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农场:正文卷 第三百七十七章 成为居民是每个农民的期望
所以综上所述,李赟认为唐城市民,农场的员工,缺的不是自己的底蕴,而是认可自己的身份,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农场也要配合政府的宣传引导,作为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看出了短板,政府在老百姓的眼中还是有威信力的。,
市政府出面做这样的宣传,唐城的市民和团场的员工是认可的。
团场的员工对于自己的身份转变还是淡然面对,从团场的职工成为唐城的市民,对于他们一贯在团场是以连队为基本组织生活的人来说,只是头上了多了一个称呼,他们还是在连队里种棉花,在连队里退休,是享受国家职工退休待遇的农民,称谓的改变,改变不了他们的这种待遇。
但是这样的转变对于农场里的员工和山区迁移下来的牧民,变化就大了。
农场的员工构成有三部分,第一就是从团场招来的那些农机手,他们人数虽少,但是在农场里的影响力最大,他们并且都是农场里现在的骨干力量,他们也是对于自己身份的转变最为积极的一部分,当时从团场出来到农场,虽然是因为待遇优厚的原因,但是现在因为唐城市的建立,又有了和团场人一样的身份,可以算是意外之喜。
第二部分是周围的村民和山区迁移下来的牧民家属,其中也包括还留在山区放牧的那部分牧民,对于这一人群,当时是作为农场员工定居农场的,现在唐城市建立,作为辖区常住人口,当然是自然的成为唐城市民,不过这部分人群就有市政府和升级为公安局去解决,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户籍实际还在以前的乡里,现在是需要把这群人从原籍迁移出,身份从牧民改为居民,也就是市民,这样户籍迁移过来后,就会统一纳入社会劳保体系,实际上这一部分工作农场已经完成。
从他们成为农场员工的第一天,给他们办的劳动保险就随着他们的工资档案一起建立,不过以前这些都是在疏勒市的相关单位办理,现在要纳入唐城市的体系,这个也需要市政府的出面办理。
他们这群人当时成为农场员工时就已经接受了虽然还是种地放羊,但是到老了会有退休金的待遇,现在只是换个地方建立他们的档案,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事。,
其实由于留在山区放牧的牧民收入增长,算的上比较有钱的那一类,当地的政府还是想把他们留在当地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李赟明白,毕竟那个政府的领导都想自己的辖区越来越好,但是边境牧区乡的环境条件实在太恶劣,可以说不适合人类居住。
就是把他们留在牧区,只是留了户籍,对实际没有任何作用,现在牧民的家都安在了农场,他们挣的再多,也都是在农场这里或者到疏勒消费。
这个事情就有刘义符和他们交涉,无非到时唐城市退一步,给他们些补偿。
最后一类人群就是后来的这些内地的移民,主要是闵通贵带来的川蜀人,主要从事于建筑业,虽然不是农场的员工,但是也是集团里的一份子,他们的家也都安在了农场里,并且家属也都在农场里工作,可以说他们和农场是分割不开了。
再就是后来从摘棉花大军招来的豫省人,他们现在成了农场的主力军。
他们在来农场之前,老家的农村只是伺弄那几亩地,没有多少收入,不然也不会撇家舍业的到边疆摘棉花。现在他们下定决心,举家迁移到农场,已经有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虽然还是从事的农业,但是身份改为居民,对于他们也是一个惊喜,户口本的这小小的改动,对于没有出路的农民来说是天大的事,在老家都甚至出现了公开售卖户籍的事情,就是各个单位出售自己单位的集体户口,三千到五千不等,为什么农民争着买,说实话,对于守着几亩地,入不敷出的他们来说,买个户口不亚于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能吃上国库粮,那是天大的好事,李赟小的时候都羡慕住在县城的叔叔一家,二叔和二婶是双职工,家庭每月有粮本可以购买细粮,二叔每次回老家说起自己家粮本上每人的定额细粮时,脸上的炫耀,李赟记得很清楚。
那个时候,自己家种了四亩多地,小麦也打了几十编织袋,但是李赟还是吃的地瓜干煎饼,粗、干、难以下咽,到过年,妈妈才蒸一些白面馒头,白面还要分头面,二面。
肯定是头面细,蒸出的馒头细软可口,但是这样的面妈妈都不舍得用,要留着家里有客人时用。
想一下,这样条件的农民,谁不想拥有自己的一个粮本,李赟记得二叔家的粮本是个红色塑料皮包裹的。
有了这个粮本,就会有天天可以吃的白面馒头。
即使到了现在,农民也基本都可以天天吃到白面馒头了,现在有了机会可以成为能用粮本买粮食的居民,对于一直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从豫省来的那些员工,可是盼望之极。
别忘了,现在的户口本,居民的户口本和农民的户口本还不是一个颜色,居民的是红色,农民的是绿色,如果在派出所办事,拿绿色的碰到拿红色的,就好像低人一头似的。
这样的事对于现在的李赟是无所谓,自己家的户口本现在就两种都有,自己和韦欣的户口在魔都,是红色,并且也有当地粮食局给发的粮本,每月可以凭本购买平价粮食,即使这个粮本李赟从来没用过,但是这个粮本就是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分界线。
妈妈的户口还是在老家,她的户口本就是个绿色封皮的。
如果当时李赟没在魔都买房子,那复员回家,户口就只能在落到妈妈的户口本上,成为拿绿色户口本的人。
可以说能拿红色户口本,对于每个农民来说,这都是梦寐以求的事。
现在唐城市,要做的就是这件事,针对辖区内实际常住人口做一次调查,该迁过来的就迁,并且要把户口统一,把以前的牧民、农民的户口本统一调整为居民。这也就是新建市的待遇,没有户籍数量的限制,可以转为居民。
现在的疏勒,从农民转为居民,还是很困难的。
别看唐城的居民大多数是从事于农业,但是管理全是职工式的管理,不管是团场还是农场,全给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可以说现在的唐城在人口组成上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
相信这项工作的推进完成,会大大的凝聚人心,会让市民觉得骄傲,这是增长员工的凝聚力的一件实在事。
李赟给自己明年的工作定下了计划,第一就是促进农场员工的户籍转变。
第二就是帮助发展唐城的文化事业,做好宣传工作,让唐城市民的观念能深入人心。
第三就是办几个文化类的活动,像是小师妹的音乐节,和师傅参加的鉴宝栏目请到农场。
第四就是继续举办拖拉机大赛和越野车大赛,通过赛事展示唐城市和边境牧区的风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扩大唐城市的影响力,争取让唐城市能早日成为西部边陲的一颗明珠。
李赟把这几项工作记在工作笔记本上,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回家准备好即将到了的春节,这个春节是小庄来到这个世界过的第一个春节,是全家人的一件大喜事,按照妈妈的意见,今年还是要回老家过,这样一些准备工作就要提前准备。
并且李赟还想自己给小庄准备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这是作为爸爸送给他的第一件礼物,李赟觉得自己得好好想想。
从农场回来,等到李伟和小师妹回门,李赟又作为娘家人在师傅家等他俩。
今年小师妹新婚是需要在李伟家过,李赟就邀请师傅和师娘跟自己一起回老家过年。
可别说师傅的性格就是洒脱。
“好啊,我和你师娘就到你老家哪里过年。”
师娘拉着小师妹的手,有点难过的说:“去哪里过年也行,小茹今年不在家了,留在家里过年我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他俩的这话惹得小师妹眼睛也红了,她有点哽咽的说:“爸、妈,我和李伟在他家过完初三,我就回来陪你们。”
“对啊,师傅师娘,他俩只是回去待那么几天,还马上回来陪你们,就别伤感了。”
师娘听了破涕一笑:“傻孩子,我不伤感了,只是觉得小茹以后就走出了这个家门了,遇到这样的节日,就是他们李家的人了。”
“妈,你说什么呢,我永远是咱家的人,是您的女儿。”小师妹撒娇的抱着师娘的胳膊晃着。
“好、好、好,你永远是我的乖女儿!”
师娘爱抚着小师妹的头顶,喃喃的说道:“没想到你这丫头也长大了,现在已经长大嫁人,妈妈老了!”
女人就是多愁善感,师娘和小师妹这一抒情,师傅和自己还有李伟,瞪着眼不敢说话。这个时候不注意说错了话,就容易让女人抓住话柄,引起声讨,所以这个时候说什么都不对,还是闭紧嘴最好。11
bq