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地主:正文卷 076 帝王心术
“皇上,张尚书主管户部以来,日夜为国事操劳,朝廷钱粮,幸有张尚书筹措……张家本是大族,有旁支子弟仗势欺人,为未可知;若私通海匪,断没可能!海匪劫掠,每次张家皆受损严重……”周延儒第一个站出来挺张培举。
作为首辅,掌管钱粮的户部尚书没本事,筹集不了钱粮,还干个屁啊。
“臣附议。”温体仁言简意赅。
众多官员尽皆是附议,指责赵炳良血口喷人,污蔑尚书大人。
张培举知道其他官员为他说话的目的,见崇祯高坐龙椅一直不吭声,知道年轻皇帝心中怀疑,暗自后悔之前好几次提出开海禁,拓商路以解决朝廷钱粮不足。
海贸都被官员瓜分,皇帝插手进来,抢了大家银子,谁能让张培举好过?
“赵爱卿,朝廷给尔监察百官之权,非是给尔任意污蔑他人的机会。纵使弹劾,何以为证?”崇祯不开口不行了。
如此众多的大臣维护张培举,让他心中火气更甚,语气中却没有丝毫维护自己财政大臣的意思。
登基以来,他励精图治,想挽救大明江山,每日废寝忘食,不敢丝毫懈怠。
当初刚登基为了干掉魏忠贤的阉党,崇祯不得不借助东林党的势力。
阉党被灭,东林党一党独大,朝堂上不断逼迫皇帝任用他们的人,攻击非东林党官员,崇祯发现问题后,便扶持被东林党打压的浙党,对于任何党的人无差别攻击的温体仁更是让他青睐有加……
帝王之术,也就是一个制衡。
依靠东林党干掉了阉党,然后扶持浙、楚、齐等党制衡东林党,之前双方斗争,年轻的崇祯看着倒还舒坦,可大臣们搞成铁板一块,他就不乐意了。
凡是群臣支持的,他这个皇帝就得反对!
没理会张培举的告老还乡,崇祯已清楚,这是大臣常用来要挟他这个皇帝的手段,确实没人可用。
“皇上,微臣听闻传言,定海县张善禄逼迫定海富商沈得富写下十万银的欠条,沈家有三万逾期未还,被逼无奈以三千亩良田及家中祖宅抵债……”赵炳良把定海县城张家跟沈家的恩怨拿到了朝廷上说。
众大臣听闻此番言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此事若是坐实,张培举在劫难逃。
十万两啊,皇帝看着一万两,眼睛都会红的。
“张爱卿,赵御史所说可是属实?”崇祯心中冷哼,张家的银子,比他这富有四海的皇帝来得还容易啊。
伏在地上的张培举心中起了杀心,不管赵炳良是谁的人,都得弄死才行。
这事情他不知道,以他对大哥的了解,完全有可能。
皇上问话,不能不答,委屈说道,“皇上,微臣距家乡数千里之遥,家族之事,并未过问。微臣为国为民,自家事务皆交由夫人打理……朝中诸位同僚莫不过如此。善禄乃长兄家三子。微臣未知情况,便为侄子开脱,是对皇上不忠。”
他不为张家之人辩驳,直接说不清楚情况。
态度很明显,赵炳良以此弹劾自己,崇祯要拿此事说事,那就先找人去调查清楚情况再说。
“皇上,若仅以弹劾就治罪重臣,以后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周延儒再次出言。
皇帝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差,想在朝堂上站稳,必须更多人支持,东林党势微,温体仁这疯狗咄咄逼人。
虽然跟浙党有仇,却并不妨碍大家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现在帮张培举说几句好话,关键时张培举念着旧情,帮他一把就赚了。
“既如此,为免大家无心为国,便择一监察御史出巡调查,还张爱卿一个公道!诸位爱卿,何人可当此任?”崇祯也不再多说。
张培举在下面,却听得心中发寒。
崇祯仅凭一御史弹劾,就派出巡查御史,分明是不信任自己,或许说处心积虑更好。
其他大臣同样如此,尽皆不语,温体仁等,不停揣摩崇祯此举用意何在。
“皇上,老臣认为御史罗成可往!”众臣皆不言,温体仁从一开始就发现罗成是皇帝心腹,便建议让罗成前去调查此事。
“可!”不等其他大臣反对,崇祯便点头应允。
随后退朝。
一众大臣尽皆人心惶惶,看着赵炳良的眼神复杂无比。
却无人议论。
退朝之时,大多数人都不再去想温体仁的人弹劾周延儒,反而揣摩崇祯突然对张培举的态度。
此举何意?
张培举在朝中老好人一个,除非钱粮之事,向来不多言,究竟得罪了谁?
更多人,则是忧虑家中跟海商之事,若是被查出来,搞不好就是抄家灭族。
“张大人,皇上在乾清宫等您!”张培举气得快要吐血,刚才被弹劾,皇帝不发一言,直接就让人去调查,心中分明怀疑被弹劾的事情是真的。
文华殿里面的人大都走了,他正准备起身,一名太监就前来小声传话。
看清太监是何人,张培举一愣。
居然是皇上贴身太监王承恩!
站起来,从袖中袋里掏出一张百两银票,隐蔽地递给王承恩,王承恩也不推辞,隐蔽地收下,向着后面的乾清宫走去。
“王公公,皇上相召,所谓何事?”张培举心中忐忑,如何都猜不出小皇帝闹哪样,从王承恩口中询问一二,自然好应对。
“张大人,去了便知!”王承恩也不多言。
到了乾清宫,崇祯皇帝正在处理厚厚的一摞奏章,不时拿笔批复,对跪在前面的张培举,彷如不曾见到。
“啪!”在张培举快要支持不住倒下的时候,几份奏章直接丢到了他前面不远处,吓得他一个激灵。
“自己看看吧!这些皆是弹劾你张家子弟跋扈,为祸乡里,鱼肉百姓的奏章!”崇祯年轻的声音里面呆着气愤,“张爱卿,枉朕如此信任你!”
“皇上,微臣冤枉!”张培举不敢看奏章,只能再次喊冤。
这事情,他一点准备都没有。
“冤枉不冤枉,你看了自己便知!”崇祯没有再说话,而是继续批阅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