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小酒馆公方经理开始:正文卷 第九十一章 拜访
下午7点,范金友特意避开饭点,才带着陈雪茹敲响了李主任家的大门。
屋内传出李主任的问话:
“谁啊?”
听到李主任的声音,范金友赶忙回复说道:
“李主任,是我啊,范金友!”
听到范金友的声音,李主任打开门后,在范金友身后他还看到了陈雪茹,客气的对两人说道:
“陈经理也在啊?快进来!怎么这时候一起过来了?”
陈雪茹和范金友一起走进李主任家,看到刚洗完碗,从厨房里走出来的李主任妻子,打招呼道:
“嫂子好!”
李主任妻子也客气的说道:
“都别站着了,快坐吧,我给你们倒水。”
李主任等两人都在饭桌边的椅子上坐下后,才问道:
“你们一起来找我是什么事儿?”
俗话说得好,无事不登三宝殿,李主任不认为范金友和陈雪茹一起,是来找他唠家常的。
范金友听到李主任的话,给了陈雪茹一个眼神。
收到眼神的陈雪茹,从随身的手提包里,拿出一袋长春老茂生糖果放在桌上,说道:
“李主任,我和范金友今天早上领证了。”
“范金友一直和我说,您对他的帮助非常大,他在心里一直把您当做他的老师看待。”
“这不,刚结婚就非要拉着我过来,给李主任送喜糖,让您也沾沾喜气。”
陈雪茹刚把话说完,没有把糖果递给李主任,而是将糖果放在了李主任妻子的手上。
这两斤多一点的糖果,可比范金友上次来时送的水果贵重多了。
上次的水果李主任就不愿意收,这次如果不给糖果贴上一个喜糖的标签,肯定是送不出去的。
收到糖果的李主任夫人,看着手里的糖果,茫然的看向李主任,像是在问:这东西收还是不收?
李主任无奈的朝妻子笑着点点头,算是把礼物应了下来。
得到李主任的首肯,李主任夫人这才从桌子上站起身,准备把糖果收起来。
陈雪茹瞅准机会,也从饭桌上站起身,三言两语就哄的李主任夫人笑靥如花,两人姐妹长姐妹短的走进里屋,说女人之间的悄悄话去了。
两个女人关上房门后,最先说话的不是范金友,反而是李主任:
“结婚前和结婚后,你身上的担子可不一样了,要肩负起一个人家庭,没办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上了,日后你要协调好工作和家庭,既要保证家庭和睦,工作上的事情也不能落下。”
范金友立马表决心道:
“李主任放心,我已经做好了安排,保证生活工作两不耽误!”
李主任听到范金友的保证,没有接着说生活上的事情,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工作:
“最近小酒馆的情况怎么样?”
他虽然能从其他人那里知道小酒馆的信息,但肯定没有范金友了解的全面透彻。
“李主任放心,小酒馆运转良好,每天的收入都很稳定,员工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到了月底,一定能为街道交上一个漂亮的答卷。”
汇报工作这种事情,当然是避重就轻、主抓优点。
李主任倒是不在意范金友的官话,接着说道:
“这么说小酒馆的典型是立起来了,我当初派你去当小酒馆的公方经理,果然没错,你没有让我失望。”
对于直系属下,当然是先扬后抑,要让底下的人知道,自己对他的重视。
范金友连忙接上一個私底下才能说的彩虹屁:
“那是李主任慧眼识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李主任,我也没有展示的机会啊!感谢李主任给我这个机会,我才能在酒馆公方经理的位置上做出成绩。”
李主任并没有接着这段恭维话往下说,扶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话锋再次倒转,问道:
“我听说,酒馆食堂的窝窝头,可以不用粮票购买是吗?”
“看来...你为小酒馆...做了不少准备啊。”
小酒馆食堂的定额粮票,就是李主任给范金友申请的,他当然知道小酒馆只有400斤的定额粮票。
那么小酒馆多出来的粮票是从范金友从哪搞到的?
范金友是他提拔上来的人,可以说与他息息相关,所以这件事他需要范金友一个解释。
李主任突然的问话,让范金友愣了一下,快速整理好头绪后,把提前准备的理由说了出来:
“这粮票,我是从城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那里,拿食堂生产的物资置换来的。他们每个月的定量吃不完,多余的粮票放在那里也没有用。”
“他们听说小酒馆是公私合营企业,都愿意为公家出一份力。”
老人主动捐献那种屁话,就不能对着李主任说了。范金友需要给李主任一个合理的解释,就需要把捐赠改为以物换物的置换,这就合理多了。
李主任听了这话点点头,范金友的理由只要不涉及到投机倒把,他就不想再接着问下去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子,只要不触及底线,没必要刨根问底。
不过该提醒的地方还是要提醒,李主任敲了敲桌子说道:
“你是国家干部,心里要有一杆秤,不能越线。”
范金友听到李主任的警告,忐忑的问道:
“李主任,我这么做应该没什么事儿吧?”
他这几天抽空去了解了一下,此时公家对投机倒把的打击范围,主要是针对大资本对粮食的囤货居奇、粮食倒卖方面的钱货交易行为。
他的理由属于公对私的物资置换,属于灰色地带,不正规但是不构成犯罪。
李主任针对范金友的问题,讳莫如深的说道:
“作为公私合营企业,与老百姓置换些物资倒也不算什么违规行为。”
“目前对工商业的改造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方面并没有明文规定。”
“你也不用担心食堂不收粮票的事情,太显眼,又不是光你一家食堂加钱不收粮票。北城那些早一步完成合营的大饭馆,哪家吃饭需要粮票啊?”
北城顾工六人以上的大饭馆,从1952年开始,就陆陆续续进行公私合营了。自从53年底发行粮票后,这些饭馆的生意越来越好,营业收入越来越高。
因为,这些饭馆的面粉由公家提供,并且供应不受粮票的限制。食品的价格虽然涨了不少,可在这些地方吃饭不需要花费粮票啊。
这也是食堂不要票的窝头,能够供应这么多天,没有被人举报的原因。
老百姓都以为,小酒馆食堂使用的玉米粉由公家供应。而绝大部分公家的人,并不了解食堂具体的商业流程。
这年月的信息闭塞,一件事儿,如果没有参与其中,很难了解到内情。所以,真正了解食堂粮票供应情况的公家人,只有街道李主任一人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原剧中,徐慧真能够借助不要钱的窝窝头把食堂运作起来,还没有人去管的原因。
这种情况范金友是不了解的,他又没去北城的大饭馆吃过饭。而且,凭借他后世的记忆,就只知道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哪能知道这种细枝末节。
范金友听到李主任的话,醍醐灌顶般的清醒过来,感慨的说道:
“李主任的提点,简直就是一字千金啊。”
经李主任这么一说,范金友才想起来,公家一开始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粮票,是为了打击囤货居奇的不法商人,稳定粮食的价格,并不是因为国家缺粮。
接着往下梳理思路,就能发现,国家真正缺粮的时候,是因为与苏联关系恶化,为了偿还巨额贷款,才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量不足。
再加上又正好碰到自然灾害和错误的观念,在三者的多重打击之下,才引发了连续数年的苦难。
而此时是什么时候?正是与苏联的蜜月期,是国家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的时期。
很多下行政策,与范金友了解的60年代有所不同。
把这一切想通之后,范金友给李主任的杯子里添了些水,又恭敬的问道:
“因为我们小酒馆会计的疏漏,并没有记录粮票的收支情况。”
“到了月底,街道来小酒馆查账的时候,我需不需要给查账人员解释一下?”
听到这个问题李主任,皱起眉头反问道:
“查账?为什么要查账?有人举报你们账目不实吗?”
范金友听到这话,不明白的问道:
“小酒馆作为公私合营企业,到了月底要给国家上交利润,这需要街道的审计小组,来小酒馆核实签收吧?”
李主任喝了口水,淡淡说道:
“月底小酒馆上交的利润,直接交给街道办事处的会计就行了。”
“街道的审计小组总共就4个人,整个西河沿街道辖区内,有数百家的企业,他们还要负责其他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他们每天忙的要死,如果没有人举报,哪有这个闲工夫去小酒馆核查账目?”
范金友听完李主任的说辞,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自己对这个时代果然还有些水土不服,对基层的办事流程不够了解。
想想也是,一个成立初期文盲率达到九成、认识上百个汉字的人不到5%的国家,更别提掌握算数这项技能的人了,那都是稀缺人才啊。
就算在52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哪怕是在国家的首都,依旧凑不出足够多的基层工作人员。
所以事实就是,范金友在食堂所做的事情,只要街道的李主任还在,并且没有上级细究的情况下,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