疏上,却没把奏疏还给王国光,而是让冯保去了内阁,这笔银子可不是王崇古那笔银子,需要有投资契约的,朱翊钧承诺年化4%的利息给国帑兑付。

    王崇古那一千万两,朱翊钧给不给,给多少,那都看皇帝的意思,没有明确规定分红的比例和利息,完全看朱翊钧的良心,而国帑的这笔钱,则是个固定的利息。

    4%看起来不多,可是户部可以不停的追加投资,而且,如果国朝有战事,皇帝就要想办法把本金还给国帑,维持国朝运转。

    如果朱翊钧不给呢?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罢了。

    “对于万里海塘的种植园,大司徒有什么想法吗?”朱翊钧询问着自己生意合伙人,现在,王国光代表国帑是以生意合伙人的身份,在讨论经营问题。

    “朕比较顾虑,这些种植园,大明百姓们不肯前往,占据了统治阶层的主体人口的绝对数量不够多,朕担心这些种植园,无法长治久安,更加明确的说,大明百姓故土难离,恐怕种植园之事,做不成。”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王国光看着陛下,而后思虑了片刻,选择了实话实说:“陛下,多虑了,咱大明,只缺生计,不缺人丁,桃吐山上挖白土的汉人比俘虏还要多,这也是侯于赵、周良寅在大宁卫、会宁卫、彰武等地屯田,能够屯的出来的原因。”

    “只缺生计,不缺人?”朱翊钧疑惑的重复了一遍。

    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天下困于兼并。”

    “朕明白了。”朱翊钧思索了片刻,听懂了王国光的意思,故土难离,其实说的是活得下去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总要以活下去为第一目标,天下困于兼并,失地的农户数不胜数,出海就成了一个选择。

    朱翊钧深居九重,哪怕是已经用了所有手段去了解生民苦楚,但思考问题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自以为是,出海在当下,仍然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当,出海的人几乎都是活不下去,才去海上讨生活,他这个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他只是低估了生民苦楚的数量。

    这个绝对数量,完全足够了。

    张居正这一句天下困于兼并,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显得格外的沉重。

    这个时候,张居正和皇帝的新政,就发生了冲突,开海和天下清丈还田,就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清丈还田,是为了让势要豪右们把田亩还给陛下,如果真的做到了天下清丈还田,那百姓们安居乐业还会出海?

    这清丈还田耕种需要人,拓土开边需要人,开海还需要人,大明的人丁,能够满足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大明人真的很多,兼并问题的严峻,远比朱翊钧想象的更加剧烈,还田只在大明的南衙十四府进行,杭州和苏州紧邻,但杭州也只是进行了清丈,并没有进行还田。

    朱翊钧开始跟王国光梳理这2707万两白银的投资。

    直接投资,主要的还是船厂的产业链的建设,这个船厂的产业链是很漫长的一个投资,海事学堂需要扩建,培养舟师的同时,也要培养水手,同时在各处投产船厂、桐园、铆钉厂、纺织等等;除了造船产业链之外,则是围绕着海贸商品的产业链投资,比如丝绸、桑园、蚕桑工坊、棉田、棉纺等等,还有海港的建设,吕宋的马尼拉、澎湖巡检司、鸡笼港、琉球那霸港、济州、长崎等地的港口营造。

    这些都是直接投资。

    开海,需要投入大量的白银,而收益也是极其巨大的。

    朱翊钧拿出了四把棉花放在了桌上,如数家珍的说道:“宝岐司这几年一直在探索棉花的种植,目前我们有了四种棉花,一种是陆地棉,原产于秘鲁地区,一种是海岛棉,则是在大西洋的海岛上的棉花,还有我们中原的木棉,以及来自于大食国的草棉也就是小棉。”

    “海岛棉的产量低、但是长绒易于纺织,而陆地棉的产量高、适应强,可是长绒少,不利于纺织。”

    王国光认真的观察了下这些棉花,这里面质量最好的就是海岛棉,其次是来自秘鲁的陆地棉,本地棉花无论是光泽还是长绒上,都不如这两样,至于草棉,则更多是作为药材在使用。

    “海岛棉和陆地棉各有好处,那能不能…”王国光想要得到一种产量高、适应强、长绒多的棉花来,他虽然没有说明白,但是意思大家都懂,育种这个活儿,农学家应该很擅长。

    “遗憾的是,这两样不能杂交。”朱翊钧两手一摊,十分无奈的说道。

    宝岐司司正徐贞明也不甘心,他试了很多次,发现这俩都是棉花,但却不会有种子出现,这让徐贞明无可奈何,马和驴能生出骡子来,可是海岛棉和陆地棉,生不出长绒、产量大的优质棉种。

    徐贞明是很不甘心。

    王国光听闻后,无可奈何的说道:“那可真的是太遗憾了。”

    “所以松江府的棉田可以换陆地棉,而海外诸多种植园可以种海岛棉,如果说没有劳动力,那就只能各地的种植园主自己想办法了。”朱翊钧和王国光交流着关于种植园的经营问题。

    如果缺少劳动力怎么办?自然是去抓农具,甩开皮鞭,可劲儿的抽,抽死了再抓就是。

    张学颜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冯保,冯保转呈给了陛下,奏疏之外,还有一本账,皇帝在南衙的投资,第一本坏账诞生了。

    间接投资里,有杭州仁和夏氏把田亩抵押了给了内帑太监,换取了三十二万两白银,借的钱说是要用于改造桑田,根据浙江巡抚、浙江按察、杭州知府、仁和知县、仁和稽税房稽税巡检以及督办太监的查问,发现这夏氏拿了这三十二万两白银,敲锣打鼓大张声势的要改桑田,结果次日人去楼空。

    大明的间接投资是不接受经纪买办的,要各家各府的家主以田亩做抵押,才可以获得。

    当稽税房稽税巡检开始追查的时候,发现夏氏早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了几个偏房留守,而抵押的地亩,则存在一地多抵的问题,这个夏氏多次谋划,将田亩抵给了多家,涉案的金额高达七十余万两,大明皇帝是天下最大的豪奢户,现在更是名至实归,能一次性吃得下这么大数额的田亩,唯有皇帝。

    这个夏氏以为自己的跑得了,结果还是被海防巡检海上飞给抓到了踪迹。

    当下的舟师牵星过洋,主要还是依靠针图,针图上有固定的船只方向,只有这样走,才能获得足够的补给,而不是在海上硬生生的渴死或者饿死,海上一片茫茫。

    海防巡检在接到了稽税房稽税后,稍加询问就把从宁波港出发的夏氏给抓到了,敢偷皇帝的钱,当即三艘战座船就跟在了三桅夹板船的后面,而后两艘海上的庞然大物五桅过洋船,堵住了夏氏出逃的路。

    夏氏部分逆贼没有抵抗,束手就擒,在面对五桅过洋船三十余门火炮的时候,夏氏唯恐跪的慢了,被火炮撕裂,部分已经被缉拿,扔到了水翼帆船上,押送入京,还有一部分逃往了安南。

    这就是为何王国光非要找皇帝投资,因为僵化的大明朝廷,如果这三十二万两被这样蛮横的侵占后,先是奏报到京师,而后京师再告知地方,地方再去调兵遣将,夏氏早就逃跑了。

    而追查陛下的钱被谁给吞了,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先抓了摁住再说,说难听点,如果骆秉良不顾及自己的性命,甚至可以玩一出无中生有,满足大明皇帝如同饕餮一样对白银的贪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镇抚司本就是皇帝手中的利刃,皇帝真的要杀人,骆秉良就是死,也会办好,一如当初纪纲冻死解缙一样,成祖文皇帝让解缙死,解缙就不能活。

    只不过陛下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自己的钱一分不少,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要。

    “大司徒啊,你就是看到了这个案子,才下定决心注资对吧?”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颇为感慨的说道。他还是低估了王国光这个老狐狸的谨慎和保守,看到了不会亏本金,才肯下注投资。

    王国光也没藏着掖着,俯首说道:“诚如是。”

    王国光要推动国帑在南衙投资有几个问题,他无法解决。

    第一个就是朝臣们的攻讦,聚敛兴利依旧被认为是不仁不义之政;第二个就是国朝投资因为僵化的问题,必然会损失本金,而且还要做好全部损失的准备;第三个就是保证盈利,哪怕是直接投资,真的能逐到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六册一账可以保证账目上有钱,但是无法保证国帑真的拿的到钱。

    这三个问题,王国光无法解决,他就无法做出决策,但是通过陛下,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陛下,那些一地多押的田亩,如何处置?”张学颜询问着陛下的意见。

    朱翊钧立刻回答道:“朕的田!”

    王国光和张学颜互相看了一眼,立刻露出了一副理应如此,本该如此的安心表情,大明国帑的钱,按照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不能给皇帝的,否则就是有借无还,可是陛下这个模样,却让王国光和张学颜再安心不过了!

    本来皇帝不肯投资画舫生意,王国光会稍微怀疑陛下的盈利能力,可是陛下现在直接一句朕的田,就打消了所有的疑虑!

    陛下一定能赚,而且是血赚!

    把你们的月票交出来吧,再不投票,就过期了啊!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