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仙道:练气初成寻太玄 第一百四十三章 胜
佛门求得解脱,道家寻问逍遥,虽同是体近大道,超脱天地,其本质却截然不同。纵使有些相似之通,也仅仅是相似而已,浮于表面罢了。
初始之时,此界道论并不完善,道门修士很难从根本上反驳佛门之论,也未得证“绝性成灭情”、“物化而忘情”二者之间有何底源区别。然此次于碧落剑派共论之后,“天人合一、太玄之源”得到诸位宗师完善解说,在场群修共同认可。此时再论佛家灭情之性,于道门修士听来则产生极大认知差异。
“忘情”乃是自身之念,“忘”者顺其意,成加引导,不违本性。“灭情”却是被动之选,“灭”者逆其情,断然摒它,强而制己。
虽亦有生灵以“灭情”为意者,终究只占部分,并非一概如此。
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以渡众生,使得无论智、愚、贤、恶、有无根器者皆有可行之径,然其本质本源皆是斩灭几私欲念,并无更改。
不可否认的是,若行“灭情之道”,于众生而言,相较之下更为易成。如同“太上忘情”,淡化自身情欲善恶等杂念,只留粹然本质,则更易贴近天道。
若有为己执念能抛弃一切者,此路自是极好,亦是最为通畅,道、佛两家不少大神通者凭此而遁破大千。
人生不同,所性不同,所求亦不同。若本就无灭情忘情之念,单纯为求天道而逆自身之意,终究失了自然。
于道家而言,修行乃是自身超脱,个体之间仍需独立,纵然成大神通者,若非本性喜爱乐善济世,亦不会无故助人,便是不愿沾染因果。
恶行有因果,善行亦有因果,无论善恶,皆有可能阻挡自身成道,只求得逍遥,顺心意便好。
于佛家而言,修行乃是普度众生,度己之间亦需度人,有大慈悲者,宁误己成道而成全他人得登彼岸。
昔有地藏王菩萨见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发下大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亦有观世音菩萨见六道轮回疾苦,重返婆娑世界,为解众生倒悬而不成佛。
此界虽未有这二位菩萨法相,但佛门中大德亦层出不穷,救苦救难于世间茫茫苍生。
……
……
智觉佛性深厚,修为莫测,跟脚极深,即便智念、智清、玄静等得登巅峰的龙华真人,无论神通、感悟亦逊色其人。在其师尊慧法圆寂之后,于此界佛修中,当是无出其右!然终究所修所学皆系于此方世界,持论之源本就逊于历经多番道论洗礼的唐易。更何况“天人合一,太玄之论”凝结百家之大成,上合天道,下顺人心,又正值道门众修齐齐认同之时,其势正成巅峰之态。
众人深知,此时道门正为锋芒,就目前而言,强行论辩则是逆势而行,根本驳之不倒,压之不下!
在如此不利情形中,智觉亦能主动论战,凭借自身所感所悟,争锋不落。
一时之间,无论佛门众僧或是道家修士,皆对其很是佩服。
……
……
金飞西行,玉逐其走,时转星隐不觉处,瞬息几月已然逝去。唐易也好,智觉也罢,妙言似如无穷无尽,直听得众人心神摇曳。
唐易辩论以来,始终状若不疾不徐,即便针锋相对,亦未生出半分烟火气息。
智觉却如同外像一般,作稚童之状,平静时安然如故,激烈时面色涨红,浑不像佛门高僧,丝毫不做性情掩饰。
终究唐易“太玄之论”更为全面贯彻,智觉即便竭尽全力,前期勉强平分秋色,然至中期,渐渐不支,此时不免落了下风。
智觉终究是智觉,虽落得下风,但唐易想要完全压制其人却并无可能。
毕竟佛道两家之针对迥然有异,立意上亦难以用高低论之。只是佛家言人生乃苦海,乃火宅,一切皆苦,唯有涅槃才得以脱离苦海,脱离人生苦难之轮回。
道家则认为本质在于生命,在于享受其间,故此追求终极目标的认知差异极大,手段更是不一。
此时的“太玄之论”虽比智觉现下所悟佛理要深入一个层次,但本质上亦不算超越佛道。
原本唐易已然做好持久之战,若照此下去,不知何时方能休止。
不曾料想,智觉感到确实辩之不过,并不纠缠,也未做僵持之举。眉眼神色间,原本的激动瞬时化为平静,于莲花之上,缓缓起身,带得一袭朱红袈裟微动,面朝唐易合十行礼,痛快认输:“阿弥陀佛,施主妙论,小僧拜服!”
于此之时,佛门众僧见此情形,亦不由双掌合十,同唱:“南无阿弥佗佛。”声色平稳,神情却不加任何掩饰,有些凝重之感,而一众沙弥除了凝重,更是心有不甘……
道家诸人均是微愣,未曾想如此之快便能了结。
林立可等人倒是若有所思,心中隐隐暗赞。
唐易见其人坦然自若,平静至极,并未因败而有半分沮丧,这非是喜怒不形于色,而是真正不以为意。
如此豁达,不由心赞:“好个通慧佛心!”
同时思绪通透,瞬间明了,智觉前来言辩,并非代表佛门阻道家气势,更非一昧求胜,而是图一畅快,倒也是真性情。
唐易随即起身还礼,道:“大师承让了。”
智觉含笑,复施一礼:“唐施主客气。”他虽无必胜之心,却也非故意求败。
道门同论成型之时,智清曾传音于智觉,请求他代表佛门对辩一场。
前次相聚,佛门意见并不统一,各位龙华真人顾虑颇多,并不十分认同智清所虑。若是此场得胜,打击道门群修之心,自然极好,若是不胜,激发佛门同行之念,也有益处。
智觉之所以欣然同意,非因智清,亦非为佛门。乃是正如唐易猜测,其人闻听数月妙论,早已心生喜悦,按耐不得,愿亲与唐易一辩。
虽无胜出把握,却也不在乎成败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